2017—2022 年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
作者: 刘庆港
[摘 要]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此,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及研究力量分析4个方面,对2017—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整体载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5个方面展开;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经历了2017年的发轫时期、2018—201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及2020年至今的深化发展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学者数量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学者之间的合作仍需加强,成熟的合作网络亟待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知识图谱;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22
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157,同时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158。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自2017年以来,学者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基于CiteSpace这一科学计量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及研究力量4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1 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选取
该研究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输入高级检索式“题名=乡村振兴”,检索范围为篇章中含有“乡村振兴”的文献,文献语类设置为中文。检索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5日,检索时间统一设置为2017—2022年。用于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发文量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期刊文献,共检索出有效文献37 516篇,其中来源为北大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的文献为4 632篇;二是硕博学位论文,共检索出有效文献2 242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7篇。为了提高文献的可参考性,用于主题共现分析、时间分析及研究力量分析的文献为核心期刊论文及硕博学位论文。经过人工筛查,去掉与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无关的文献以及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无效文献,共获得有效期刊文献3 709篇、有效学位论文1 552篇,共计5 261篇。
1.2 研究方法
笔者使用Excel对CNKI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汇总,在Word中进行期刊载文量分布趋势图绘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经过人工筛选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作者共现分析,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剖析。
该研究所使用的CiteSpace软件版本为5.8R3版。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时,CiteSpace软件主要设置如下:在时间分区中,当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时,将分析时间设置为2017年10月至2022年6月,时间分区长度(Years Per Slice)为1,每年计算1次关键词节点;在文本处理区,打开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及关键词拓展(Keywords Plus)选项,以使关键词分析更加翔实;节点提取标准(Selection Criteria)的Top N选择为N=50,以提高图谱节点的代表性;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时打开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功能,进行关键词时区分析时额外打开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功能,对CiteSpace知识图谱进行精简优化。
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
2.1 发文量分析
由于数据收集日期为2022年6月,故无法对2022年全年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因此,期刊载文量分析以2017—2021年的数据为准。通过对2017—2021年CNKI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期刊发文数据进行统计梳理,绘制出该研究领域期刊载文量分布趋势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从期刊总发文量来看,2017—2018年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期刊发文量呈暴发式增长,从2017年的310篇猛增至2018年的5 946篇;2019—2021年,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期刊发文量保持在每年7 000篇以上。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自2017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研究重点。从期刊总发文量的多项式预测模型来看,R2=1,说明此预测曲线较为可信。通过该预测模型不难发现,未来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论文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从核心期刊发文量及其占比来看,2017—2021年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基本同期刊总发文量波动一致,同样经历了2017—2018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及2018—2021年的平稳发展时期,并且2019—2021年每年发文量保持在900篇以上;2018—2021年,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一直在12%~13%徘徊,没有较大波动,表明目前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并未遇到明显的学术瓶颈。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
笔者将CNKI数据库中经过人工筛选的Reworks格式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完成设置后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关键词词频及中介中心性表(见表1)。如图2所示,图中共有节点510个,连线数1 977条,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平均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为0.015 2,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子话题之间联系紧密,但目前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研究方向。表1是按照出现词频由高到低排序选出的前30个关键词,表中的频次(Frequency)是指关键词出现的累计次数,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则表示该词与其他关键词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图2及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2.1 经济方面:脱贫攻坚与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点。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脱贫攻坚”“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农村金融”“产业融合”“返乡创业”等关键词节点均占据较大面积。结合表1中介中心性表来看,“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节点的频次分别达到了135次与100次,分列中介中心性表的第4、5位,中介中心性皆为0.02,表明学界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高度重视扶贫等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便把扶贫工作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2]。随后,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3]846。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在上述图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支持方面,“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出现频次分别为37次与32次,分列中介中心性表的18位与24位。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返乡创业”“集体经济”“农村电商”的出现频次分别为28次、22次、18次。此外,“人力资本”“乡村旅游”“绿色金融”“农产品”等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关键词也都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所显示。
2.2.2 基层治理方面: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与乡村人才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点。在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方面,“治理能力”“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基层政府”“村干部”等关键词在图2中占据相当的面积,这同党中央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选优配强“三农”干部队伍[4]。在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时提出,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坚强的战斗堡垒[5]。国家对于乡村治理的重视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与中介中心性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图2中,“乡村治理”节点面积仅次于“乡村振兴”,是图中第二大关键词节点,词频达到了154次,中介中心性为0.04,排在中介中心性表中的第2位。“治理”“乡镇政府”“村民自治”“党建引领”关键词节点的频次分别为26次、25次、20次、13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图2中“职业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乡村教师”等关键词节点占据较大面积,其词频分别达到了43次、19次、17次、15次。
2.2.3 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关注的重点。在图2中,“乡村文化”“乡风文明”“文化产业”“乡贤文化”“传统文化”等关键词节点均占据较大面积。其中,“乡村文化”与“乡风文明”的出现频次达到了39次与31次,分列中介中心性表第15位与第25位。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例如,在乡村特色文化保护方面,党中央指出要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3]104。在乡村文化产业方面,党中央强调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的支持力度,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6]。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7]
2.2.4 生态建设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注重生态环境改善及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生态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5]。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在图2中,“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绿色金融”等关键词节点占据一定面积,其中“绿色发展”出现的频次为20次,位列中介中心性表第45位。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党中央提出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7]。这些举措同样在图2中有所体现:“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乡村规划”“特色小镇”等关键词节点均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同时,“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节点的词频分别达到了34次与33次,分列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表的第21位及第22位。
2.3 时区分析
CiteSpace时区分析是将关键词以时间区块分割的方式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将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直观地表现出来。关键词时区分析则是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基础上,将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设置打开,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3)。根据图3,可以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
2.3.1 2017年:发轫时期。此时期的研究在关注传统“三农”问题的同时,针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新发展形势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图3所示,在2017年时区中,不仅有“三农”“农业”“农民”“农村”这些以往研究的热点词,也有“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乡村金融”“乡风文明”等较新的关键词。从历史上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重视“三农”问题。首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政策文件,不仅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与人民公社体制,而且促使农村的教育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次,从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先是肯定了“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这一思想,而后在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乡村治理方面,我国明确乡镇政府为国家的基层政权组织,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确立起来。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与特色减贫的道路[1]141-156,这与图3中2017年时区里的关键词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