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台山市实践成效

作者: 雷竹光

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台山市实践成效0

[摘 要] 2014—2020年,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台山市实施,其实践经验和推广模式可为后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一是通过以IC卡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或吸引农户接受和采用农药减量控害(高效电动喷雾器、统防统治)、化肥减量增效(配方肥、缓控释肥、“三控”施肥)等技术措施;二是通过构建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省、市、县、镇、村五级专家体系,解决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项目累计治理面积24 839.7 hm2;化肥施用量较项目实施前减少16.2%,较非项目农户减少11.7%,农田累计减施化肥3 471.6 t,总氮平均减排率20%,总磷平均减排率31.7%;病虫害防治较项目实施前平均施药次数减少1次,农药减量率为42.6%,累计减少农药用量227.1 t(有效成分);水稻产量平均增幅3.2%。经过7 a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2019—2020年台山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已不再享受农药和肥料补贴的情况下,治理面积虽较2018年略有下降,但依旧较大。这说明该项目的技术措施和理念已得到农户认可,农户已养成环境友好型种植习惯。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IC卡信息系统;技术监督推广体系;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

[中图分类号] X52;X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9--4

0 引言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减少,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依靠化肥和农药保证水稻产量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导致广东省台山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广东省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4]。2014—2020年,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是广东省农业史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最大的项目。广东省共有10市27个县(市、区)、98个镇、596个村、13.44万农户参加世行项目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子项目,实施面积

46 133.3 hm2。其中,台山市世行项目区包括都斛、海宴、赤溪、冲蒌和水步5个镇、36个行政村;累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面积24 839.7 hm2,占项目镇水稻种植面积的41.28%,占台山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0.32%,涉及农户55 280户,占项目镇农户数量的18.45%。世行项目重点集中于农药和化肥污染治理、保护性耕作、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3个方面[5]。该项目推广强度和力度都远超国内外同类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6]。

1 项目实施前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1.1 农药污染状况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的使用,而过度使用农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项目镇实施前基线调查,早稻平均农药使用量9.79 kg/(hm2·季)(折纯),晚稻平均农药使用量13.05 kg/(hm2·季)(折纯),全年水稻栽培平均农药使用量11.42 kg/(hm2·季)(折纯)。农户大多使用普通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施药,部分农户使用“水唧筒”施药,农药利用率只有20%~30%,影响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7]。特别是稻飞虱严重发生期间,农户普遍使用敌敌畏进行毒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田间地头、沟渠等随处可见农药包装废弃物。

1.2 化肥污染状况

导致化肥使用过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有机肥施用不足、施肥不科学、化肥利用率低是直接原因,农户经营规模小是间接原因[8]。据项目实施前基线调查,2013年早稻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2O5)∶m(K2O)=13.2∶7.8∶9.8,晚稻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2O5)∶m(K2O)=14.8∶2.6∶7.9,全年水稻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2O5)∶m(K2O)=14.0∶5.2∶8.9。项目镇早稻平均化肥施用量778.5 kg/hm2,晚稻平均化肥施用量811.5 kg/hm2,全年水稻平均化肥施用量795.0 kg/hm2,是国际公认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25.0 kg/hm2)的3.5倍[9],也高于生态环境部生态乡镇建设规定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50.0 kg/hm2)的3.18倍[10]。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创新模式和方法

2.1 建立IC卡为载体的补偿机制创新模式

建立IC卡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对项目农户(种植面积小于3.3 hm2,不含参加统防统治农户)购买农资进行信息化管理。镇、村项目定点农资店安装POS机,农户自愿申请参加项目并获取IC卡,卡内无现金,只有补贴额度且不能兑现。农户到项目定点农资店购买农资刷卡消费时获得相应补贴,项目管理者可以追溯监管IC卡信息管理系统农户异常交易信息。

2.2 形成县、镇、村级技术监督推广体系

省项目办成立由80多名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组,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实施、监督、指导、验收;建立“省、市、县级专家+镇、村技术助理+科技示范户”技术模式,通过培训、观摩交流的方式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上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10]。台山市委派镇级技术指导员10人、村级技术助理72人作为技术监督力量,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组织农户参与观摩、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化肥减量目标。省项目办每年组织市、县、镇、村考核,完成项目年度目标任务、经省项目办考核合格的镇技术指导员每月补助1 200~2 000元,村技术助理每月补贴700~1 200元。2014—2020年,省、市、县三级专家对县项目管理人员、镇和村技术助理、农户进行培训(观摩)430期,累计培训25 663人,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

2.3 农药减量控害方法

项目区农户在自防自治水稻病虫害时,到项目区定点农资店购买项目补贴的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补贴总金额不超过600元/(hm2·季)。2014—2018年,参加项目的农户每户可获得补贴购买项目制定的16 L电动喷雾器1台,每台补贴限额为210元。2014—2018年,项目区农户累计购买高效电动喷雾器3 514台,代替“水唧筒”等低效设备,减少了药物浪费。

