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作者: 姜海云[摘 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破除了传统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难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但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仍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如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鸿沟”依旧存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等。为了破除障碍,助力乡村振兴,各地要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3;F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2-05-4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1]。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没有良好的金融支持,就没有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就无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金融支持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赋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安排。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科技与普惠金融有效融合的新产物,凭借快捷、高效、成本低等优势,克服了传统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促进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1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由普惠金融发展而来,旨在为传统金融机构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及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1.1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杭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积极推动出台《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之后我国陆续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也均强调要切实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并从金融资源配置、涉农信贷风险分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指引。各地方政府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供各项支持措施,如融资支持、专项资金投入等,积极推动当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3]。
1.2 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乡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农村金融服务的队伍中。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农村中小银行
3 902家,其中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2 199家,村镇银行1 651家,资金互助社39家,贷款公司13家[4]。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涵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这些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主体为农村客户群体提供了更多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了农村居民不同的金融需求。
1.3 金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也为数字金融向更广阔的农村市场覆盖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实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并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逐步推进[5]。同时,农村宽带用户数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1.58亿户,全年净增用户1 581万户,比2020年末增长11%[6]。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7]。
1.4 居民对数字经济的接受度提高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和鼓励措施的连续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受和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hina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CFCA)发布的《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8.2亿户和7.1亿户,同比分别增长21.9%和16.4%[8]。《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5 765.6亿笔,同比增长23.45%,其中大部分业务是通过移动电话完成的[9]。从上述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来看,农村居民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程度在稳步加深。
2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障碍
数字普惠金融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和经济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数字设施相对匮乏、“数字鸿沟”问题依旧存在、产品与服务形式单一等。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数字普惠金融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1 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匮乏
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4G/5G网络基站也在持续建设中,互联网的普及度与覆盖面越来越广,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偏远山区至今还未完全普及网络宽带。《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与不完善,导致金融信息化服务质量低下,制约居民使用效率与使用频率的提升,严重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2.2 数字化人才缺乏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人才短缺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扎根农村、懂农业、擅长信息化的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给予人才的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再加上城乡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各方面的差距较大,导致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持续外流,农村地区人才缺乏,无法满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此外,偏远山区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低下,专业知识落后;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偏低,科技人才占比少,导致金融服务仍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2.3 “数字鸿沟”依旧存在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活动,即通过互联网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数据通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从而促进数字化金融信息的共享。因此,若要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技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非网民中有超过50%的人缺乏网络使用技能[11]。整体来说,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其不愿意也不敢尝试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人在农村人口中的占比增加。这部分群体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变化难以适应甚至异常排斥,严重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2.4 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
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服务其客户群体的主要载体,也是金融机构未来进行创新的关键领域。但目前,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提供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足。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金融获得性,直接照搬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导致“水土不服”;还有部分从业机构为了拓展业绩、吸引眼球,直接将传统金融业务冠以“数字普惠金融”之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没有充分根据农村客户群体的真正需求研发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导致数字普惠金融没有发挥惠及大众的作用,也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和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2.5 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给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益处,但同时蕴藏着一定的风险。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居民存在金融素养偏低、防范意识薄弱、辨别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村成为不法分子金融诈骗、非法融资的重灾区,有些居民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高利贷。此外,金融信息的泄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信任度,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对金融机构而言,农业行业风险较难控制且农村征信系统还不健全,农民信用观念不强,部分农民对逾期与违约缺乏认识,导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违约率偏高,对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损失,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效力。
3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加大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村落户,提升偏远地区电信基站覆盖率,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12]。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切实减轻使用者的网络费用负担,加速普惠金融服务的推广,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最后,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引导企业开发便捷实用的惠农软件,为农户申请贷款、投资理财等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3.2 加快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随着互联网宽带和手机的普及,农村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数字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数字人才缺乏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短板。为加快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给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育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和农村居民的教育与培训,通过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和农民代表到金融科技公司和高校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其数字金融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二是引才,相关部门应鼓励当地的大学生与技术人才回乡创业与发展,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三是留才,引进与培育的人才要能留得住。相关部门应构建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任用机制,鼓励高素质人才长期在乡村扎根,投身乡村建设,减少数字人才流失。
3.3 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
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就要让农村居民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引起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关注和重视。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可以选派基层金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定期下乡发放宣传小册子,开展金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农村居民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次,相关部门可在基层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农村居民解答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各种疑问。再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居民数字金融工具的使用指导,帮助他们利用金融工具获取便捷的金融服务。最后,相关部门要关注金融安全教育问题,可以通过网站或短视频等形式向农村居民展示常见的金融骗局套路和非法集资手段,增强农村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保障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