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相关疾病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张晗 邓捷 马红英 赵虎 吴艳 王启军 张红星 孔飞

大口黑鲈相关疾病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0

摘要:从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的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及真菌性疾病着手,对疾病的病原特征、发病时间、疾病症状及现有防治技术方法等进行总结概述,并指出中草药防治和疫苗免疫为后期的主要防控方向。

关键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疾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6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作为一种商业淡水物种,已被引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并得到广泛养殖[1]。大口黑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养殖密度过高,加之种质、饲料、养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流行性和致死性疾病相伴而来,严重威胁着大口黑鲈个体健康,并成为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文分别对大口黑鲈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真菌性疾病的部分具体病原特征、相关疾病发病情况及症状、对应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口黑鲈疾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大口黑鲈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细菌性疾病

1.1致病细菌分类及主要特征

加州鲈鱼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包括7属10种,分别为诺卡式菌属(Nocardia)的鰤诺卡氏菌(N.seriole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柱状黄杆菌(F.columnari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包括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点状产气单胞菌(A.punctata)、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四种,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白皮假单胞菌(即白皮极毛杆菌,P.dermoalba),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的迟钝爱德华氏菌(E.tard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freundii),弗朗西斯菌属(Francesella)的诺神弗朗西斯菌东方亚种(F.noatunensissubsp.orientalis)。主要特征见表1。

1.2细菌性疾病分类

1.2.1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有较高发病率和致死率,致死率达23%~35%[2]。由诺卡式菌引起,多发于6—9月,潜伏期长。蒋依依、何晟毓、雷雪平等从病鱼体内分离出的细菌经鉴定均为鰤诺卡氏菌[2-5]。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离群活动。解剖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肠系膜等处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严重者其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鳃耙骨、肌肉处有白色带血脓包,鱼鳔腔内有积液[3]。

1.2.2烂鳃病由柱状黄杆菌引起,致死率达60%,多与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并发。发病期多为4—6月和9—10月,发病水温25~28℃。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离群漫游,口腔颌齿间表皮发炎充血或糜烂脱落,糜烂处可见淡黄色菌团物,多数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发白。解剖可见鳃瓣伴有腐烂发白或带污泥斑点,鳃小片坏死,严重者鳃盖内侧充血发炎。

1.2.3白皮病主要由柱状黄杆菌、维氏气单胞菌、白皮假单胞菌等感染损伤的鱼体引起,多于4—5月危害鱼种和成鱼,致死率约30%~40%[6]。病鱼漫游于水面,反应迟钝,患病初期,其两侧、背鳍、腹鳍、尾鳍基部、吻端出现小白点,后迅速蔓延至全身形成大面积不规则状白斑,呈“白皮”、“白头”、“白嘴”症状,最终衰竭而亡。

1.2.4肠炎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或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春夏季节较严重,发病水温23~30℃,急性发病,死亡率高。病鱼体色发黑,肛门、腹部红肿,下颌和腹部均呈暗红色,解剖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道呈紫红色,充满黏状物,严重者腹腔内壁充血,肝脏坏死[7]。

1.2.5疥疮病该病可能与鱼体营养不良及水体盐度过高相关,由疥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全年均可发生,冬季较严重。病鱼体躯干部位皮下组织溃烂、红肿、伴有脓疮,周围皮肤和肌肉发炎、充血。

1.2.6细菌性溃疡病又称腐皮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12月至次年4月为该病多发期,发病水温15~20℃,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病鱼头部、躯干有红斑,周围鳞片脱落并蔓延,表皮和肌肉大面积腐烂出血,伴有水霉状絮状物附着(继而发生水霉病),背鳍、胸鳍、尾鳍基部红肿溃烂,内脏病变不明显。

1.2.7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由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引起,死亡率2%~3%。病鱼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甚至拒食,身体多处溃烂红肿,口腔、鳍部有充血点,解剖可见肝脏处有白色斑点[8]。

