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处理对岷江蓝雪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 温霓婷 周杉 杨晓颖 杨丽琦 雷霆

EMS处理对岷江蓝雪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0

[摘 要] 为研究岷江蓝雪花新种质,获得新材料,丰富园林花卉资源,以我国本土特有康养型观赏植物岷江蓝雪花种子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处理梯度(0.5%、1.0%、1.5%、2.0%)、4个浸种时间(1、3、5、7 h)进行诱变育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EMS溶液浓度增大和处理时间增加,岷江蓝雪花的发芽率和成苗率逐渐降低,植株矮化,冠幅变小;0.5%和1.0%浓度处理7 h以及1.5%处理3 h,获得的植株小型化最为显著,是进一步筛选发现突变体的重点群体。

[关键词] 诱变育种;岷江蓝雪花;甲基磺酸乙酯;种子萌发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3

0 引言

岷江蓝雪花(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为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蓝雪花属(Ceratostigma Bunge)药用观赏植物[1],花为少见蓝紫色,花期长(5—10月,部分地区为4—11月),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耐病虫害、耐寒,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其药用和康养价值不可小觑。岷江蓝雪花作为一种药用植物,有治疗风湿病、跌打损伤、月经不调、气管炎和一定的镇痛抗炎等作用[2];现代药理学证明,从其根部提取的白花丹醌等具有镇痛消炎、抗癌、抑菌等功效[3]。目前,除个别科研院所将其作为种质资源收集栽培外,该植物在我国几乎处于野生状态,因此,开展岷江蓝雪花新材料研究,对其商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学诱变剂,可改变DNA的某些结构[4],用其进行诱变育种具有简便易行、多效性、诱变范围广及突变频率高等优点。在作物育种研究中,EMS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已应用于植物、动物、真菌新材料研究领域[5-7],如应用于蓝花丹、小麦、水稻、沙枣、油莎豆、花生、芸豆和白桦等植物新种质研究,同时在草鱼、啤酒酵母菌、烟酰胺生产菌等动物和微生物诱变上也有一定的应用。诱变后的植物在根长、株高、花色、叶形等方面发生了突变,出现根长缩短、植株矮化、花色变浅、叶片狭长等现象;菌类和动物诱变后出现发酵特性变好、酶活性提高现象;草鱼吻端组织细胞诱变后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该项目以岷江蓝雪花种子为试验材料,以EMS为化学试剂,通过设置诱变剂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探索适于岷江蓝雪花的EMS诱变剂量,进一步研究岷江蓝雪花新种质,以获得新材料,丰富园林花卉资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2020年采集于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的岷江蓝雪花种子。母株均为2年生实生苗,在盛花期6—10月人工随机异株授粉,12月底采收种子,清除杂物后将种子放入干燥器保存,次年6月用于此次研究。甲基磺酸乙酯(EMS)购于北京博奥拓达公司,用75%乙醇溶解EMS(体积比1∶1)后,加入pH值为7.2~7.4的0.01 mol/L磷酸缓冲液(PBS)定容,配制成2%EMS母液,再按比例稀释配制质量分数为0.5%、1.0%、1.5%、2.0%的EMS溶液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处理。种子经75%酒精灭菌0.5 min,用0.1%升汞灭菌8 min,用去离子水(RO水)冲洗后浸泡24 h,挑选吸胀饱满、完整的种子用于后续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预处理好的种子放入质量分数为0.5%、1.0%、1.5%、2.0%的EMS溶液中,RO水处理设为CK1,pH值为7.2~7.4的0.01 mol/LPBS(含乙醇)处理组设为CK2,恒温培养1 、3 、5 、7 h,共24个处理组合,每组60粒种子。处理完成后,用5%硫代硫酸钠解毒30 min,再以流水冲洗2 h。将冲洗后的种子均匀地铺在垫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中,放入20~25 ℃培养箱中待种子发芽。将发芽种子移栽于泥炭土和珍珠岩配比为3∶1的穴盘中,置于20~25 ℃、光照140 μmol/(m2·s)、湿度80%培养箱中。待长出真叶后移栽至15 cm双色盆中,并放入苗圃统一管理。

1.2.2 种子发芽率与幼苗形态测定。

岷江蓝雪花种子播后90 d,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株高、冠幅,株高每株测定3次,冠幅分东西测量和南北测量,每个方向各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EMS剂量效应方差分析

由表1、2、3可知,EMS浓度、浸种时间对各处理种子萌发率、株高及冠幅的影响是极显著的,致死和不同程度植株小型化是由EMS的剂量变化造成的。浓度与浸种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组之间的多重比较。

