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公园边界空间“拆围透绿”模式研究
作者: 方永红 王盾[摘 要] 边界空间是体现城市公园开放性的重要因素,是衔接城市公园、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部分。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概况,基于“边界连通、功能优化、景观融合”的理念,提出“拆围透绿”、边界融合,系统衔接、畅行舒适,空间优化、开放高效,强化地域、景观融合及尊重地貌、环境安全等改造策略,实现“两级开放、一级融合”的景观效果,以期为后续城市开放性公园的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拆围透绿;边界空间;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0-107-3
0 引言
城市公园作为集游乐、休闲、健身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其建设和开放程度体现了城市文明和宜居程度。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开放性、连通性、可达性越来越关注。边界空间是体现公园开放性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边界空间是实现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系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已成为未来城市公园发展的一大趋势[1]。广州市城市公园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广州市人民公园率先拆掉围墙,向游人免费开放[2-3];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期,广州市在新增免费开放公园的基础上,对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城市公园进行“拆墙透绿”行动,综合公园由无形开放转变为有形开放[4];第三阶段是自2010年起,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绿道网络建设,综合考虑城市步行游览系统与城市公园的开放改造[5];第四阶段是自2018年起,为积极响应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的号召,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首次提出城市公园“拆围透绿”行动,提出以天河公园等9个综合公园作为第一批“拆围透绿”工程的建设试点,争取最大限度还绿于民[6]。目前,天河公园已实现完全开放更新。公园“拆围透绿”是对我国传统的公园闭合管理运营模式提出的新挑战,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具有较大的正面意义[7]。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城市公园开放性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拆围透绿”工程的技术措施、行动指引,并提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无界公园,无限景观”等理念,但较少涉及城市公园与城市周边景观的衔接度、融合度[8]。因此,笔者对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城市公园开放、更新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天河公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是区属综合性公园,总面积为70.7 hm2,其中水体面积10.0 hm2,北临中山大道、西临天府路、南临黄埔大道,与广州市紧密接合,周边主要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9]。天河公园最早是石牌林场,1957年被改建为森林公园,1960年被更名为东郊公园。1996年,广州市对东郊公园进行“拆墙透绿”“拆店复绿”,将公园围墙全部改建为通透式围墙。1997年,东郊公园更名为天河公园,并于2003年荣获广州市第一个“广东省生态示范园”称号[10]。
调查发现,天河公园原有通透式围墙环绕,边界植被过于茂密,缺乏通透性,从视线上隔绝了公园与周边公共空间的联系,降低了公园的开放性。公园内景观空间设置不合理,缺少运动健身空间,降低了公园的使用率。因此,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涉及拆围透绿、绿化改造、设施完善3项建设内容,建设范围22.016 2万m2,其中绿化改造面积11.605 8万m2。
2 边界空间改造原则
为提高天河公园与其他城市绿地系统的通透性、衔接度、融合度,增强公园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公园的使用率,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的实施主要遵循融合性、人性化、地域性的原则。
2.1 融合性
天河公园以“拆围”为手段,以“透绿、透景”为目的,使公园既能借助外部环境景观,又能让公园内的景观渗透出去,将公园空间融入城市开放空间,与外部系统形成有效衔接,在景观和功能上与周围环境保持整体统一。
2.2 人性化
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周边居民。在进行边界空间景观营造时,改造人员应根据周边居民的需求、日常习惯等,为居民提供高品质、便捷、人性化的公园环境和服务。
2.3 地域性
城市公园景观是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集中体现。为达到空间开放、景观互渗的效果,天河公园依托地域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各种地域元素,充分展现广州市地域特色,使公园真正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
3 边界空间改造理念
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重视公园边界和公园内部“两级开放”,以及公园景观与城市环境的“一级融合”,围绕“边界连通、功能优化、景观融合”的理念,力求营造公园边界空间连通、公园内部空间功能优化、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融合的效果。
3.1 边界连通
城市公园是周边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满足可达性、休闲化、人性化等要求,改造人员拆除公园与周边环境之间的通透式围墙,增设公园出入口,连通公园与其他城市绿地系统,模糊公园边界,使游人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进入公园,打造真正的无界公园。
3.2 功能优化
天河公园是集枢纽集散、城市门户、文化体验及休憩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为满足美观性、实用性等要求,改造人员对天河公园现有景观空间进行优化,活化消极空间,丰富活动内容,衔接功能区,提高了城市公园开放的高效性。
3.3 景观融合
城市公园边界的开放不只是简单地拆掉围墙,更重要的是要融合边界空间景观,延伸公园景观,使城市公园景观融入城市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休闲网络体系,为城市居民营造畅行舒适的无限景观[11]。
4 边界空间改造策略
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实现边界空间的开放性、通透性、衔接性和融合性。
