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渔业基本理论初步研究

作者: 李荣福 徐忠香 孙龙生

摘 要: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阐述了渔业是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生物发展相结合的生态经济过程,论证了现代生态渔业是渔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未来方向。渔业系统是由人类参与或主导、水生生物与水环境整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生态渔业的科学内涵,指出现代生态渔业是生态产业化与渔业生态学的统一;从自然生态、市场供求、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等角度,深入阐述了现代生态渔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其目标体系和分类体系,明确了发展原则和主要途径。只有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矛盾法则,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关键点,才能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渔业;生态渔业;内涵;特征;目标;分类;原则

生态渔业自古就是中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起源于古代渔民观察自然渔业现象,发现渔业生态规律,总结渔业生产实践逐步形成的生产理念和实践经验。“八字精养法”和古代渔业资源保护思想体现了我国先民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特色,是古代先民科学认识和应用渔业自然规律的理论精华与实践成果,是中国传统生态渔业的集中体现。现代生态渔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渔业生产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渔业建设中的体现[1]。本文运用矛盾方法、系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理论对现代生态渔业进行理论阐述。

1 现代生态渔业的科学内涵

渔业被定义为捕捞或养殖水产动物、植物的生产事业[2]。渔业专家认为,渔业亦称水产业,是以栖息繁殖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水产经济动植物为开发对象,进行合理采捕、人工增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的综合性产业[3]。唐启升把渔业定义为对水生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及其相关经济和科技活动的产业,其目的是从水生生物资源中获得食物、生产原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对加强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优质蛋白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贡献[4]。

笔者认为,渔业是以水域为载体,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传统渔业是渔业生产者为维持基本生活进行的简单再生产,生产水平低,交换不发达,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渔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活动,它是以交换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化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等诸环节紧密结合,以实现渔业商品价值与服务价值为目标,维持或扩大渔业再生产。

现代生态渔业是现代渔业和生态渔业的统一体。张显良等[5]认为,现代渔业是在传统渔业基础上,增添了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等现代元素,具有技术先导性、综合高效性、整体安全性、多重功能性和永续发展性。笔者认为,生态渔业是遵循生态规律、维持生态稳定、进行绿色生产的可持续渔业。现代生态渔业融合了遵循生态规律的渔业生产过程和遵循价值规律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过程和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过程。其基本特征是以水域为主要载体,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生态规律在渔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经济规律作为一切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规律,渔业也不例外。因此,现代生态渔业必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成果及设施装备提升渔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渔业自然资源、稳定水域生态系统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优先,当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时,让位于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讲究经济效益是其维持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基本保证,经济规律在渔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必须最大限度提高渔业生产力和投入产出率。

“以水域为载体,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渔业生态系统是渔业生产活动与水域生态环境的矛盾统一体,必须遵循系统理念和矛盾法则。在渔业生态系统中,苗种和饵肥是渔业的物质基础,水域环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6],环境恶化和资源衰退是现代渔业主要风险所在。现代生态渔业系统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必须“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7],不仅从水生生物资源中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食物、生产原料和其他物质资料[4],而且可以提供有关渔业文化(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环境(水、土和大气等)观光与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等非物质文化服务,才能实现渔业劳动的价值。

渔业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区别或根本特点是:每个单独渔业水体(池塘、湖泊和水库等)都是独立生态系统,各类渔业要素都对立统一于水域生态系统中。作为以水域为依托的渔业经济活动,必须运用矛盾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并明确特定渔业水域的主导品种或主导产业,应用HACCP方法[8]: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产业或主导品种),进行系统性风险分析,设计符合该品种生长繁殖需要或该产业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结构[9-10],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关键点控制,以防范或排除生态风险和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现代生态渔业是人类依托渔业水域,依靠水生生物,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改善渔业环境条件,合理利用自然渔业资源,获取渔业产品和服务的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现代生态渔业生产过程既要符合生态规律,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前提下,获取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渔业产品和服务,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 现代生态渔业的基本特征

2.1 安全性

渔业是自然风险较高、市场风险较低的农业产业。与粮油和猪肉等产品相比,水产品是非基本食物,其消费品种选择和消费数量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消费弹性大。与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相比,水产动物大都是终生成长、全年消费,生产供给弹性大,可以分散均衡上市;同时与其他农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其上市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在市场低谷时,可以继续养殖选择最佳上市时机,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畜禽、蔬菜和粮油等农作物,成熟后必须在短时间内集中采收、上市,而造成价格剧烈波动,或需建设大量仓贮设施,又加大产品上市成本。因此,生态渔业是大农业中市场风险较小的产业。