项目区多是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农户习惯于凭借经验或农资商店的推荐用药,难以及时、有效、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农药使用过量,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项目区对参加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农户进行补贴,通过IC卡记录和每季的评估考核结果向统防统治服务支付项目补贴[11]。项目补贴标准为2014年补贴750元/(hm2·季),2015年之后补贴600元/(hm2·季),2019年后停止补贴。

2.4 化肥减量增效方法

2.4.1 配方肥、缓(控)释肥技术。使用配方肥能有效减少盲目施肥。施用缓(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较传统分次施肥对水稻具有稳产或增产的作用,其能在整个生育期内满足水稻的养分供应需求,在不降低千粒质量及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或者保持水稻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12]。项目区配方肥、缓(控)释肥补贴25%,封顶600元/(hm2·季)。

2.4.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推技术。其核心内容是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13]。项目区40个科技示范户率先使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面积160.7 hm2。当地通过示范观摩,增强项目区农户对施肥原理的理解。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3.1 农药减量控害方面

2013年,项目实施前早、晚季水稻农药用量大,平均用药量为7.61 L(kg)/(hm2·季),施药频繁,每季平均施药三四次。世行项目实施后,早、晚季水稻平均用药量为3.24 L(kg)/(hm2·季),每季平均施药2.6次,农药用量平均减少42.57%。世行项目实施累计减少农药用量227.1 t(有效成分),比项目实施前每季平均施药次数减少1次,平均农药用量减少

4.37 kg/(hm2·季)(折纯),农药减量率为57.42%。同时,项目区农户不再使用中/高毒农药,农作物WHO Ⅰ类、WHO Ⅱ类农药残留总达标率在99%以上。项目区内很少看见废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达到了面源污染治理的要求(见图1)。

2014—2020年,项目区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49 679.31 hm2。其中,自防自治面积34 309.01 hm2,占项目区防治面积的69.06%;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5 370.30 hm2,占项目区防治面积的30.94%。2020年以来,随着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统防统治逐步成为当地农户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当地农户通过专业化集中无人植保机施药,降低农药使用量,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见表1)。

3.2 化肥减量增效方面

与2013年项目实施前相比,项目实施后早稻平均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m(K)=11.2∶3.7∶9.6,晚稻平均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m(K)=11.2∶3.4∶9.0,全年水稻化肥投入结构为m(N)∶m(P)∶m(K)=11.2∶3.6∶9.3,化肥投入结构趋于合理,化肥中氮肥和磷肥用量呈下降趋势。据调查,项目实施前早稻平均化肥用量778.5 kg/hm2,晚稻平均化肥用量811.5 kg/hm2。项目实施后化肥用量明显减少(见表2),累计减施氮肥(折纯)745.19 t,减施磷肥(折纯)1 564.9 t,平均减少化肥施用量129.0 kg/hm2,化肥减量率16.2%,项目区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总量3 471.6 t。

2017年,世行项目针对项目区农户劳动力少、一季施肥两三次、人力成本增加等现实情况,推荐采用缓(控)释肥技术,具体推广情况见表3。基肥通过机械施入,整个生育期不再施肥,操作简单,普及率从2017年的15.12%上升至2020年的36.35%。

3.3 水稻产量及效益

与2013年项目实施前比较,项目区水稻种植户平均节省农药和化肥成本分别为17.92%和15.61%,水稻产量增加3.2%,增加产值18.95%,总计节本增收达2 077.95元/(hm2·季),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增产增收双赢的目标(见表4)。

4 结论

台山市经过7 a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区农药、化肥施用量明显减少,水稻产量稳定,农户收入明显增加。2019—2020年,在世行项目停止农药和肥料补贴的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积达4 355.0 hm2,虽较2018年的5 656.0 hm2略有下降,但依旧较大。这说明世行项目的技术措施和理念已得到农户认可,农户已养成环境友好型种植习惯。

参考文献:

[1]叶芳,黄玩群,涂纯浩.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成效和制约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6(4):98-103.

[2]孙大元,杨祁云,张景欣,等.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增刊1):102-105.

[3]叶延琼,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2):369-377.

[4]谭绮球,苏柱华,郑业鲁.国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功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08(4):67-71.

[5]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办公室.粤最大农业世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驶上快车道[EB/OL].(2012-05-23)[2022-07-03].http://www.gdmy.org/news/1000_22_1001_955.html.

[6]林壁润,杨少海,杨祁云,等.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成效与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20(12):158-165.

[7]蒲小明,陈锐明,周松丁,等.电动和手动喷雾器水稻田喷雾农药利用率及雾滴分布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20(1):105-114.

[8]戴清秀,王鹏程.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拟合曲线验证与分析:以中国西北地区某省为例[J].可持续发展,2019(3):362-373.

[9]刘钦普.河南省化肥使用环境风险时空特征分析[J].生态经济,2014(10):175-178.

[10]刘钦普.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时空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7):1247-1253.

[11]胡学应,林壁润,陈永.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70-78.

[12]张木,唐拴虎,黄旭,等.一次性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1-7.

[13]钟旭华,黄农荣,胡学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6-14.

基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P127775/P127815)。

作者简介:雷竹光(1965—),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