2.2 EMS处理对岷江蓝雪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与对照(CK1、CK2)相比,EMS抑制了种子萌发。处理时间7 h,EMS浓度为1.0%,发芽率约89.00%;浓度增加至1.5%,发芽率急剧下降至33.33%,浓度继续增加至2.0%,发芽率继续减少约5.00%,两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时间为5 h,1.5%浓度发芽率较1.0%显著下降,2.0%浓度时发芽率急剧降低至34.00%,此浓度下处理5 h与7 h之间差异不显著。CK1是RO水浸种,平均发芽率为92.76%,CK2是EMS溶液的溶剂浸种,发芽率为93.96%,二者几乎没有差异。同时可以发现,CK2组内岷江蓝雪花种子发芽率变化与处理时间没有规律,表明磷酸缓冲液作为溶剂对种子萌发有干扰,但对于岷江蓝雪花种子发芽率下降没有作用,各EMS处理组中种子萌发率下降主要是溶质EMS产生的效应。

2.3 EMS处理对幼苗株高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与对照CK1平均株高231.67 mm相比,经EMS处理的幼苗明显矮化;但CK2的株高小于低剂量EMS处理的植株。随着EMS剂量(浓度与时间)增加,植株矮化越发明显。相同的处理时间下,EMS浓度越高,植株平均高度越低。2.0%浓度处理超过1 h,1.5%浓度处理超过3 h,种子虽然能萌发,但后期逐渐死亡,无法成苗。与CK1相比,2.0%EMS处理1 h植株平均高度下降超过30%,0.5%和1.0%浓度处理7 h平均株高下降约50%,1.5%浓度处理3 h平均株高下降至(81.40± 8.47) mm,仅为CK1株高的35%,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EMS处理对幼苗冠幅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与对照CK1平均冠幅149.70 mm相比,EMS处理的幼苗冠幅缩小10%~60%;CK2的冠幅小于CK1及低剂量EMS处理的植株。EMS剂量(浓度与时间)增加,冠幅缩减;2.0%浓度处理超过1 h,1.5%浓度处理超过3 h,种子虽然能萌发,但后期逐渐死亡,无法成苗。与CK1相比,2.0%EMS处理1 h植株平均冠幅下降32%,0.5%和1.0%浓度处理7 h平均冠幅下降约45%,1.5%处理3 h的平均冠幅最小,仅为CK1冠幅的42%,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显著差异(P<0.05)。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设置不同EMS浓度与处理时间,对岷江蓝雪花种子进行化学诱变处理。学界通常认为,半致死剂量可以取得存活率与诱变率的平衡。此次研究以发芽率作为判断半致死剂量的指标,1.5%EMS处理大于5 h小于7 h、2.0%EMS处理超过3 h小于5 h,可能是半致死剂量,但需要进一步设计更细致的试验予以证明。EMS处理通常会引起供试材料小型化,在外观上表现为株高变矮、冠幅变小、根系缩短等,这为突变体的初步筛选、减少鉴定工作量提供了便利,便于早期挑选潜在的变异植株。在此次研究中,EMS处理后植株高度和冠幅下降最大幅度达到65%和55%,2.0%EMS处理1 h、0.5%和1.0%浓度处理7 h以及1.5%浓度处理3 h,与半致死剂量基本重合,由此获得的植株小型化最为显著,是进一步筛选发现突变体的重点群体。半致死剂量可能是岷江蓝雪花种子的最佳诱变条件,为岷江蓝雪花进一步构建突变体库奠定了基础。

虽然研究观察到了M0代植株显著的形态变化,但是否为可遗传的稳定变异尚未可知,需要通过自交获得稳定的遗传群体,其中M2代为关键选育期,但岷江蓝雪花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自交结实率较低,为后代的鉴定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可以将M0代进行组织培养,继代3~5代后,对仍表现出小型化的植株通过分子标记或全基因组重测序。将诱变育种与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既克服了岷江蓝雪花自交不亲和的障碍,也解决了木本植物获得稳定遗传时间较草本植物更长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

[2]李臻,白为,唐霄铧,等.药用观赏植物岷江蓝雪花(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51-8953.

[3]张倩睿,吴方建.白花丹醌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70-74.

[4]刘威,杨峰,任旭东,等.EMS对种子萌发影响的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7(11):4585-4589.

[5]WANI M R,KOZGAR M I,TOMLEKOVA N,et al.Mutation breeding:a novel technigue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pulse crops particularly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J].Improvement of Crops in the Era of Climatic Changes,2014:217-248.

[6]GALPAZ N,BURGER Y,LAVEE T,et al.Genetic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MS induced mutation in Cucumis melo CRTISO gene[J].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13(2):117-125.

[7]康富帅,颜兵,吕南拳,等.低嘌呤酿酒酵母的ARTP法诱变育种[J].现代食品科技,2014(2):188-1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