1.2.8弗朗西斯菌病由诺神弗朗西斯菌感染引起,该菌宿主范围广泛,致病性强,Poudyal等[9]将诺神弗朗西斯菌东方亚种分别腹腔注射尼罗罗非鱼、亚洲鲈鱼、大口黑鲈,结果显示三者均会被感染,敏感程度依次下降,所有感染者脾脏、前肾均出现多灶性肉芽肿。

1.3细菌性疾病防治

保持池塘、网箱清洁,水质干净,做好定期消毒工作,也可定期投放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其次,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添加药物以增强其组织器官的抗菌功能,提高鱼体免疫力。合理控制鱼体养殖密度,定期观察鱼体健康状况,若发现病鱼,应立即对病鱼体进行盐水浸泡或直接清除,并对池塘、网箱及水体采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生石灰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鱼病扩散蔓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大口黑鲈细菌性疾病以传统抗生素治疗为主,用药时注意合理选药,选药前可进行相应药敏试验,避免滥用而产生的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出现。满其蒙、谢海平分别对鰤诺卡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进行抗生素实验,结果显示鰤诺卡式菌对恩诺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链霉素、新霉素等药物敏感,对红霉素、强力霉素等有耐药性,故可采取相应抗生素控制疫情[8,10]。烂鳃病、肠炎病和细菌性溃疡病均可采用诺氟沙星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服用。疥疮病的治疗可用二氧化氯或季铵盐络合碘按0.2~0.3mg·L-1用量泼洒全池,同时强力克菌宁拌饵投喂。

研究表明,五倍子、黄连的水煎剂可抑制维氏气单胞菌,白皮病的治疗可用1.2mg·L-1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后,再次采用2~4mg·L-1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11]。另外,Shoemaker等[12]用利福平削弱柱状黄杆菌毒力得到改良的柱状黄杆菌疫苗后,注射大口黑鲈,后者获得很好的保护效果。

2病毒性疾病

2.1致病病毒分类及主要特征

加州鲈鱼病毒性疾病的致病病毒包括Perhabdovirus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salmoidesrhabdorivus,MSRV)、大口黑鲈双RNA病毒(Largemouthbassbirnavirus,LBBV)及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部分病毒。虹彩病毒科病毒是一类大型的胞浆型双链DNA病毒,共包含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肿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和蛙病毒属(Ranavirus)5个属。能够引起大口黑鲈发生疾病的主要包括蛙病毒属(Ranavirus)的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bassranavirus,LMBV,又称SCRV)、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Largemouthbassulcerativesyndromevirus,LBUSV)及肿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主要特征见表2。

2.2病毒性疾病分类

2.2.1虹彩病毒病由LMBV引起,LMBV可感染多种鱼类,但目前研究显示仅对大口黑鲈有致死性[13-15]。夏季高发,发病水温约30℃,自然感染的病鱼浮于水面,无更多肉眼可见症状,呈隐性带毒,解剖可见鱼鳔膨大,布满红色气腺,或伴有黄色蜡样分泌物,未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16]。人工感染显示,鱼鳔、鳃和后肾更易被侵袭,病鱼依次出现螺旋状游动、体色发黑无活力、腹部轻微膨大等症状,解剖可见肝脏局部苍白,脾脏鲜红色,肠系膜及近盲肠部脂肪充血,伴有的急性纤维蛋白性腹膜炎症状,仅表现于器官表层,深层表现正常,鱼鳔与腹腔接触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液,胃肠道黏膜上表皮局部坏死[13,17-18]。

