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作者: 刘铁钢 李秀颖 刘艳辉 杨炳坤 祖岫杰
摘要:为完善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规模化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对其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水温14~18 ℃时,采捕天然湖库葛氏鲈塘鳢亲鱼,培育密度为1.0~2.0 kg/m2,通过微流水刺激、投喂小型鱼虾等方法培育亲鱼,达到平均成活率 82.3%,平均成熟率71.1%。采用催产药物HCG、LRH—A2、DOM混合组合,一次注射催产,平均催产率84.7%、受精率85.1%、孵化率87.2%。开口饵料以枝角类为佳,蛋黄、轮虫次之。采用活饵3个多月培育,苗种体长5~10 cm,平均体重2.7 g/尾,水花至夏花成活率为61.2%,夏花至秋片成活率为71.8%。
关键词: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人工繁殖;药物组合;开口饵料;活饵培育
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小型底栖肉食性土著经济鱼类,又称还阳鱼、老头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且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价格高[1-2],越来越受人民喜爱和青睐,极具市场开发潜力。近年来因人为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种质退化,规格变小(市场价值低)、自然资源减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和养殖业的发展。目前由于葛氏鲈塘鳢抗冻异变基因[3]的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于葛氏鲈塘鳢分子学方面的研究,缺乏关于人工繁殖、养殖等养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葛氏鲈塘鳢因其特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虽有突破但尚不完善,且苗种培育技术尚不成熟,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产业发展需求。本文就多年葛氏鲈塘鳢繁殖和养殖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选择
选择天然水域捕捞、池塘套养等捕获的体质健康、活力强,规格约40~150 g/尾的葛氏鲈塘鳢作为亲鱼。
1.2亲鱼培育
培育池采用室内温棚,进排水方便,水深40~60 cm,配有充氧和冲水设施。放养亲鱼1.0~2.0 kg/m2,放养前使用3%的食盐水或青霉素等药物消毒处理,以麦穗鱼、泥鳅、河虾等小型活饵作为亲鱼饵料,根据亲鱼摄食、饵料鱼存有量等情况适当增加投饲饵料鱼。培育期间,适时对培育池进行吸污,清除残饵和粪便,根据水质状况适时换注新水,每次10~20 cm。保持水温在13~16 ℃,每隔10~15 d施用霉停防治水霉病。
1.3人工繁殖
1.3.1亲鱼鉴别葛氏鲈塘鳢雌雄体形相似,从外形很难鉴别,但生殖季节较易分辨,雄鱼个体比雌鱼稍小,腹部狭小,体型瘦长,体色深黑;而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泄殖孔红肿。因雄性精液很少,操作时需要轻柔。
1.3.2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地欧酮(DOM)混合组合或者后2种药物组合,参照张玉勇等[1]、金广海等[4],前一种组合为HCG 400~500 IU/kg+LRH-A2 5~10 μg/kg+DOM 3~5 mg/kg,后一组合为LRH-A2 8~10 μg/kg +DOM 5~8 mg/kg。采用胸鳍基部或背鳍基部1次注射方式,雄鱼剂量为雌鱼的50%。雌雄比为2∶3,催产水温为14~18 ℃。
1.3.3产卵及孵化采用自然产卵的方式,鱼巢采用砖三角体[5]与悬挂网片、棕榈片组合方式,充气微流水。将附着受精卵的鱼巢放置于水泥孵化池中,水温14~18 ℃。
1.4出苗及开口
受精卵破膜出苗后,根据卵黄囊吸收情况,第2~3天投喂鸡蛋黄、轮虫。
1.5苗种培育
1.5.1夏花培育选择体色发黑、游动快捷、已平游的水花移入池塘中继续培育,放养水花45万尾/hm2,下塘前培育浮游动物作为生物饵料,并投放饵料鱼鲤鲫水花450万尾/hm2。
1.5.2秋片培育苗种长至4 cm左右时(寸苗),分塘培育15万尾/hm2,培育饵料鱼为活饵,投喂鲢鳙小夏花150万尾/hm2。
2结果
2.1亲鱼培育情况
经过20~30 d的培育,平均成活率为82.3%,平均成熟率为71.1%(表1)。
2.2催产、孵化
室内14~18 ℃条件下催产试验6次,累计催产亲鱼238组,获受精卵186.4万粒,平均催产率为84.7%,平均受精率 85.1%,平均孵化率87.2%,出水花140.8万尾(表2)。
催产药物组合HCG 500 IU/kg+LRH-A2 5μg/kg +DOM 4 mg/kg、HCG 400 IU/kg+LRH-A2 8μg/kg +DOM 5 mg/kg和LRH-A2 8 μg/kg +DOM 8 mg/kg,平均催产率、平均受精率、平均孵化率等人工繁殖指标总体高,较其他组合效果好。
2.3出苗及开口
受精卵破膜出苗,2~3 d后内源营养耗尽,开口寻找食物,投喂鸡蛋黄微粒、轮虫,第5~6天投喂枝角类、桡族类、海水鱼微粉饲料等。
2.4苗种培育
经过100余天的池塘培育,葛氏鲈塘鳢秋片规格为体长5~10 cm,平均体重为2.7 g/尾,水花至夏花成活率为61.2%,夏花至秋片成活率为71.8%。
3讨论
3.1亲鱼来源、选择
人工繁殖采用的亲鱼均是从捕捞现场、捕捞暂养等方式获得后直接运回培育池进行培育,而从市场直接收购的亲鱼在预试验中经过5~10 d暂养后全部死亡,这与金广海等[4]的研究是一致的。从市场直接收购的亲鱼在暂养池中前几天活动、摄食均正常,但随后几天开始死亡,到最后全部死亡,且体内外没有可见病伤。推测死亡原因可能是市场销售的亲鱼是经过干法运输、较长时间离水且外界温差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如长时间处于应激反应)[6-7],最后陆续死亡。
