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小长臂虾人工繁殖及池塘生态养殖试验
作者: 刘艳辉 杨炳坤 刘铁钢 李秀颖 王战蔚 祖岫杰
摘 要:为给规模化养殖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提供充足的苗种供应和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中华小长臂虾仿天然水域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人工繁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人工繁殖试验在池塘内网箱进行,选用暂养箱套孵化箱,亲虾孵化箱内孵化,每只孵化箱放养平均尾重0.62 g抱孵亲虾9.0 kg,在水温16.4~21.6 ℃条件下,经过18~19 d孵化出苗,平均孵化率82.6%,生产幼虾345.3万尾。池塘生态养殖中,栽种25%~30%伊乐藻,幼虾放养密度750万尾/hm2,投喂蛋白34%的鲤鱼商品饲料。结果表明,中华小长臂虾养殖成活率60.8%,出池规格0.51 g/尾,单位面积产量2 326.5 kg/hm2,饲料系数1.42。
关键词: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池塘;生态;繁殖;养殖
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小长臂虾属(Palaemonetes),为我国唯一有记载的小长臂虾属物种[1]。中华小长臂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长江一带,主要生活在自然江河、湖库水草茂密的浅水区。中华小长臂虾属杂食性虾类,自然水域中以鱼虾尸体、有机碎屑、藻类、水丝蚓等为食[2],人工养殖喜食配合饲料[3],适温范围较广,生存水温0~37 ℃[3]。该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营养元素和维生素D等成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动脉硬化等功效[2]。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过度捕捞,天然水域中的中华小长臂虾资源量锐减,目前该虾在我国北方地区售价40~50元/kg,冬季可达60~70元/kg,而且货源紧缺,供不应求。因此,无论是为了开发土著经济虾类还是为了保护该虾自然资源,研究中华小长臂虾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都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关于中华小长臂虾的研究报道很少,只有急性毒性试验[4]、对温度的耐受性[5]、对盐度的耐受性[6]、呼吸代谢[7]、低温麻醉[8]、稻田养殖[3]等方面的零星报道,未见对该虾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及池塘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此,笔者开展了中华小长臂虾规模化人工繁育及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以便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土著经济虾类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时间为2020年5月25日—9月18日,试验地点为吉林市昌邑区金源水产良种场。试验选用4口池塘,面积均为0.13 hm2,池深2.5~2.8 m,其中一口池塘中设置网箱,用于孵化和虾苗暂养,三口池塘用于成虾养殖。水源为地下水和江河水。试验用亲虾来源于天然水域采捕,在池塘培育至抱卵后用做试验亲虾。暂养箱和孵化箱均为上敞口式,用聚乙烯网布制作,暂养箱5只,网目80目,规格为10 m×5 m×1.2 m。孵化箱4只,箱底120目,箱体12目,规格6 m×3 m×1.0 m。孵化箱架为木制浮动式,箱体高出水面10 cm;增氧设施选用功率为2.2 kW的3 L 50 WC型罗茨风机,增氧管选用自沉式微孔增氧管[9];试验用水草选用伊乐藻;试验用饲料为粗蛋白质含量34%的鲤鱼商品饲料;清塘药物选用生石灰。
1.2 试验设计
4月末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厚淤泥,每hm2用1 500 kg生石灰清塘。三口成虾养殖池清塘后安装微孔增氧设备。清塘7~10 d后,将池水加注到40 cm左右,移栽伊乐藻,栽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5%~30%。栽种伊乐藻后施发酵有机肥7 500~9 000 kg/hm2,之后随着水草的生长不断增加水位。5月20日左右,将亲虾孵化池注水至水深1.0 m左右,施发酵有机肥3 000 kg/hm2,并在深水区池底(设置暂养箱和孵化箱处)布200 m2微孔增氧管,为亲虾孵化和虾苗暂养供氧。
