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大口黑鲈反季节规模化繁育技术

作者: 马勇 宋立民 姜巨峰 曾祥高 刘肖莲 张云君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反季节规模化繁育技术0

摘 要:为提升本地区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苗种供给率、促进渔民增产增收,开展了大口黑鲈反季节规模化繁育试验。通过温度调控、营养强化等手段分4批次培育亲鱼20 734尾,并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工厂化集中孵化的方法生产水花苗种54 385万尾;经实际统计和测算,试验期间亲鱼平均催产率为77%,亲鱼平均回收率为78%,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93%。通过效益分析得出:按单位体重计算亲鱼培育平均成本为5.2元/kg;水花生产投入平均成本为44.5元/万尾;生产水花的平均收益为218.6元/万尾。总结:影响大口黑鲈水花生产效益的主导因素在于水花的价位,所以应充分把握8—9月间的价格高位期,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节;规模化;繁育

中图分类号:S961.2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产于北美洲,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易起捕、耐运输、养殖周期短等优点[1],加之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该鱼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优质淡水养殖品种[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大口黑鲈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3]。

经过调查研究,现阶段北方地区大口黑鲈养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价格周年波动较大,7月份至10月份最高可达50元/kg,其余月份价格较低,最低可至21元/kg;二是北方地区大部分养殖企业无论在生产成本还是养殖规模方面,与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相比普遍没有优势[2];三是北方地区低温期较长,并且鱼苗经过低温期下塘后不久便须经历高温期(7—9月),因此北方地区大口黑鲈的适温生产周期较短,进而使得越冬前大部分鱼达不到上市规格,造成养殖成本增加,效益不高。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大口黑鲈的反季节繁殖,使北方当地养殖的加州鲈能赶在鱼价高峰期出塘,填补市场上的缺鱼期[4]。鉴于此,项目组立足天津地区,选在7—10月份开展了大口黑鲈反季节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以期带动渔民增产增收。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周期与地点

亲鱼挑选工作在试验前一年的11月份价格较低时进行,收购完毕即进入系统培育阶段。根据大口黑鲈水花苗种需求和市场价格确定在7—10月份进行规模化繁育。

试验选在天津津新鱼苗繁育中心开展。

1.2 亲鱼培育

1.2.1 大棚条件 亲鱼培育池采用特制大棚。大棚由钢架支撑,并采用塑料薄膜、五层棉被覆盖,棉被上间隔1 m用尼龙绳加固。棚内池塘面积2 000 m2,皆采用石块护坡,有效水深2.2 m。每个池塘均有独立进排水,塘中心配备1.5 kW叶轮增氧机1台,池角配备1.5 kW水车增氧机1台。

1.2.2 亲鱼选择 选择体重500 g以上的大口黑鲈作为备选亲鱼。再按照游泳迅速、体色鲜艳、肥满度好的标准进一步筛选出优质亲本,雌雄比例约为1∶1。挑选好的亲鱼分成4组移入亲鱼池中培育。

1.2.3 亲鱼培育管理

1.2.3.1 降温方法 建立冰窖,根据情况投放冰块降温;建立暗室,调配养殖用水;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试验场地为16~17 ℃),作为补充水源。

1.2.3.2 水质调控 每天早晚检测水温1次,确保亲鱼培育池水温为13~17 ℃,以延缓亲本性腺发育。每7 d左右换水1次,单次换水量不超过50 cm,确保透明度大于30 cm。饲喂1 h后打开增氧机,维持池内水体自循环,确保溶氧在5 mg/L以上。每7 d检测一次水质,包括pH值、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磷酸盐、浮游生物优势种及数量。如氨氮大于1 mg/L,泼洒光和细菌;亚硝酸盐氮大于0.1 mg/L,泼洒硝化细菌;浮游植物过量繁殖,泼洒枯草芽孢杆菌;理化指标正常时,泼洒EM菌。

