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虾稻田安全用药试验研究
作者: 欧清宏 王国兵 李永和 蒋新海 林作为
[摘 要] 为探索虾稻田安全用药技术,筛选出对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好且对虾、稻安全的药剂使用方案,选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2种药剂,设计5种药剂使用方案,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虾稻共生”示范基地开展虾稻田安全用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选用“水稻分蘖盛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破口初期用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处理1)这一方案防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的效果最佳,不仅做到了减药不减效,而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关键词] 虾稻共生;病虫害;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2)19--4
0 引言
近年来,江苏省盱眙县虾稻共生模式应用面积持续扩大。2015年盱眙县虾稻共生模式应用面积仅0.04万hm2,2020年盱眙县虾稻共生模式应用面积已超过4.43万hm2,占盱眙县水稻栽培面积的60%左右,发展虾稻共生种养已成为盱眙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虾稻田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但在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年份,仅靠以上技术难以有效防治病虫害,水稻产量和品质得不到保障[2-3]。为探索虾稻共生田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用药技术,盱眙县植保站于2021年开展虾稻共生田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试验,以期筛选出对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好且对虾、稻安全的药剂使用方案,优化防治策略,提升虾稻共生田病虫害防治效果。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虾稻共生”示范基地内。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pH值为6.8,已连续3 a进行虾稻共生种养(一年一稻三虾),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徽两优898,2021年5月20日播种,6月25日人工栽插,行距30 cm,株距20 cm,基肥施复合微生物肥(有效成分含量≥15%)375.0 kg/hm2,施分蘖肥187.5 kg/hm2。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共12种,12种药剂的序号、生产企业、防治对象和具体用量如表1所示。
1.3 试验设计
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和供试药剂防治对象将供试的12种药剂搭配组合成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试验地农户自行购药自防(见表2),处理5为对照CK(不用药,喷等量清水)。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在5个自然田块上进行试验。其中,处理1地块面积为1 166.7 m2,处理2地块面积为600.0 m2,处理3地块面积为600.0 m2,处理4地块面积为800.0 m2、处理5地块面积为2 400.0 m2。
第一次施药时间为7月31日,龙虾以成虾为主,虾苗较少;第二次施药时间为8月22日,龙虾以成虾为主,虾苗较少。施药方式为手动均匀喷雾。
1.4 药效调查
7月30日进行药前纹枯病调查;8月14日进行第一次药后调查,调查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每个处理调查5个点,每点10穴;9月24日进行第二次药后调查,调查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发生情况,每个处理调查5个点,每点10穴。按常规方法计算防效[4-5]。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次用药防效
第一次用药防效如表3所示。处理1纹枯病病指防效最高,为90.8%,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处理3和处理4的纹枯病病指防效基本相近,分别为85.6%和85.2%,比处理2的纹枯病病指防效分别高7.7、7.3个百分点,表明处理1对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处理2的防效相对较差。处理1和处理2对二化螟枯心的防效均达100.0%,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4,表明处理1、处理2对二化螟枯心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对二化螟的防效均很理想,均达100.0%。在5个处理中,田间稻纵卷叶螟百穴残虫量全部为0--*-头,卷叶数全部为0片,可知当地田间未发生稻纵卷叶螟。
2.2 第二次用药防效
第二次用药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效如表4所示。5个处理的稻瘟病病穗防效为43.5%~89.1%;处理2和处理4的稻瘟病病指防效最高,达98.3%,处理1稻瘟病病指防效为96.0%,处理3稻瘟病病指防效最低,仅60.0%,处理1、处理2、处理4稻瘟病病指防效均大于等于96.0%,3个处理都对稻瘟病防治效果良好。