2.2.2病毒性溃疡病该病主要是大口黑鲈感染LBUSV所致,死亡率达60%。自然感染的病鱼表皮、肌肉红肿溃烂,并伴有肝脏、脾脏肿大,未见鱼鳔异常[19]。

2.2.3肝脾肿大病又称脾肾坏死病,由ISKNV引起。病鱼离群漫游,部分体色发黑、下颌至腹部发红、眼眶充血、严重者眼球突出,鳃变白、有出血点。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呈白色或土黄色、偶见出血点,脾脏肿大、呈黑红色,肾脏肿大,部分病鱼腹隔膜破裂、溃烂甚至黏在一起[20]。实验室人工感染致死率达100%[20]。

2.2.4弹状病毒病由MSRV引起,该病毒更易侵染幼鱼,多发于3—4月,水温急剧升高或降低时易发,病毒传播速率快,致死率高[21]。病鱼体色发黑、身体弯曲、停止摄食、水面无规则游动,烂身、烂鳍,鳃部有出血点,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呈“花肝”,肾脏肿大,胃肠空、无食,其他器官无异常[22-23]。

2.2.5双RNA病毒病由LBBV引起,患病鱼体色发黑、肝脏淤血、肠道充满黄色黏液[24]。

2.3病毒性疾病防治

目前,关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暂无有效药物及商品化疫苗出现,所以早期的检测和诊断尤为重要,例如王庆等[25]建立的LMBV双重PCR检测方法,及罗明菊等[24]建立的LBBV巢式RT-PCR检测方法,均可实时监测相应疾病的发生情况,防患于未然。

马冬梅等[26]以LBUSV的主要衣壳蛋白(MCP)构建基因表达载体pBV220-MCP,以其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制备的基因工程疫苗对相应病毒感染的大口黑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易婉盈[27]采用构建LMBV主要衣壳蛋白的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MCP的方法,制备出对LMBV有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2.5%的DNA疫苗,可作为大口黑鲈对抗LMBV的潜在候选疫苗。Chen等[28]将以鳜鱼弹状病毒(Sinipercachuatsirhabdovirus,SCRV)G蛋白为抗原制备的基因工程疫苗注射鳜鱼后发现其可有效抑制SCRV复制、降低组织器官损害程度。Gao等[22]用MSRV体外感染大口黑鲈皮肤(LBS)细胞,部分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受到影响,进一步激活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和细胞凋亡途径。袁雪梅等[29]制备出的MSRV卵黄抗体,对在体外草鱼卵巢细胞株CO细胞中培养的MSRV有较好中和作用。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MSRV免疫抑制药物、进行体内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3寄生虫性疾病

3.1寄生虫病分类

3.1.1车轮虫病由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缘毛目(Peritrichida)壶行科(Urceolarridae)的车轮虫(Trichodinaspp.)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spp.)感染幼鱼体表和鳃引起。该病四季均可发生,3—5月较流行,适宜繁殖温度在20~28℃。病鱼体色暗黑,消瘦,群游于水面或池边。鳃部、鳍条有较多黏液,低倍镜观察黏液可见大量游动迅速的车轮虫。最终鱼体因进食困难呼吸困难而死亡。

3.1.2杯体虫病由寡膜纲缘毛目累枝科(Epistylidae)杯体虫(Apiosomaspp.)寄生引起,多于3—5月寄生于幼鱼体表。病鱼群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表、鳍条处有白色絮状物附着,镜检该白色絮状物可见大量杯体虫,虫体易伸缩,靠吸盘状的茸毛器黏附于鱼体上。

3.1.3斜管虫病主要由斜管虫寄生于幼鱼体表和鳃部引起,斜管虫(Chilodonellaspp.)属动基片纲(Kinetofragminophorea)管口目(Cyrtophorida)斜管科(Chilodonellidae)。斜管虫病少量寄生危害不大,发病水温12~18℃,春冬季节较常见。病鱼体色发黑,日渐消瘦,反应迟钝,浮游于水面或侧卧池边,头部眼睛、鳃盖周围及鳍条基部出现白斑或黑斑。体表和鳃部有较多黏液,导致呼吸困难,鳃丝颜色变淡。取鳃部组织及黏液镜检可见大量活泼游动的斜管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