1.2.3.3 密度控制与饲喂管理 加满池水,按照30 000~45 000尾/hm2的密度投放规格相同的大规格亲鱼。采用蛋白含量为45%~50%的大口黑鲈专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饲喂,投喂方法为:2次/d,时间点分别在6:00—6:50和17:00—18:00,在日照时间较短的季节采用日光灯调节,于饲喂前30 min开灯、饲喂后30 min关灯,并且由专人定点投喂,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0.5%~1%。投喂时尽量降低投喂频率,观察摄食情况并驯化亲鱼集中摄食习性,每次以鱼群抢食不激烈为信号停止投喂,避免过度投喂破坏水质。

亲鱼催产前40 d左右进行营养强化,饲料中添加5‰的复合维生素、5‰的复合微量元素、10‰鱼油,并调整日投喂量为亲鱼体质量的1%,每日投喂2次,水车增氧机24 h工作,保持流水环境,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根据具体情况,准备实施人工催产繁殖。

1.3 亲鱼催产

1.3.1 产卵池的准备 亲鱼产卵池为砖混凝结构、形状为长方形、规格为40~50 m2、池深为70~80 cm,在池子上方架设钢架保温大棚,采用塑料薄膜、五层棉被覆盖,棉被上间隔1 m用尼龙绳加固。产卵池为单侧排污方式,具体设置为预留两个排污口,一个排污口于池内侧插50 cm PVC管,用以排除表面杂物,另一排污口池内侧不插管而在池外侧连接口插6 cm PVC管,用以排除池底粪便、残饵。池中提前一周蓄水、曝气,使溶氧大于5 mg/L,控制水温20~24 ℃,确保水质良好。

1.3.2 鱼巢的设置 采用40 cm×50 cm塑料筐内铺棕榈片(受精卵附着基)自制人工鱼巢,按照每2 m2 1个鱼巢的比例,将鱼巢均匀布置于池底,模拟自然孵化环境,刺激亲鱼交配产卵。

1.3.3 人工催产

1.3.3.1 雌雄鱼的鉴别 大口黑鲈亲鱼的性别主要根据体形和尿殖乳头结构加以区分。雌鱼体形较粗短,产卵季节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尿殖乳头稍凸、呈红润状,其上有2个孔。雄鱼体形较瘦长,繁殖期腹部膨大不明显,尿殖乳头凹陷,只有1个孔,轻压腹部有少量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开。

1.3.3.2 催产剂的注射 待调节水温升至18 ℃以上后,采用人工注射催产剂促使大口黑鲈在产卵池集中自然产卵受精。雌鱼使用HCG 1 500 IU/kg+DOM 4 mg/kg+LRH-A2 6 μg/kg进行注射,雄鱼剂量为雌鱼的三分之一。待产过程中,水温保持在24 ℃以下。

1.4 受精卵工厂化集中孵化

1.4.1 孵化池准备 准备长∶宽∶深为6 m∶3.5 m∶1.5 m的水泥池,沿水泥池长边方向,每隔0.5 m牵拉铁丝一根,用于吊挂受精卵附着基(棕榈片),注水水位1.2 m,同时把温度提高到24 ℃,保持溶氧6~7 mg/L。

1.4.2 受精卵的收集 每天早上定时观察产卵情况,待棕榈片上挂满受精卵时,及时收集受精卵至孵化池。收集方法:一般采用带遮阳盖的水箱,盛装等温水,水位以浸没棕榈片为宜,并添加1 g/m3复合碘制剂,携带受精卵转移至孵化池集中孵化。受精卵投放量为20万~30万粒/m3,转移前后温差控制在1 ℃范围以内。

1.4.3 受精卵的孵化及主要病害预防 将附有受精卵的棕榈片悬挂于孵化池中上层,保持24 h微孔曝气增氧,水温调节在24 ℃左右。孵化池中泼洒“水霉净”等药物预防水霉病的暴发。受精卵经过40~48 h后陆续出膜,适当增加充氧量;第3天基本破膜完毕,即可轻轻移除棕榈片,鱼苗继续发育第4天,形成腰点;第5天身体颜色变黑,开始消耗自身卵黄;到第6~7天鱼苗陆续游泳,随即开始打包售卖。

1.5 数据处理

主要试验数据采集于2022年,不足部分参考2020—2021年统计值,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进行处理,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产卵周期T(d)= T2-T1

