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佳杰[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和具体举措,也是高校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面临各主体联动性不足,尚未形成聚合力;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推动力;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尚未形成保障力等困境。对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宣传,凝聚各主体促进乡村振兴的共识;加强思想教育和能力建设,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动能;加强监督管理和社会保障,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以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645.5;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0-09-4
0 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锤炼品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各种实践活动[1]。立足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是我国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既有助于促进乡村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国情农情、提升能力、锤炼品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和具体举措,也是高校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重要途径[2]。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是深化高校职能的重要途径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责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是高校履行职责和使命的有力抓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职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的历史任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不断加强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学生、指导教师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了解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民生需求,积累丰富的科研素材,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技术、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发展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为农村进步、农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贡献高校力量。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活力源泉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支持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有利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例如,大学生可利用自身在科技应用、生产方式创新、资源整合盘活、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优势,为“三农”植入互联网思维,助力打造精品民宿、体验农业、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四小园”建设、美丽乡村彩绘,宣传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助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帮助群众树立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不断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关心关爱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通过宣传党的主张、开展普法行动、推进科技赋能村务事务等,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治理根基[3]。
1.3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大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大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大学生生活十分有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广阔舞台,深入农村广阔天地、服务“三农”,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家国情怀,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真切感悟农村发生的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有助于其认识和把握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基层,感受时代脉动,全面了解“三农”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公益心,提升其思想品德。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磨炼意志、培养奋斗精神,同时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各主体联动性不足,尚未形成聚合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涉及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基层治理组织等各主体,需要多方密切协作,才能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大效能。但在具体实践中普遍存在各主体思想认识不够深刻、沟通途径不畅通、责任划分不明晰、联动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未能形成强大的支持合力。具体来看,一是部分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基层治理组织等主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大学生未必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基层治理组织未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甚至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旁观者”,导致实践团队无法真正了解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三是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基层治理组织等各主体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责任不明晰。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等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仍未厘清各主体在方案设计、运行、总结、保障等各环节的责任,导致组织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另外,地方政府部门日常事务繁杂,往往无暇顾及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无法快速见效的工作,缺少建立政府、高校、实践团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的具体行动[4]。
2.2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推动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必然要求大学生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乡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而,当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认识,对乡村的复杂环境了解不足、认识不深,未能真正把握乡村发展需求和以合适的方式投身乡村发展,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难以真正满足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需求[5]。另外,目前高校普遍较少开设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专业和教育,导致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服务技能欠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配备的指导教师多为辅导员,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经验且日常工作事务繁忙,导致指导不及时、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同时,由于高年级学生专业实习等任务繁重,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经验相对不足,无法有效发挥“传帮带”作用,导致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
2.3 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尚未形成保障力
完善的政策制度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虽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而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许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以课程化的形式予以推进,但规范化管理不到位、常态化机制不健全、综合保障力度不够、激励考评政策欠缺等短板,仍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高校在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管理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服务项目立项未契合乡村振兴需求、大学生招募与选拔流程不规范、实践队伍培训体系不完善、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实践队伍内部管理不完善及实践评价反馈不到位等。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开展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大学生参与范围小、时间短、参与深度不足,且有“运动化模式”倾向,缺乏常态化运行机制。在综合保障方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多停留在“挂牌子”程度,缺乏实质性巩固基地建设措施;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单一,多由高校单方提供的少量资金予以保障,未建立高校、地方政府、社会等多方筹集活动经费的保障机制。在激励考评方面,许多高校仅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列为评先评优加分项目予以激励,学分兑换、物质奖励、升学加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主体多为高校教师、大学生,未将对乡村振兴服务成效最有发言权的地方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不利于有效衡量服务成效。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宣传,凝聚各主体促进乡村振兴的共识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这其中涉及的主体广泛,要想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加强各主体联动,着力形成强大的聚合力。第一,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理顺权责关系,健全联系工作机制,打破高校和地方政府推进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的边界,实现融合发展。第二,高校、党政机关应指定隶属同一系统的专门机构(如共青团)负责搭建协调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协调做好活动组织、活动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负责加强思想引领,可通过座谈会、媒体宣讲等加强政策宣传,凝聚各方共识,促使企业、村集体、群众、媒体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帮助。第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只有本着“多方受益”的原则,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农村基层治理组织、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开展活动前要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倾听民情、了解民意,掌握实践地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发展意愿等情况,并结合团队成员专长,聚焦当地实际需求,紧盯民生实事和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寒暑假的社会调研、支教、参观访问等,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当地政府的密切协作,将乡村振兴需求转化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如将产品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作为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推进成果转化,不断将师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在乡村进行实践运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常态化联动,以赢得各方的认可和支持。
3.2 加强思想教育和能力建设,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动能
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大学生要具备相应的思想认识和素质能力。因此,高校要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认识社会实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内生动力。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引导大学生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关心与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切实做到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铸魂”与“赋能”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在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一是全面聚焦“三农”问题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素质能力短板,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邀请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专家、基层干部给大学生授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学习农村工作经验;三是强化“传帮带”作用,要通过分享会等第二课堂活动邀请有参与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大学生培育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此外,高校要出台有力的激励措施,如将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纳入评奖评优考核,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