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稻曲病病穗率为0.92%~3.23%,明显低于处理5,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稻曲病病穗防效为72.74%~92.24%。其中,处理3的稻曲病病穗防效最高,为92.24%;处理1的稻曲病病穗防效最低,为72.74%。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稻曲病病指防效为74.06%~88.35%,其中处理2、处理3、处理4的稻曲病病指防效均大于80%,3个处理都对稻曲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第二次用药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效如表5所示。处理1和处理2地块均没有卷叶,两个处理的保叶效果达到100.00%;处理3和处理4的卷叶率分别为在0.21%、0.15%,明显低于处理5,保叶效果分别为86.79%、90.57%,处理1和处理2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非常明显。处理1和处理2地块白穗率、百穴残虫量均为0,两个处理的保穗和杀虫效果均达到100%;处理3和处理4地块白穗率分别为0.15%、0.12%,明显低于处理5,两个处理的保穗效果均大于90%。处理1、处理2和处理4的杀虫效果均达100%;处理3杀虫效果最差,为80%。
2.3 水稻及龙虾整体效益分析
2.3.1 水稻产量。10月19日统计5个处理的水稻实收产量。由表6可知,5个处理的水稻产量都超过9 000 kg/hm2,其中处理2水稻产量最高,达9 657.0 kg/hm2。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水稻增产率为1.6%~9.2%,其中处理1的水稻增产率最高,为9.2%。与处理5相比,其他4个处理对水稻均有增产效果。
2.3.2 龙虾产量。由表6可知,处理1和处理3的龙虾产量分别为867.0、870.0 kg/hm2,与处理5(873.0 kg/hm2)差异较小,可知这两个处理使用药剂对龙虾产量影响不大;处理2和处理4的龙虾产量分别为744.0、675.3 kg/hm2,明显低于处理5,表明这两个处理中使用药剂对龙虾产量影响较大。
2.3.3 整体效益。由表6可知,处理1的水稻及龙虾整体效益最好,虾稻共生效益明显。处理1的水稻产量9 955.5 kg/hm2,稻谷按2.4元/kg计算,稻谷收入23 893.2元/hm2;龙虾产量867.0 kg/hm2,龙虾按40元/kg计算,龙虾收入34 680.0元/hm2;两项合计收入58 573.2元/hm2,扣除投入成本21 000.0元左右[6],纯收入达37 573.2元/hm2,效益明显。其他4个处理和对照的收益均低于处理1。
2.4 用药对龙虾安全性及生态安全的影响
第一次用药后的第二天,4个用药田块与对照田块龙虾都有浮头现象,第3~6 天浮头现象消失,主要是与8月2日有大雨有关。第二次用药后的第4 天下虾笼捕虾,处理2和处理4均有死虾现象,死虾、活虾数量比分别为1∶5、1∶4,处理1和处理3未出现死虾现象,说明处理1和处理3对龙虾的伤害比处理2和处理4小。
根据表7可知,与处理5比较,处理1和处理3的龙虾减产率均小于1.0%,可以推广使用;处理2的减产率达到14.78%,对龙虾的安全有较大影响,死亡率高,该处理有待进一步试验示范;处理4的减产率为22.65%,对龙虾安全的影响最大,死亡率最高。
由表8可知,处理1药剂有效成分使用量为490.50 g/hm2,处理4药剂使用量为873.75 g/hm2。与处理4相比,处理1的药剂使用量减少了383.25 g/hm2,减少幅度为43.9%,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有着很好的生态安全性,适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3 结论与讨论
稻田养虾可以对稻田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使综合效益得以提升,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不仅要求水稻产量不降低,还要求确保虾的安全。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药剂在剂型、主要成分含量、复配药剂等方面有差异,因此需要开展安全用药方面的研究。经过研究,处理1防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最好,处理2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的效果最好;结合龙虾的减产率进行分析,处理1和处理3的龙虾减产率均小于1.0%,可以推广使用;结合各处理药剂的用量分析,处理1药剂有效成分使用量为490.50 g/hm2,比处理4的药剂使用量减少了383.25 g/hm2,减少幅度43.9%,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初步筛选的药剂基础上,应严格按照指导要求进行用药,喷施建议在晴天上午进行,对准水稻叶面喷施,药剂喷施后进行大量换水,以确保安全性,为水稻及虾的生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费晓娟.淮安地区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技术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203-204.
[2]杨荣明,朱凤,朱新敏.“绿色植保”理念在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2(3):4-6.
[3]郭灿,肖求清,汪金平,等.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J].湖北植保,2020(5):39-41.
[4]李建群,潘秋波,杨强,等.养鱼稻田水稻安全用药技术研究[J].现代农药,2016(1):51-53.
[5]罗福广,黄光华,王志强,等.罗氏沼虾稻田养殖安全用药初步筛选试验[J].科学养鱼,2021(12):50-51.
[6]王玲,刘鑫,葛小平,等.稻虾共作种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0(20):35-36.
基金项目: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JATS〔2021〕216)。
作者简介:欧清宏(1971—),男,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