催产率RS(%)=NS2/NS1×100%

亲鱼回收率RR(%)=WR/WO ×100%

孵化率RI(%)=NI2/NI1×100%

亲鱼培育净支出P(元)=WR×MP2-WO×(MP1+PP)

亲鱼培育单位净支出PU(元/kg)=P/WO

生产水花净收益I(元)=NF×(MI-PI)-P

生产水花单位收益IU(元/万尾)=I/NF

以上式中:T1为亲鱼实验群体催产后产卵组数连续2 d大于30组的日期;T2为亲鱼实验群体产卵高峰期过后产卵组数连续2 d小于30组的日期;NS1为催产亲鱼总组数,组;NS2为单次产卵量大于1万粒且产卵次数大于等于1次的试验亲鱼组数,组;WO为试验亲鱼初始重量,kg;WR为回收亲鱼重量,kg;NI1为受精卵数量,粒;NI2为初孵仔鱼数量,尾;MP1为亲鱼收购单价,元/kg;MP2为产后回收亲鱼售价,元/kg;PP为亲鱼培育投入,元/kg;NF为水花产量,万尾;MI为水花售价,元/万尾;PI为水花生产投入,元/万尾。

2 结果

项目组于1月份收集大口黑鲈亲鱼约20 734尾,分4个批次进行催产,详细情况见表1。通过营养强化和温度调控,结合亲鱼发育和生产需求,项目组依次从培育亲鱼群体中选出2 500组、3 500组、3 000组和1 000组进行催产,并将水温逐渐提升至18~25 ℃。第1批试验亲鱼7月下旬开始产卵,连续17 d获得批量可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受精卵,通过实时统计,亲鱼回收率达84%,受精卵孵化率达95%,催产率仅次于第2批试验亲鱼,可见第1批繁育效果较好。试验后期所进行的第4批亲鱼繁育试验,产卵周期仅维持了8 d,催产率仅为67%,亲鱼回收率和孵化率也为各试验组中最低。亲鱼繁育试验的总体结果为,平均水温在22 ℃左右的条件下,亲本平均产卵周期为13 d,平均催产率为77%,亲鱼平均回收率为78%,平均孵化率为93%。

由表2可见,试验期间不同时段回收大口黑鲈亲鱼的售价不同,从44~50元/kg不等,培育亲鱼的投入成本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波动范围为14~18元/kg。每批试验亲鱼产后立即将其回收售卖,经统计亲鱼总计回收8 735 kg。按照亲鱼单位体重计算培育净支出,第1批次的统计值最低,为3.0元/kg,第4批次的统计值最高,为8.0元/kg,反季节繁育试验期间的总平均值为5.2元/kg。试验期间亲鱼培育净支出总计54 436元。

由表3可见,试验期间共计生产水花54 385万尾。大口黑鲈水花不同时间段市场价格为平均180~350元/万尾,波动明显。各试验批次的水花生产投入成本差距不大,平均为44.5元/万尾。其中第3批次生产时期市场价格最高、单位收益最大,达到306.7元/万尾,其次为第2批次生产时期,各批次平均收益为218.6元/万尾。试验亲鱼培育净支出54 436元,相对于12 131 874元水花生产的总净收益占比很小。

3 讨论

鱼类性腺发育主要指精、卵的增殖、生长及成熟的过程,而温度是调控上述过程的关键,一般来讲,温度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来发挥作用的[5-6]。已有报道,水温升高能够促进大口黑鲈幼鱼的性腺发育成熟[7],也可通过控制低温,推迟大口黑鲈性腺发育[8]。繁殖前期采用低温处理抑制大口黑鲈超过17 ℃及以上水温的时间,能使亲鱼产卵时间推迟到7—10月份,这也是项目组实现大口黑鲈反季节繁育的主要手段。

亲鱼培育是大口黑鲈繁育成败的重要基础。大口黑鲈亲鱼应激反应强,性腺发育同步性差,且绝对繁殖力不高,因此进行人工规模化生产较为困难,繁育效率不高。为了克服上述困难,项目组在扩大亲本采集量的基础上,根据大口黑鲈性腺发育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从加强水温调控入手,并进行季节性营养调配,在降温度夏培育前和促熟促产时对饵料进行了营养强化,通过温控和强化营养来提高亲鱼的产卵量和卵的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