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园林设计研究

作者: 陈柏春

[摘 要] 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重要区域。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能够在愉悦居民身心的前提下发挥园林储存雨水的效用,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抓手。基于此,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及特点,分析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从水景设计、绿地设计、道路设计等方面提出城市园林设计方法。

[关键词] 海绵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3

0 引言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能有效缓解现代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夏季道路积水、春秋季园林缺水等问题,这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重要区域。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能够在愉悦居民身心的前提下,发挥园林储存雨水的效用,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了抓手。

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特点

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应像海绵一般,在应对灾害及适应环境等方面有较高的弹性,如下雨时可将雨水存储起来,干旱时再将雨水排放出来,从而实现雨水再次利用、循环利用目标[1]。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雨水系统,即通过净水、渗水、蓄水等举措,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形成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城市景观范式。在此过程中,城市应以整体规划为着眼点,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渗透到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让城市建设更具生态性、绿色性及节约性。总体来讲,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坚持生态建设原则,调动生态调蓄功能,缓解城市所面临的雨涝情况,从而实现对城市区域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美化和保护城市环境。海绵城市构建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从“源头减排”。海绵城市拥有控污体系、雨水应用体系及防洪体系等构成。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确保3个体系充分耦合,从而实现对水灾害的防御、水资源的存储及水资源的再次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对源头进行减排,充分推动城市区域、街道基础建设,将雨水利用到改造或新建的商业绿地、住宅绿地、公园绿地中。同时,通过用水、排水、净化、蓄水及渗水等手段,控制雨水径流,达到综合治水的目的。

二是自然与人工的充分融合。海绵城市是结合生态基础形成的城市形态,要求从恢复生态、控制水量、改善水质及预防暴雨等角度出发,将城市建设成综合性、包容性的“整体”。但实现该目标需要将人工技术与自然生态充分结合起来,不仅要发挥自然生态环境所拥有的防洪、渗透等功能,还要通过完善人工设施、改造场地、控制雨水径流等途径,提升水环境的整体质量,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处理。例如,在道路建设中设置滞留池,可降低排水系统的负荷。

三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文化、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因此,应更加注重对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从引进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提高城市建设的协调性和科学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地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科学分析场地环境、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建设“低影响率”的海绵城市。

2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园林设计原则

2.1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达到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未来的、后续的发展需求,保证后期资源充足,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协调发展。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水资源、土地、海洋、气候等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后代构建出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应减少成本投入,努力构建出供居民休憩及解决水资源排灌难题的休闲场域,应规避浪费、重复配置基础设施。另外,应注重园林的社会背景及人文气息,突出园林设计在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建设中的多元价值。

2.2 审美艺术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设计不仅要在功能上契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还要在视觉上给人们提供最直观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体验。因此,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师要充分融入审美要素,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社会文化进步的背景下,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如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工业设计、巴洛克、古典主义等,都能给人带来精神、思想及心灵上的洗礼。而将古典的、现代的艺术风格及审美要素渗透到园林设计中,能提高城市园林的观赏性。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要对植被比例、种类、色彩及搭配进行考量,做到形式、功能及布局协调统一,让景观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充分融合起来,切实提升城市园林的观赏性。

2.3 文化传承原则

城市发展与其历史文化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海绵城市建设应建立在城市文化传承的前提下,让城市文化得到更多元化的展示与传承。因此,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应将城市文化传承作为设计着眼点[2]。在设计实践上,设计师可通过对新建建筑、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样式、色彩融入场地设计中;或者通过使用乡土植物,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抒发当地居民的情感。而在原材料选用和制造工艺上,设计师可将当地人文特征及自然特征的要素渗透到园林设计中,让设计过程与人文背景成为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契机。

3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园林设计注意事项

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指通过工程技术改造地貌地形,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设计过程。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凸显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契合社会大众的审美体验,使海绵城市理念更充分、更全面地渗透到园林设计的全过程。

3.1 城市园林设计是否可行

海绵城市理念下,设计师应从多层面论证园林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及有效性,不仅要照顾细节、兼顾整体、全方位了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需求,还要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要素。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要将海绵城市理念渗透到设计的不同环节,确保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契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升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3.2 城市园林设计是否便民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应预留较大的开放空间,丰富景观功能,避免给社会大众的出行及休闲活动带来不便。因此,设计师应坚持园林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理念,在满足居民工作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园林设计审美。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园林设计必须契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将人本理念渗透到园林设计中,让园林设计在物质、精神等层面更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城市建设整体质量。