葛氏鲈塘鳢1冬龄性成熟,个体小、繁殖力弱,不适合用于渔业生产,2~4冬龄亲鱼繁殖力强,受精效果好。通过计算,本试验亲鱼绝对繁殖力在7 000~10 000粒/尾,数据高于张玉勇等、金广海等所报道,低于Litvinov等报道[8]的数据。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葛氏鲈塘鳢繁殖策略影响,物种分布广,种内生活史就会表现出很大差异(饵料丰度决定个体大小等因素),这是对生存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策略[9]。
3.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是决定人工繁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环节,根据葛氏鲈塘鳢性腺发育特点和食性特点,通过环境因素(水温、水流等)、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性腺发育。葛氏鲈塘鳢喜食小型鱼虾、软体动物和昆虫、藻类等,亲鱼培育阶段不建议使用鲜杂鱼配以豆饼和玉米粉加工成的配合饵料,因其极易坏水、携带病源。本试验主要投喂麦穗鱼、泥鳅、河虾等活饵作为饵料,定时观察,适时补充饵料鱼数量,使饵料鱼量一直保持在与亲鱼重量持平以上,并及时将残饵捞出。定期检查亲鱼发育情况,及时开展人工催产。
3.3人工催产
5月下旬水温13~15 ℃时,大部分成熟葛氏鲈塘鳢性腺发育已到V期,具备人工繁殖条件,所以一般人工繁殖选择5月下旬开始,6月底前结束。需要注意的是葛氏鲈塘鳢性腺从第Ⅳ期到第V期经历时间很短,仅仅几天的时间,容易错过最佳繁殖时间,所以把握性腺发育状况是开展人工繁殖的一个关键。
雄性亲鱼个体相对小,精液数量少,在试验中采用雌雄比2∶3确保充足的精液,达到较高的受精率。催产药物组合HCG 500 IU/kg+LRH-A2 5μg/kg +DOM 4 mg/kg、HCG 400 IU/kg+LRH-A2 8μg/kg +DOM 5 mg/kg和LRH-A2 8 μg/kg +DOM 8 mg/kg都使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等人工繁殖指标总体达到较高值,从经济角度建议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地欧酮(DOM)混合组合,剂量可以参考本试验或者继续深入研究。
3.4孵化
本试验采用的鱼巢借鉴了刘义新等[5]设计的砖三角体构造,在产卵池中设置类似三角体结构鱼巢,同时布设悬挂在竹竿上的成束网片和棕榈皮片,二者结合,产卵效果较好。孵化池须有遮阴网,保证溶解氧在5 mg/L以上,伴有微流水最好;孵化期间鱼巢尽量不要移动,以防受精卵受到伤害,造成死卵。
3.5出苗、开口饵料
试验在水温15~17 ℃,经140~160 h 受精卵破膜出苗,开口饵料以枝角类为佳,蛋黄、轮虫次之。经过7~12 d的培育,孵出鱼苗长至1 cm后移入池塘继续培育。
3.6苗种培育
本次试验苗种培育过程均采用活饵投喂,与当地大宗淡水鱼繁殖和夏花培育时节相配套。在夏花培育过程中,当水花长至2 cm时,分塘继续培育效果更好;在秋片的培育过程中,主要矛盾是饵料鱼的适口性和投放密度,这两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而提高成活率和培育规格。卓玥等[10]认为在培育过程中可投饲人工配合饲料,在本次试验中,多次进行人工驯化和多种配合饲料研制,均未成功。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将是葛氏鲈塘鳢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必需,这将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张玉勇,王常安,贾智英,等.葛氏鲈塘鳢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营养学报,2017,39(5):515-517.
[2] 柴龙会,黄璞祎.不同季节松花江流域野生葛氏鲈塘鳢肌肉的脂肪酸组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3:13-187.
[3] JIANG H,LV W,WANG Y,et al.Multi-omics investigation of freeze tolerance in the Amur sleeper,an aquatic ectothermic vertebrate[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23,40(3):1-19.
[4] 金广海,刘义新,杨培民.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51-352,359.
[5] 刘义新,金广海,杨培民.葛氏鲈塘鳢工厂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农机服务,2016,13:139.
[6] TORT L.Stress and immune modulation in fish[J].Dev Comp Immunol,2011,35( 12) :1366-1375.
[7] 朱挺兵,龚进玲,刘艳超,等.异齿裂腹鱼幼鱼模拟麻醉运输研究[J].生物资源,2020(3):302-306.
[8] LITVINOV A G, O'GORMAN R O.Biology of Amur sleeper(Perccottus glehni) in the Delta of the Selenga River,Buryatia, Russia[J].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1996, 22(2):370-378.
[9] SVARDSON G.Natural selection and egg number in fish[J].Report of the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Research Drot-tningholm, 1949, 29(1):115-122.
[10] 卓玥,唐晓东,王清水,等.葛氏鲈塘鳢池塘养殖实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07,1:5.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larval breeding of Perccottus gleh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