4.1 “拆围透绿”,边界融合
天河公园北侧(近中山大道)、西侧(近天府路)等靠近城市干道、人行道区域原有近1 700 m旧式砖墙铁艺围墙,边界明显,极大地降低了公园的开放性,阻碍了公园与周边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在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中,改造人员拆除了天河公园围墙,对公园边界进行开放式设计,对小北门办公区域设置隐形围栏,保持视线通透,并对公园各入口门岗进行优化,融合公园与外部环境的边界,全面提高公园通达性及其与周边环境景观的互动性。
4.2 系统衔接,畅行舒适
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主要通过增设出入通道、融入城市网络,实现“系统衔接、畅行舒适”。改造人员结合公园现状和实际需求,沿公园增加了10个出入口、4个活动平台,使公园与城市道路无缝衔接,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实现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系统一体化;在公园内部,增加公园休闲健身功能,注重游人的畅行体验感,提倡“步行优先、缓跑结合”的设计理念,设置跑步、步行两种畅行方式,沿天府路、中山大道方向,从西门经公园西北角折向小北门,打造一条长1 430 m的缓跑径,由2 m宽的跑道和1 m宽的人行道组成,给游人带来多重的畅行舒适感。
4.3 空间优化,开放高效
天河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改造人员基于天河公园的地理优势和植物景观优势,主要从优化绿地功能、活化消极空间两个方面实现“空间优化、开放高效”。
4.3.1 优化绿地功能。在植物种类选择方面,改造人员从花色、花形、花期等方面选择植物,采用片植、丛植等种植方式,打造多个亮丽的植物景观空间。例如,在原废弃卡丁车场上种植宫粉紫荆,结合场地高低起伏的地形,营造出一片粉色花海;在各个出入口处,结合开阔的大草坪或宽敞的广场,搭配凤凰木、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及紫玉兰等开花乔木,形成多个赏花点;在公园南门、天府路和中山大道交界处的西北角,用3组层次丰富、色彩鲜艳的花境装点林下空间,使边界空间立面效果更加丰富。
在植物空间方面,天河公园原有植被过于茂密,林下植被长势不佳,景观通透性差。因此,改造人员对现状植物进行抽疏整理,保留长势良好、形态优美的高大乔木,清理公园边界范围内下层植物及部分老化乔木,增加通透性;将林下原有灌木改为时花地被,点缀置石,结合微地形在林下增加林荫小道,采用乔木+时花地被的植物种植模式,营造出视线通透、景观优美、大气简洁的景观空间。例如,天河公园西北转角区域原有植物杂乱,改造人员对乔木进行抽疏,改灌木为时花地被,凸显转角景观性;管廊区域原地面裸露,景观性较差,改造时做好地面复绿工作,局部打造花境,美化景观;原有的运动空间一览无余,缺乏植被遮挡,改造时用绿篱、花灌木遮挡隔离,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丰富景观效果;清理水上乐园下层杂乱地被,以片植翠竹为背景,采用乔木+花境+草坪的植物种植模式,营造路侧疏朗景观。
4.3.2 活化消极空间。天河公园原有部分消极空间(临时停车区域、入口区等)存在利用率不高、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改造人员将公园南门原有临时停车区域进行清理,将西门现有停车场迁至北门西侧,在公园入口处增设林下休憩、活动停留空间,优化景观空间,削弱公园边界感,使公园开放更高效。
4.4 强化地域,景观融合
为满足游人游玩、休息等需求,改造人员在园内因地制宜地设置可观、可憩、可驻足的亭廊设施。亭廊设施以岭南地区传统地域文化为设计要素,展现了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了广州市历史文脉,提高了天河公园景观与广州市的融合度。
4.5 尊重地貌,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开放性公园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改造人员充分尊重公园地貌现状,合理处理场地高差变化。天河公园西北角及小北门至北门之间原有两片山体,且西门附近有约1.5 m高的微地形,边坡较大,改造人员采用生态护坡方法进行改造,既保证了安全性,又提高了景观性;在缓跑径两侧采用乔木+草地或花境的种植模式,并沿线增设视频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标志系统和广播系统,在提高视线通透性的同时,为游人的游玩、健身等活动提供更充分的安全保障。
5 结语
广州市于2010年开始逐步对城市公园实施“拆围透绿”工程。对比其他公园的“拆围透绿”工程,天河公园从公园边界空间、公园内部空间、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3个角度出发,强调公园边界和公园内部的“两级开放”、公园景观与城市环境的“一级融合”,不仅增强了公园的可达性、连通性和开放性,而且加强了公园与周边绿地系统的全方位融合,全面提升了城市通透性,形成了更具亲和力的生态休闲网络体系。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后,极大地满足了游人对城市绿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入园更加方便,人流量大幅度增加,充分实现了还绿于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环境和形象,为打造“花园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谢佳.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景观设计分析:以北京的开放式公园为例[C]//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7-91.
[2]黄伟导,杭夏子,翁殊裴,等.广州公园免费开放历程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广东园林,2014(1):4-6.
[3]邱云.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免费开放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广东园林,2007(B9):92-94.
[4]李青,沈虹.绿色亚运 花城广州 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1):64-65.
[5]潘麒羽.广州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开放更新策略优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42-43.
[6]程宸,刘宛,房小怡,等.基于通风环境优化的建筑空间形态指引研究:以北京中心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1):6-11.
[7]韦鸿雨.无界公园,无限景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拆围透绿整治工程[J].广东园林,2011(4):42-45.
[8]李青.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广州城市公园“拆围透绿”工程综述[J].广东园林,2011(4):28-31.
[9]刘叶.现代城市儿童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24-25.
[10]杨阳.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86-87.
[11]张玲,袁犁.开放公园的边界空间改造:以绵阳市人民公园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