3.3 城市园林设计是否生态

现阶段,城市化建设逐渐朝着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海绵城市建设也是对该发展趋势的重要佐证和验证,能够让绿色理念更全面、深入地融入社会生活的不同环节。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应从恢复生态、保护生态、促进生态发展等角度出发,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聚集到城市园林设计中,通过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水平[3]。

4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园林设计思路

4.1 水景设计思路

在水景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应从人工湿地、生态驳岸、蓄水等角度出发,提高园林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紧密性。

4.1.1 人工湿地建设。在人工湿地设计建设中,应协调好微生物、绿植、土壤等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其在污水治理中的作用,如残留物质分解、微生物分解及对水的氧化还原、过滤、截留、吸收等。例如,通过构建存储区、处理区、缓冲区、截留区的方式,过滤掉城市或园林中的污染物,沉淀雨水中的细小颗粒等。

4.1.2 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能够减少雨水径流,充当城市或园林中的“海绵”,吸附并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从而减轻雨水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在设计实践中,应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打造生态驳岸:①植物驳岸,即通过水生植物来实现对雨水的过滤;②自然驳岸,即利用自然界的土壤、砂石来构建驳岸[4];③人工驳岸,即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作用,提高驳岸的稳定性。

4.1.3 蓄水池的设计。蓄水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雨水回收及存储的作用,可消减城市积水。通常来讲,蓄水池分为塑料蓄水池、混凝土蓄水池及石构蓄水池等。其中,塑料蓄水池有轻便、容积率大、安装快速等优势,可被广泛应用到雨水的循环利用、回渗、净化等系统中。所以,设计师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将塑料蓄水池作为首选应用到园林设计的不同环节中。

4.2 绿地设计

4.2.1 下凹绿地设计。在下凹绿地建设中,设计师需综合考虑绿地标高、道路高度及雨水口高度。通常来讲,雨水口应设置在高于绿地、低于路面的位置上,以此提升雨水流入量,让雨水更充分地渗透、存储在绿地中。同时,该设计有利于管道排放掉剩余的雨水,规避绿植受损现象的发生。

4.2.2 缓冲带设计。缓冲带主要指坡度舒缓的园林植被区,其能够发挥拦截土壤、吸附水流的作用,并能带给人较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根据植被类别,可将缓冲带划分为草地过滤带、灌木过滤带、林木过滤带等基本类型,不同类型植被对污染物、沉积物的过滤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例如,草地缓冲带能够充分过滤掉水流中的大型沉积物,但对细小沉积物却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设计师需将多种缓冲带融合起来,形成复合性的缓冲带。

4.2.3 透水树池的设计。透水树池通常是利用混凝土所拥有的透水特性制作而成的,能够有效锁住园林土壤中的水分。其具有施工方便、美观新颖等特点[5],并且在减少路面噪声污染、打造舒适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4.2.4 植物选择。①注重选择乡土植物。海绵城市的净化作用对园林景观植物选择的要求较高,设计师需要尽量选择乡土植物,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存活概率,减少外来植物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及不安全性。②选择净化能力、去污能力强的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设计师应选择拥有较强净化能力、去污能力及根系发达的植物。因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够在水流动中拦截其中的污染物质、金属物质,有效实现对雨水的净化。

4.3 道路设计

4.3.1 透水道路设计。透水道路能够减少道路积水量,去除雨水中的部分杂质,而后再将过滤后的雨水渗透到透水层,汇集到地下的排水管中,达到收集雨水、过滤雨水的目的。在透水道路铺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综合使用嵌草砖、鹅卵石、透水地砖及沥青路面,以此适应不同的景观环境,提高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及视觉冲击力。

4.3.2 低影响道路设计。道路是城市园林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雨水收集、存储及再利用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道路建设中,设计师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道路两边设置滞留带、生态树池及下凹绿地,以此解决雨水冲击所带来的积水难排问题。此外,设计师需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将园林道路设计与城市道路设计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存储、净化及排放等功能。

5 结语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需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让城市园林设计更契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同时,设计师要统筹考虑城市排水系统、植被景观建设、城市雨水、城市积水等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从而深化城市园林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联系,发挥城市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的净化、渗透、存储及排放等作用,提高城市园林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为.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的构建[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10-12.

[2]朱超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法对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构建的启示[J].华中建筑,2022(1):146-148.

[3]刘仙.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方法探讨[J].现代园艺,2020(22):88-90.

[4]李新.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分析[J].城市建筑空间,2022(3):133-134.

[5]周庆龙,宋萍萍.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5):94-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