1.2.1 人工繁殖 5月下旬,水温稳定在17 ℃左右时,起捕抱卵虾,亲虾孵化和虾苗暂养均在网箱中进行。将暂养箱设置在亲虾孵化和虾苗暂养池深水区,箱底离池底0.5 m左右,将浮动式孵化箱放在暂养箱内,孵化箱中放置5~6 m2水草,亲虾放入孵化箱中。亲虾选择要求已抱卵、个体大、肢体完整、健壮、性腺发育好、活力强、体长在3.0 cm以上,亲虾在孵化箱中的放养量为0.5 kg/m2。亲虾进入孵化箱后及时增氧和投喂,使箱内溶氧不低于5 mg/L,日投喂4次,投喂量占体重的8%~10%。当幼虾出膜,离开亲虾时,幼虾便在孵化箱和暂养箱间穿梭,这时可将暂养箱中的幼虾移到另一个暂养箱中,待孵化箱中剩余的幼虾再游到暂养箱中再次移出,直到孵化箱中幼虾基本游出后,将孵化箱连同箱内的亲虾移出。
幼虾在暂养箱中要定时投喂,每天投喂3~4次豆浆,每次投喂量为0.5 kg黄豆的豆浆。当幼虾全长达到1.0 cm左右时,可进行分池,进入成虾养殖阶段。
1.2.2 成虾养殖 成虾养殖于 6月21日—9月18日,历时90 d。6月中旬,三口成虾养殖池水位加至80 cm左右,6月21日将上述人工繁殖的幼虾放入养殖池中,放养量750万尾/hm2。虾苗入池后及时投喂,前一周每天投喂2次豆浆和粉状鲤鱼配合饲料,一周后投喂小颗粒饲料,每天投喂3次,早、午、晚各1次,沿池边均匀投入距岸边3.0 m左右距离,投喂量以1.5 h稍有剩余,2.0 h无剩料为好。
1.3 养殖管理
养殖期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微孔增氧采用智能管理,溶氧小于5.0 mg/L时增氧设备自动开启。虾苗入池后,每3~5 d加注一次新水,7月中旬水位加至2.0 m左右,每隔半月左右施用一次生石灰,施用量为150 kg/hm2,改善水质,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有助于虾蜕壳,并在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脱壳素,使中华小长臂虾同步蜕壳。进入7月份后,伊乐藻生长旺盛,要及时刈割,控制伊乐藻面积不超过试验设计面积。进入9月份虾出池时,逐渐缩减伊乐藻面积,提高虾的起捕率。
1.4 数据监测
1.4.1 亲虾抱卵量、受精率、孵化率统计 随机取50尾以上抱卵亲虾,统计抱卵量、受精率,并随机取50尾以上抱卵亲虾放水族箱中孵化,计算孵化率。虾苗移入养殖池时统计虾苗数量。
1.4.2 水化指标 试验期间每3 d监测一次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采样时间上午9:00时左右,在池塘选取3个点,采水深0.5 m,每点采样1 L,3个点水样混合后取1 L检测相关数据。溶解氧每天监测一次,监测点与上述采样点样同。
1.4.3 生长指标监测 试验开始与结束时分别随机抽样不少于50尾中华小长臂虾,测量初始重和终末重,统计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成活率和饲料系数。
Nt=W/Wt;
S=100%×Nt/N0;
FCR=W料/(W-W0×N0)。
式中:Nt为收获时单位面积虾数量,尾;N0为单位面积放养数量,尾;W为收获时单位面积虾产量,g;W0和Wt分别为放养和收获时虾的平均个体质量,g;W料为单位面积投喂饲料总质量,g;S为成活率,%; FCR为饲料系数。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人工繁殖结果
孵化箱4只,每只孵化箱放抱卵亲虾9 kg,从中随机抽样50尾,平均体重0.62 g,平均抱卵数72粒,平均受精率94.4%。水温16.4~21.6 ℃,抱卵虾在孵化箱中经过18~19 d孵化,虾苗破膜,离开亲虾。经统计,4只孵化箱生产幼虾345.3万尾,平均孵化率82.6%。
2.2 水化指标监测结果
试验期间水温19.2~29.3 ℃,溶解氧始终大于5.0 mg/L。图1所示为NH+4-N、NO-2-N、NO-3-N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口试验池同一时间点NH+4-N、NO-2-N、NO-3-N均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试验期间NH+4-N、NO-2-N、NO-3-N平均最高值分别为0.307、0.237、0.775 mg/L,均在安全浓度范围。
2.3 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情况
成虾于9月18日出池,3口池塘出池产量、出池规格、成活率、饲料系数见表1。
3 讨论
3.1 中华小长臂虾亲虾的运输
