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饵料对短蛸浮游幼体存活生长的影响

作者: 侯纯强 郑德斌 栾凯 郭彪 张博伦 师剑飞 王硕 曾祥茜

不同饵料对短蛸浮游幼体存活生长的影响0

摘要:为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浮游幼体的饵料需求,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投喂不同的鲜活饵料,对短蛸浮游幼体的存活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投喂卤虫幼体及强化卤虫幼体的短蛸幼体的存活率最低,相比之下,卤虫及糠虾取得了较高的结果,而且卤虫组短蛸幼体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达到了(38.33±2.15)%。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短蛸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过程中,卤虫是短蛸浮游幼体培育的合适饵料。

关键词: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浮游期;幼体;存活;生长

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短蛸养殖的相关试验很早就在日本进行,Yamamoto[1]最早记录短蛸产卵和胚胎发育情况,Yamauchi等[2]进行了短蛸的人工孵化试验,Segawa等[3]开展了实验室条件下短蛸的生长、摄食、氧气消耗等试验。近年来,我国学者积极开展了短蛸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相关研究:张学舒[4]在人工环境下观察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生;王卫军等[5-6]对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过程、幼体同类相残现象进行了研究;Yang等[7]详细描述了短蛸精荚的超微结构;董根[8]开展了短蛸人工繁育过程中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朱文博等[9]研究了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

蛸类在孵化后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浮游幼体阶段是严重的瓶颈期,转入底栖生活后随着个体不断生长,存活率才逐渐提高,蛸类幼体的饵料研究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10]。而在短蛸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适用的饵料导致幼体死亡率较高成为制约短蛸人工繁殖规模化、产业化的关键性因素。

目前,关于短蛸幼体饵料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不同鲜活饵料进行存活生长试验,以期为短蛸幼体培育过程中的饵料选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短蛸亲本来源于渤海湾天津海域,试验材料为同一天产出的短蛸初孵幼体,从中选取960只体色正常、腕部完整、活动能力强、平均湿体质量为0.02 g 的幼蛸。饵料分别为鲜活卤虫幼体、卤虫和糠虾。用于强化的藻粉分别为裂壶藻粉、硅藻粉、金藻粉,卤虫幼体的强化时间为24 h。

试验在养殖车间内的塑料水槽(66 cm×43 cm×34.5 cm)中进行,充气泵经散气石进行充气。

1.2方法

试验设8个处理组,分别为处理组1(非强化卤虫幼体组)、处理组2(裂壶藻粉强化卤虫幼体组)、处理组3(金藻粉强化卤虫幼体组)、处理组4(硅藻粉强化卤虫幼体组)、处理组5(三种藻粉强化卤虫幼体组)、处理组6(卤虫组)、处理组7(糠虾组)、处理组8(糠虾+三种藻粉强化卤虫幼体组)。每个处理组设4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饲养30只短蛸。每日早、晚两次投喂饵料,投喂量根据各组短蛸的每日摄食量进行调整,次日8:00收集残饵,每天换水1/2。每天记录各组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对每只短蛸进行称量,记录生长状况,试验周期13 d。短蛸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计算公式如下。

SGR=(lnWt-lnW0)÷t×100%

式中:SGR为特定生长率,%/d;W0为短蛸初始体质量,g;Wt为短蛸最终体质量,g;t为养殖时间,d。

SR=NS÷NT×100%

式中:SR为存活率,%;NS为短蛸存活的数量,只;NT为短蛸总数量,只。

1.3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试验数据用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检验组间差异,P<0.05,差异显著。

2结果与分析

2.1存活率结果

2.1.1第1天短蛸存活率结果第1天短蛸存活率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各组短蛸幼体在第1天的存活率就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1的存活率最低,为(89.17±1.60)%,其余各组的存活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处理组8的存活率最高,达到了(98.33±0.96)%。

2.1.2第5天短蛸存活率结果第5天短蛸存活率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各组短蛸幼体在第5天的存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处理组4、处理组5和处理组7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处理组6和处理组8(P<0.05),其中处理组6的存活率最高,达到了(83.33±3.60)%。

2.1.3第9天短蛸存活率结果第9天短蛸存活率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各组短蛸幼体在第9天的存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处理组4、处理组5和处理组7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处理组8(P<0.05),处理组8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处理组6(P<0.05),处理组6的存活率最高,达到了(45.00±2.15)%。

2.1.4第13天短蛸存活率结果第13天短蛸存活率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各组短蛸幼体在第13天的存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3 d的试验,处理组6、处理组7和处理组8取得了较高的存活率。其中处理组6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达到了(38.33±2.15)%。

