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市场结构特点分析

作者: 向金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市场结构特点分析0

[摘 要] 茶产业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优势产业,该州茶叶生产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叶在茶叶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基于此,利用产品集中度指标(CRn)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茶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类型为寡占型与原子型(竞争型)之间的类型,并提出优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叶市场结构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茶产业;市场结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2)21-52-4

0 引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茶叶生长,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源头地之一,从唐代开始便是著名贡茶产地,被列为全国长江上中游区域特色绿茶主产区和出口绿茶优势区。恩施州拥有茶叶基地总面积12万hm2,已形成“恩施玉露”“利川红”两大特色品牌,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1年,恩施州茶叶加工注册生产企业共有2 237家,茶产业综合经济产值约190亿元,茶企业带动该州超过83万茶农增收致富,茶叶收入总额占当地茶农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由此可见,推进茶产业发展是恩施州的一项重要富民工程。对恩施州的茶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升恩施茶产业竞争能力,促进该州经济全面发展。

1 恩施州茶产业市场结构现状

市场集中度是产业结构的主要指标,是指在某个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占比,具体是对企业的产量、收入、员工数、财富总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出前n家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市场集中度。目前,学者多数使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进行市场结构分析。

1.1 绝对集中度(CRn)

行业中规模企业产品销售额与本行业市场所有企业销售总额的比值为该行业的绝对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CRn表示行业中规模较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表示行业中规模最高的第i位企业的产量、收入、员工数、财富总量等相关变量;X表示某行业的产量、收入、员工数、财富总量等相关变量总额;n表示行业内规模最高的企业数量;Si表示某行业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一般来说,绝对集中度的数值越大,市场占有率的绝对集中程度也会更高,说明该市场排名前几名企业的销售量所占总市场销售量的比例较高,前几名企业在整个市场上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强。相反,绝对集中度的数值越小,集中程度也会越低,表明前几名企业很难支配和控制整个市场。对2018—2021年恩施州茶产业集中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2018—2021年恩施州茶产业CR4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19.55%、23.15%,CR8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31.74%、37.73%。其中,恩施州规模较大的前4位企业集中度指数较为稳定,前8位企业集中度指数存在较小的波动。按照美国学者贝恩关于行业垄断与竞争型的界定,可以得出恩施州茶叶市场集中度较低,属于低集中寡占型与原子型(竞争型)中间的一类,主要体现在前4位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均不足30%,前8位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均位于35%左右。这一类型的市场中企业数量较多,说明在该市场中不存在对产品市场价格具有绝对控制力的一个或多个企业,众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

1.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弥补了绝对集中度指数的不足,较完整地反映市场中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能更准确地反映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X表示行业市场的生产总额;Xi表示产业中第i位中小企业的生产额;Si表示产业中第i位中小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n表示该行业中所有的企业数量。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值越大,则表示该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集中度相对越高,排名前几位的中小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前几位企业可以对该行业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反之,指数值越小,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就越低,也无法产生完全垄断。

2018—2021年,恩施州茶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见表2。由表2可知,2018—2021年恩施州茶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较小,说明恩施州茶产业集中度不够高,排在前面几位的茶企业对产品的掌控程度相对低,其在产业中的主导作用相对不明显,各大茶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为分散。

1.3 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以便在该产品市场领域内取得比较优势地位[1]。造成产品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总结为物理差别、空间差别、服务差别和心理差别4类。

恩施州绿茶、红茶、黑茶及其他茶叶种类的比例为75∶18∶4∶3,基本形成了以绿茶、红茶为主,黑茶、青茶、白茶为辅,藤茶、绞股蓝和特种茶等为补充的多系列、多档次产品生产格局。绿茶在恩施州八大县(市)均有不同规模的生产,红茶生产以利川市为主,白茶、藤茶生产以来凤县为主。不同种类的茶叶产品差异较大,同一类但不同等次的茶叶也存在一定差异。从生产销售情况来看,恩施州同类茶产品的物理和空间差异较小,竞争性强;不同种类茶产品的物理差异性和空间差异较大,但整个行业市场服务差异较小。

1.4 进入壁垒

行业内已有企业相对于行业新入者拥有一定比较优势,包括规模、品牌效应、产品差异化及绝对费用等。这被称为该行业的进入壁垒,是影响整个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品质、价格、人才、工艺和营销渠道等因素都是传统茶叶行业的进入壁垒。市场中既存的茶叶公司通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营销管理、营销渠道、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对于潜在进入和刚进入者而言,因为其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势力,在快速发展前期就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员和物资来完成市场拓展,因此其管理成本压力较大,市场拓展的难度也较大,即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恩施州现有4家茶企业建立于1968—1997年,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和先进的炒茶技术,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目前,这4家企业拥有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市场销售渠道,形成了“一红一绿”的知名品牌。但是,在恩施州整个茶叶市场中,其他2 000多家茶企业的生产技术趋于同一水平,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销售多在当地市场进行,形成了以地域、茶叶特征等命名的众多茶叶品牌,如“马坡茶”“来凤藤茶”“十株茶”。由此可见,恩施州茶叶市场的进入壁垒不明显。

2 恩施州茶产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效应缺乏

恩施州茶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市场类型为寡占型与原子型(竞争型)之间的类型,相当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市场主体方面,恩施州茶叶市场主体有2 237家,其中90%为小微企业,市场主体进入茶叶市场的壁垒不明显,茶产业生产格局以分散农户小规模种植、作坊式家庭化加工为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大[2];在价格影响因素方面,茶叶市场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品牌、技术、工艺、人才也会影响价格,从生产到销售没有形成专业化体系,产品的规模效应不明显。