几次采捕亲虾运输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小长臂虾低温易运输,离水长时间不死,4月中旬气温10 ℃左右的条件下,用615 cm×420 cm×100 cm漏眼塑料箱干法运输,每箱装抱卵虾2.5 kg,几次运输时间均在12 h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运达目的地后将亲虾平捕在凉爽的水泥地面,保持虾体湿润,干法存放15 h存活率达80%以上。但在5月中旬,气温15~18 ℃条件下,用同样方法运输12 h,成活率80%左右,5月下旬气温20 ℃左右条件下,用同样方法运输12 h,成活率仅60%左右。由此看来,运输中华小长臂虾应在早春和晚秋的低温季节运输,能够取得较好的运输成活率。中华小长臂虾易运输和离水长时间不死的特性,为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
3.2 人工繁殖
淡水土著虾的人工繁殖通常是从天然水域将亲虾捕出后,估算亲虾的抱卵量、孵化率、苗种成活率等,将一定数量亲虾直接放入池塘,让其自然交配、抱卵和孵化[10-12],商品虾养殖时亲虾和幼虾无法分开,致使养成规格不齐,成活率和产量都难以保证。本试验是从天然水域采捕亲虾,采捕后放到池塘中培育,培育至抱卵后,将抱卵亲虾放在池塘孵化箱中孵化。在亲虾选择时挑选胚胎发育较为一致的抱卵虾,确保虾苗同步破膜,规格整齐,亲虾在孵化箱孵化时,仿天然水域生态环境,放置一定量的水草,一是为了减少中华小长臂虾自残[10],二是为亲虾和孵出的幼虾提供栖息场所,提高抱卵虾的孵化率和幼虾的成活率。受精卵完全孵化出苗后,将亲虾移出孵化箱,放入亲虾池多次利用,减少购买亲虾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3.3 伊乐藻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伊乐藻净化养殖池塘水质已有相关报道[13],伊乐藻通过光合作用向养殖水体释放氧气,吸收NH+4-N、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净化养殖水质,促进虾类蜕壳。李定国等[13]研究水草密度对河蟹池塘水质影响的结果表明,伊乐藻占池面积35%时溶解氧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时顺娣[14]研究青虾生态养殖的结果表明,伊乐藻面积30%左右,能提高养殖水体溶解氧,本试验中伊乐藻控制在池塘面积的25%~30%,与二位学者研究结果相吻合。NH+4-N和NO-2-N是甲壳动物养殖重要胁迫因子,高浓度的NH+4-N和NO-2-N造成养殖虾类代谢障碍,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本试验中NH+4-N、NO-2-N、NO-3-N始终在安全值范围内,整个试验期间最高值分别为0.307、0.237、0.775 mg/L,在实际养殖生产中NH+4-N不超过0.5 mg/L[15],NO-2-N不超过2.32 mg/L[4]对中华小长臂虾是安全的,NO-3-N对养殖动物产生危害的质量浓度要超过60 mg/L[16]。NH+4-N、NO-2-N、NO-3-N之所以处于正常值范围,一方面是由于伊乐藻光合作用提供大量氧气,加速NH+4-N、NO-2-N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伊乐藻能够有效地抑制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具有极好的净化作用。
3.4 中华小长臂虾生态养殖模式的探讨
养殖池塘生态平衡、水质稳定,是提高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水生植物调控来实现这一目的已得到业界的认可。从表1生长和饲料利用情况看,当年繁殖的虾苗,在北方地区养殖90 d,平均个体达到0.5 g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其原因主要是生态养殖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减少虾病的发生,养殖期间未发现虾类生病;更主要的原因是伊乐藻为中华小长臂虾营造了近似天然的生长环境,为其生长、栖息、蜕壳、避敌等提供隐蔽场所,提高养殖成活率。目前,中华小长臂虾人工养殖尚属起步阶段,未见有针对中华小长臂虾专用饲料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所用饲料为鲤鱼饲料,虽然中华小长臂虾能够摄食,但虾和鱼类的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别,不适宜的营养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低、生长速度慢、免疫力低下,既增加成本,又破坏养殖环境。因此,应针对中华小长臂虾营养需求,尽快研制适于中华小长臂虾的高效环保饲料,这对中华小长臂虾的规模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