2.1.5不同饵料条件下短蛸幼体存活率结果从整个试验时间的尺度上来看,处理组6和处理组8的短蛸幼体存活率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糠虾处理组7的短蛸幼体在试验后期也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存活率(见封三图5),结果表明,卤虫和糠虾是短蛸幼体比较合适的饵料。

2.2生长结果

由于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处理组4、处理组5中的短蛸幼体存活率均已低于5%,剩余个体数量太少,因此生长的结果只对处理组6、处理组7和处理组8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处理组6、处理组7和处理组8的短蛸幼体的平均体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其存活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特定生长率的结果如图7所示,处理组7和处理组8的短蛸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处理组6(P<0.05)。处理组6、处理组7和处理组8的特定生长率分别达到(9.01±0.51)%·d-1、(13.24±1.50)%·d-1和(13.17±0.33)%·d-1

3讨论

国内外针对真蛸等蛸类幼体的饵料研究较多,强化的卤虫幼体是重要研究对象,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结果[10-11],但对短蛸幼体饵料的报道较少。有关研究者基于生产实践经验等给出了短蛸幼体饵料的建议,但均未见相关实验数据[ 12-15]。图7不同处理组短蛸的特定生长率

关于短蛸浮游幼体存活率的相关研究较少,相关数据仅见王卫军等[16]的报道。其中9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孵幼体阶段的实验中,采用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虾苗)的存活率相对最高,为25%;其次,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作为饵料的存活率均为16.67%;虾苗条件下存活率最低,仅为8.33%。总体上短蛸幼体的存活率较低,但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

在本研究中,用各种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作为饵料对短蛸幼体的效果均较差,死亡率都非常高,在相同时间条件下本研究结果同王卫军等[16]研究结果类似,结果表明:单独采用卤虫幼体及强化卤虫幼体作为饵料的效果最差;相比之下卤虫及糠虾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而且卤虫组短蛸幼体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3 d后的存活率达到了(38.33±2.15)%。短蛸初孵幼体相较于大部分肉食性幼鱼,能够利用发育良好的腕和吸盘捕获与其相同大小的猎物。短蛸幼体在浮游阶段有极强的攻击性,喜欢攻击身体大小相似的物体,生产中也常见短蛸幼体之间互相攻击。卤虫及糠虾与短蛸幼体初孵幼体大小类似,符合其捕食选择。然而糠虾游泳速度较快,短蛸幼体在前期个体较小不易捕捉成功,造成摄食效率低。卤虫体型大小与短蛸幼体相似,而游泳能力却更低,更易于被短蛸幼体捕获,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卤虫是育苗生产及养殖中常见的生物饵料,因此在短蛸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过程中,建议用鲜活卤虫作为短蛸浮游幼体培育的主要饵料。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T,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embryonal development of the eggs of Octopus ocellatus Gray[J].Plants and Animals,1941(9):31-35.

[2] YAMAUCHI K,TAKEDA F.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hatching of Octopus ocellatus[J].The Aquaculture,1964(12):1-9.

[3] SEGAWA S, NOMOTO A.Laboratory growth, feeding,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a excretion of Octopus ocellatus[J].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2002,71(2):801-813.

[4] 张学舒.人工环境中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20-224.

[5] 王卫军,杨建敏,周全利,等.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J].水产养殖,2009,30(10):14-18.

[6] 王卫军,杨建敏,周全利,等.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J].中国水产科学,2010(6):1157-1165.

[7] YANG J,WANG W,ZHENG X,et al.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spermatozoon of Octopus ocellatus Gray, 1849 (Cephalopoda: Octopod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1,29(1):199-205.

[8] 董根.短蛸人工繁育过程中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9] 朱文博,孙玉忠,赵宏远,等.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 [J].水产科学,2016(5):573-577.

[10] IGLESIAS J , FUENTES L , VILLANUEVA R .Cephalopod culture[M]. New York: Springer, 2014:427-450.

[11] 李雷斌,钟建兴,宁岳,等.不同饵料对真蛸浮游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福建水产,2012,34 (4):326-330.

[12] 胡晓刚.短蛸人工育苗试验[J].河北渔业,2013(5):30+51.

[13] 朱文博,孙玉忠,郭见军,等.短蛸全人工育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养殖,2015,36(12):46-47.

[14] 钱耀森,姜典航,郑小东,等.短蛸室内水泥池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8(10):35-37.

[15] 朱文博,季本安,李文蕾,等.短蛸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2020,41(9):42-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