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 高彬,田翠云,司增志,吉庭锋,蔡爱军,吉志新,高桂生
摘要:为探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粉替代鱼粉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更加优质实惠的蛋白替代品,将基础饲料、黑水虻虫粉、鱼粉按不同比例混合配成饲料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饲喂试验,对南美白对虾的体长、体重、饲料系数、蛋白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体长、体重、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对虾存活率、POD酶活性、CAT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15%黑水虻虫粉的试验组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得出结论: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15%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发育较为适宜。
关键词: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粉;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保护酶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饲料的重要蛋白源鱼粉的需求也随之急剧上升。我国鱼粉主要靠国外进口和大量捕捞鲜鱼而获得,鱼粉成本的不断上涨,让本地的水产业在竞争上逐渐处于劣势,鱼粉成本增加和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寻找动物性蛋白的替代物在水产养殖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2]。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又称亮斑扁角水虻,是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的一种昆虫[3-4]。黑水虻幼虫、蛹及成虫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黑水虻幼虫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约为42%和35%[5]。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资源昆虫养殖和利用已成为朝阳产业,黑水虻虫粉作为重要动物蛋白源补充鱼粉不足,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饲料的筛选过程中,配方中动物蛋白的平衡是饲料达到最大利用率的重要前提[6-7]。黑水虻虫粉作为蛋白源添加到虾饲料中具有蛋白营养高[8]、低支出等优势,可提高动物自身抗病性和免疫力[9-11]。目前,虾饲料中将黑水虻虫粉作为鱼粉替代物的研究很少,将其用于提高水产养殖存活率及增强抗病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旨在探究黑水虻虫粉添加到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可行性和替代量,为黑水虻虫粉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南美白对虾选用体长1~1.5 cm的南美白对虾虾苗,由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提供。
1.1.2供试饲料与饲养条件选用以麦麸、面粉及食物废物喂养的黑水虻幼虫,在干燥箱中烘干后研磨成虫粉备用,由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饲料配方中基础饲料含豆粕30%、水产复合多维1.1%、大豆卵磷脂2%、小麦粉15%、骨粉3%、食盐(氯化钠)0.3%、羧甲基纤维素钠2%、玉米粉5%、甜菜碱0.6%、花生油3%和微晶纤维素3%,基础饲料共占65%、黑水虻虫粉及适量的鱼粉占35%,经过人工制成小颗粒用于投喂。在植保实验室中以60 cm×40 cm×80 cm的玻璃水缸进行养殖,夏季高温时为保证水体在适宜的温度内要经常进行通风,并在水中加入冰块。养殖用水为自然海水。
1.2试验方法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A:基础饲料65%+鱼粉20%+虫粉15%,B:基础饲料65%+鱼粉23%+虫粉12%,C:基础饲料65%+鱼粉26%+虫粉9%,D:基础饲料65%+鱼粉29%+虫粉6%,E:基础饲料65%+鱼粉32%+虫粉3%,CK:基础饲料65%+鱼粉35%。每个处理放置20尾南美白对虾幼虾,设3个重复。每次根据每缸南美白对虾总体重的2%投喂自制虾料。日投喂3次,喂食时间为7:30、17:30、22:00。饲喂8周后进行测定。
1.3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采样过程和生长指标的测定采样时间在饲料投喂两小时之后[12],采样时每缸每次捞取5尾活体南美白对虾,置于装有同样水的大烧杯中,在电子天平上放置轻便的纸杯,去掉纸杯重量,将1尾南美白对虾放在纸杯中,待数值平衡后读数并记录,迅速取出放进原来的水中,确保南美白对虾的存活率,取出第二头南美白对虾继续称量,直到5尾对虾全部称量完毕,测量体长用直尺直接在缸中测量。此过程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数据分析利用 DPS 软件,方差分析采用LSD法。
饲料系数=F1/(W2-W1),
式中:W1为初平均重,W2为末平均重,F1为总投饲量。
1.3.2南美白对虾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照略有改进的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13]测定蛋白质含量。
1.3.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参照略有改进的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NBT)[13]和李周直的方法[14]。
1.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参照略有改进的愈创木酚比色法[13]和李周直的方法[14]。
1.3.5过氧化氢(CAT)活性测定参照略有改进的紫外吸收法[13]和李周直的方法[14]。
2结果与分析
2.1添加不同比例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体重、体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南美白对虾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体重和体长之间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2.2添加不同比例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存活率、饲料系数、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A组南美白对虾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D组存活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C、E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C组南美白对虾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D、E组饲料系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个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
2.3添加不同比例黑水虻虫粉对南美白对虾SOD、POD、CAT酶活性的影响
由表3可知,A组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SOD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E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E组POD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组POD酶活性极显著高于B、C、D、E组(P<0.01),B、C、D、E组POD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CAT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C、D、E组CAT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CAT酶活性显著高于B、C、E组(P<0.05),但A组与D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C、D、E组之间相比CAT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文中添加15%黑水虻虫粉和添加9%黑水虻虫粉生长发育情况较其他处理组偏好,而且这两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虾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黑水虻虫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黑水虻虫粉添加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的保护酶活性也相应增加,这与李森林[15]在鲤鱼的应用,刘兴等[5]在锦鲤上的应用结果相似,但是他们试验中虫粉替代量远高于本试验,所以适宜的虫粉添加量还待进一步探讨。此外,由于试验的饲料为非工业化生产,对黑水虻虫粉利用率上是否存在影响,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试验。所以该试验结果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但是不能直接引用,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参考文献:
[1] 陈健,李良玉,杨壮志,等.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18(16):16-18.
[2] 吴玉波.利用大豆蛋白原料替代卵形鲳鲹饲料鱼粉的潜力和营养学机理[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 唐晓琴,卢杰.黑水虻人工饲养及其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9):152-155.
[4] 安新城,吕欣.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价值[J].养殖与饲料,2007(11):67-68.
[5] 刘兴,孙学亮,李连星,等.黑水虻替代鱼粉对锦鲤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7,32(4):422-427.
[6] 陈义方,林黑着,牛津,等.不同规格南美白对虾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3):118-121.
[7] 李广丽,朱春华,周歧存.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1(4):1-4.
[8] 张高静,韩丽萍,孙剑锋,等.南美白对虾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中国食品学报,2013,13(8):254-260.
[9] 陈晓瑛,胡俊茹,王国霞,等.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6):2788-2799.
[10] 黄文庆,黄燕华,米海峰,等.3种动物蛋白质源替代鱼粉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5):2187-2200.
[11] 沈云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08.
[12] 王海芳,朱基美.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成活率及虾体内虾青素含量的影响[J].广东饲料,2016,25(4):25-28.
[13] 杨晴,郭守华,杨晓玲,等.植物生理生化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8-154.
[14] 李周直,沈惠娟,蒋巧很,等.几种昆虫体内保护酶系统活力的研究[J].昆虫学报,1994(4):399-403.
[15] 李森林.黑水虻幼虫在鲤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Effect of black horsefly meal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naeus vannamei
GAO Bin1,TIAN Cuiyun1,SI Zengzhi1,JI Tingfeng2,
CAI Aijun3,JI Zhixin1,4,5*,GAO Guisheng3
(1.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0,China;
2.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Qinhuangdao 066000,China;
3.College of Marine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0,China;
4.Qinhuangdao Economic Insec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Qinhuangdao 066000,China;
5.Hebe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Animal Germplasm Resources Mining and Innovation,Qinhuangdao 066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