渔业自然生态风险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水产病害风险。由于水产病害难以发现,治疗大多为环境用药,对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较大,威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尤其是病毒性病害,只能预防,无法治疗。因此,水产病害是水产养殖业最大的经济风险。二是自然灾害风险。对水产养殖来说,主要是暴雨和台风等风险;对于捕捞渔业来说,不仅面临船用设备和捕捞网具等财产风险,而且威胁渔民生命安全;洪涝灾害对水产养殖业来说,虽然一般不会造成水生生物死亡,但改变了水产品所有权,由企业和个人拥有的水产品变为公共自然资源,对渔业拥有者来说也是灾难性的。三是生态安全风险。当水产养殖业水产苗种、饵肥(饲料与肥料)等投入大量增加时,便大量消耗水体溶氧,造成水质环境恶化,需要大量排放养殖尾水,而带来周围水环境污染,影响城乡水生态安全。

现代生态渔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渔业,改善渔业生产设施与设备条件,以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带来的风险,规避自然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实现生产生态与经营安全。

2.2 先进性

生态渔业是中国传统渔业的最大特色。传统渔业继承了“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取之有道”,又“取之有度”,实现了可持续利用;传统养殖渔业在粮食供给长期紧张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与家庭生活废弃物,借助自然生态转化功能,主要利用大草(水旱草)、粪肥(畜禽与人类排泄物)发酵养鱼,实现了废弃物利用转化和污染资源化。传统渔业并非是落后渔业,其许多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仍然符合新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科学规律,但受到传统设施设备的限制,生产力水平较低。现代渔业已由传统的捕捞渔业为主转变为以养殖渔业为主,且水产生态养殖已成为现代渔业的主体。

现代生态渔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8]”。力求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其先进性和可行性。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水产权威专家总结两千多年养鱼经验,形成了传统水产生态养殖的结晶——“八字精养法”[9-10]。科学发展到如今,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和物理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都实现了巨大进步,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创新,也带来了生态渔业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与时俱进。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在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基本设施、机械设备(排灌、增氧、运输等设备)、渔用物资(如渔用饲料、微生态制剂与药物等)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成为现代生态渔业主要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从而为现代生态渔业建设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广大渔民的实践经验和水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继承发展传统生态渔业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渔业理论体系:以配套设施设备改善渔业生产条件、以调整水生生物结构改良渔业生物群落,以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物理、生物及化学技术改进渔业生产技术和生态模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以复合技术和生物措施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生产出绿色健康的优质水产品。

2.3 综合性

现代生态渔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统一的复合体。渔业与农业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明显区别是其生产水域是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如养鱼池塘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经济投入的作用下,形成的水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共同参与的食物链和生态链相互牵制的复合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同步进行,推动着太阳能、生物能和化学能持续转换,带动着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和复杂有机物等物质的不断循环[10],成为一个产业化的生态过程或生态化的经济过程。

无论是捕捞生产,还是水产养殖,都是直接利用水面(土地)、生物、太阳能、气候等自然资源,实现水生生物生长繁衍及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依托载体是渔业水域资源,依靠主体是水生生物,生产的产品是人类消费的水生生物和服务,是一个产业生态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水生生物是渔业经济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渔业劳动最终的生产成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再生产的主要成果。如渔业部门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根据渔业水域特点,为增殖渔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在湖泊、水库、河流等大中型水域放养“滤食鱼” “杂食鱼”及螺蚬等对水质环境有净化功能的水生动物,从而将“水养渔”与“渔养水”相结合,将渔业由生产型产业转变为生态型产业,又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又如,稻田渔业作为当前农业部门重点发展的综合产业,将稻田由单一农业用途,转变为农业与渔业结合,农业为渔业提供生产阵地,并为水生生物改善生态环境,渔业为农业增加肥料来源和抑制消除病、虫、草害,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稻田转变为水稻种植基地、渔业生产基地和改善环境的湿地,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因此,渔业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投入复合性为保证,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多因素、多功能、多方式、多成果的稳定运行;在带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2.4 区域性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环境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各地渔业水域环境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和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差异很大。如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形成的蚕桑、甘蔗、塘鱼三结合等多种基塘生态渔业系统、渔农工贸生态渔业系统;湖南形成的种菜、养猪、养鱼三结合,种菜喂猪、猪粪肥水养鱼、塘泥肥田等相互促进的集约经营方式,把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鱼、菜、猪全面丰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9]。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渔农牧副工”结合的生态渔业系统、“渔农畜捕加”结合的生态渔业系统和大中型水域“三网”养殖生态渔业系统,在沿海地区形成了滩涂多品种增养(种)殖、浅海筏式养(种)殖与深海网箱养殖等现代生态渔业方式。并且各地区渔民根据市场需求和传统生产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生态渔业特色。现代生态渔业的区域性体现在必须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市场供求状况和渔业生产特点,科学设计生态渔业开发方式、设施设备条件和生态渔业生产经营模式,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渔业,增加渔业有效供给,提高渔业综合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