2.2 资源配置效率低

一是存在市场分割。恩施州内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形成“柠檬市场”。由于恩施州内八大县(市)茶企业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导致有的企业茶叶供大于求、有的企业茶叶供不应求,州内茶叶市场需求与供给没有实现有效均衡;州内企业主动与外地大市场、大企业合作交流不够,销区直销店、连锁店不多,茶叶多为内销,极少数品牌茶叶走向世界市场[3]。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恩施州线上茶叶交易商户347家,仅占茶叶生产销售企业总量的15.5%。该州茶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停留在初级阶段,文化影响力不大,当地建成的与茶有关的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仅有4个,缺少茶文化旅游精品景点和A级景区[4]。

2.3 生产缺乏创新

恩施州茶叶加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以原料供应为主,大多数处于作坊式加工水平,没有达到食品生产许可的标准要求,影响产品整体质量和使用价值[5]。截至2021年,恩施州茶叶市场主体共2 237家,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只有38家。当地大部分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都属于初级水平,在种植过程中由于缺乏生产技术标准,加之部分茶农缺乏科学种植的观念,不重视无公害生产,从而滥用农药、化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茶叶采摘长期以手工采摘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在茶叶加工上,绝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未突破茶叶精深加工门槛,大量企业处于原料供应商地位和茶叶价值链低端,茶产品竞争力不强。

2.4 品牌缺乏影响力

恩施州茶叶品牌分散,各自经营,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恩施州茶叶品牌共计900余个,其中全国知名品牌有母品牌1个——“恩施硒茶”,子品牌2个——“恩施玉露”“利川红”,剩余品牌知名度小、品牌价值低。恩施州茶叶品牌众多,但没有形成品牌合力,茶品牌知名度较低,导致许多外地客户不知道恩施州有好茶。部分客户即使知道恩施州的一两个茶叶品牌,但往往因产量低而不易购买,导致恩施州茶产业无形中失去了发展机会。

2.5 产业人才缺乏

恩施州茶产业现有的人才队伍知识水平总体偏低、总量不够、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等问题突出。一是茶叶种植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匮乏;二是懂茶知茶的技能型、管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审评师、茶艺师等实用型人员极度短缺。从目前的茶产业人才队伍与茶叶市场需要来看,已有人员无法适应茶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3 恩施州茶产业市场结构优化路径

3.1 企业规模化发展

恩施州应根据自然资源禀赋,面向农业全价值链,着力促进茶工、茶旅、茶教、茶商等一体化发展,做优搞绿第一产业,做实搞大第二产业,做精搞活第三产业,形成以“一村一品”为核心、以产品大镇为导向、以产业园区为支柱、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制茶生产体系。同时,当地应通过龙头中小企业的示范引导,建立现代茶工业生产系统,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和优秀品牌,增强产业实力。

3.2 优化整合资源配置

一是政府搭建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改善茶叶交易市场外部环境,加强茶叶生产市场、批发市场、销售市场之间的沟通联系,培养一批内联茶农、外联大市场的茶叶购销大户,形成点、片、面相结合的销售网络,使茶叶供求信息及时在市场上传递。二是通过恩施硒茶博览会、推介会及国际大型茶叶活动加强州内茶企业与其他国内茶企业和国际茶企业的交流合作,增加电商和销区直销店、连锁店的数量,促进茶叶内销转外销,让恩施茶叶逐步走向全国市场、世界市场。三是当地政府应加大对茶叶生产基础设施、物资供应、农产品采购的投资力度,建设高效的茶叶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州内茶企业应加强合作,通过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整合相关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打造与茶叶相关的国家级农业示范点、茶文化旅游精品景点。

3.3 加强技术创新

开展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恩施州茶产业技术创新可从种植、采摘、加工3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种植上,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造低产茶园;改进种植方式,全面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二是在采摘上,结合不同茶园实际种植情况,实施机械化采茶,以提高工效、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三是茶产品加工摒弃传统低端制作流程,引入先进制茶工艺,深精加工茶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注重产品创新,提高恩施茶叶的辨识度,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主体的需求,以技术创新推动恩施茶产业发展[1]。

3.4 加强品牌建设

一是恩施州政府相关部门与有关市场主体应加强商标认证、监督与维护,进一步健全“恩施玉露”“利川红”质量标准、产品技术规定和对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实现产品有规范、生产程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产品有质量监管[1]。二是当地有关部门应继续深入开展恩施硒茶产品宣传推介,不断提升产品认知度和吸引力,扩大品牌产品规模,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从而壮大茶产业市场主体。

3.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恩施州要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形成茶产业专业化队伍[6]。在自主培养方面,一是依托当地高校形成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茶叶种植、销售、管理等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人才。二是当地应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交流,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能解决问题的适用性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通过人才安置、提升薪酬、提供安家落户政策、搭建研发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人才投身恩施州茶产业发展。

4 结语

茶产业作为恩施州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是恩施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恩施州茶产业的绝对集中度较低,市场类型为寡占型与原子型(竞争型)之间的类型,同类茶叶的差异化程度低,行业进入壁垒不明显,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技术、强化品牌效应及培育专业队伍,可优化恩施州的茶产业市场结构,提升恩施州茶叶在全世界茶叶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砚秋.基于SCP范式的仪征地区茶叶产业困境及破解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9:47.

[2]于转利.试析近年来中国茶产业生产效率研究进展[J].农业考古,2022(2):118-125.

[3]黄琛.中国茶叶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J].福建茶叶,2018(9):49.

[4]周天云子,李湘玲,李慧,等.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24):150-153.

[5]张梦娇,陈思蕾,欧阳友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山西农经,2022(8):13-15.

[6]彭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8: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