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关键要素的探究
作者: 罗景良
现阶段,通过种植红树林,可以有效增加现有海域内红树林面积,提高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达到改善当地环境生态功能的实质效果。在种植红树林时,需要合理提高种植成活率,考虑影响其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与解决,进而以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契机,提高公众对于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认识,由此营造出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一、研究背景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特殊植被群落,处于海洋与陆地交界的敏感地带,容易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而发生改变。成林后的红树林远眺犹如海边的一道绿色屏障,具有防浪、防风暴、保护海堤等功能。红树林是鸟类、海洋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栖身之所,也是很多经济动物的繁育场所,并且为迁徙鸟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空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红树林具有绿化、美化、科普教育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实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关键的碳库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树林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红树林的建设与保护,导致我国红树林的种植面积显著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在沿海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及海洋防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因此,加强红树林科学种植,提高成活率,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红树林种植一般流程
红树林种植一般流程包括种植区域选择、滩地整理、种植和养护。一是种植区域选择。红树林种植应选择适宜红树林生长且可以种植地块。需考虑滩涂海拔、水动力条件、底质类型、海水盐度等因素,这也是决定红树林能否成活的重要生境因子。二是滩地整理。需要清除渔网、漂浮杂物、杂草和海上物硬质残骸等,尽量保证滩面平整顺滑,退潮时没有大面积积水,滩面经整理后即可种植红树林。三是合理种植。四是科学养护。
三、造成红树林种植成活率低的主要因素
红树林种植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存在造成红树林种植成活率低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在前期选择的种植区域时未选择淤泥深厚、肥沃、海水盐度较低的风浪较小的潮间带;二是未对滩面进行整理,尤其是互花米草未进行根除;三是种植高程选择有误;四是起苗、运输过程不当;五是种植方法不对;六是未进行封闭围网管护;七是未及时对病虫害进行处理。
四、提高种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现结合温州市霓屿岛红树林种植工程,分阶段阐述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的各关键因素。项目位于温州市洞头区霓屿岛,瓯江口外,洞头区西侧,北隔瓯江口水道,红树林种植区合计面积31.23 hm2,由红树林宜林滩地1#至4#构成。具体关键措施如下。
(一)滩面选择前期对地势地貌、海水盐度、水动力条件、气候等进行分析
选择该地块作为红树林种植区主要是红树林生长发育必须适合这样的基本生态条件:即热带型温度、细质冲积扇、静浪的海岸、咸水、宽广的潮间带。这些生态条件是种植的关键。分别讨论如下:
1.满足热带型温度条件。红树林生长的温度条件是: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20 ℃,且季节温差不超过5 ℃的热带型温度。本区域多年平均气温为17.4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5.7 ℃,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4.1 ℃,多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7.5 ℃(8月),多年月平均最低气温为7.2 ℃(2月),这些条件满足红树林的生长。
2.满足细质冲积扇条件。项目在瓯江口冲积平原上,土质由细粉粒和黏粒组成,含有上游径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最适宜红树植物生长。
3.满足静浪海岸条件。在幼苗阶段,为避免海浪冲击或潮水直接作用导致刚种下的胚轴无法着床,须选择较为隐蔽的海岸,本项目为内湾区,水动力不强,风浪小。
4.满足咸水条件。盐度5‰~20‰最有利于红树林生长。根据实测盐度资料统计,秋季航次B7测站大、小潮期平均盐度分别为19.646、19.926,B10测站分别为18.184、18.425,均适合满足红树林的生长条件,综合各分析,该区域是红树林种植的适宜位置。
(二)适宜的种植高程
根据潮位变化及前期研究成果,红树林植株形成水淹或露出水面的生长情况。本项目选择2.0的原因主要是该潮位属于中低潮位,浸淹时间中等,过长或过短的浸淹时间都不利于植株成长,同时,该高程根据现场勘查均避开了藤壶生产高程。该种植高程红树林不易被水分胁迫,且较适宜红树的生长需求。
(三)适宜的滩面平整优化滩涂结构
适宜的滩面平整优化滩涂结构是红树林成活的关键因素,其中,涉及高程的微整,根据红树林滩地高程要求,结合现状地形,宜林地的优化方案主要有履带机盘泥法、挖泥船泥驳运输、绞吸船布管吹填、皮带机运泥抛填法、吹填法、围堰泥驳推填法等。履带式挖掘机需乘潮施工,且在滩涂上移动较慢。挖泥船泥驳运输相对较小,该方法的最大障碍是水深条件,工效极低,作业时间短。绞吸船布管吹填方法易造成淤泥分离现象,营养流失。根据本工程红树林滩地高程要求,推荐采用围堰泥驳推填法及围堰履带机盘泥法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克服水深地形条件的限制,又能实现旁区取泥,还能够保证取泥质量满足本工程红树林种植的相关要求。整理后的滩面土质应该均匀分布,不可泥、沙分离,滩面整体平整,并且退潮时无大面积水面,从而防止夏季滩面温度高,造成烧伤苗木而影响成活率。同时,应间隔设置一些潮沟便于种植区退潮时地块排水通畅,防止积水,提高成活率。平整场地时,对滩涂表面的渔网、漂浮杂物,以及其他有害物都应进行清除。
(四)互花米草的清除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非常具有侵略性,对红树林后期的成活影响非常大,如果互花米草未清除干净,它远远超过红树林的生长速度,会导致红树林的生长空间被互花米草侵占。本项目采用深翻法去除互花米草,采用机械将互花米草深翻50 cm以上,并将翻耕后的互花米草深埋至滩涂中,且种植前10 d对场地再进行1次翻耕,从而消除互花米草的能量。
(五)红树林的苗木品种选择
不同的红树林品种对耐水淹、耐寒、耐盐的能力不同,选择适宜的红树林品种进行种植也是红树林成活的关键。
秋茄耐淹水、耐寒能力最强,适宜中潮区、中低潮区种植,见效快。桐花树耐盐、耐淹水和耐寒能力在白骨壤和秋茄之间,适应性强,适宜中潮区、中低潮区种植,属慢速增长型。白骨壤耐盐性最强,适宜中潮区种植,属慢速增长型。红海榄耐淹水能力较强,耐盐能力中等,适宜中低潮区种植。木榄耐盐、耐淹水能力中等,适宜中高潮区种植。 老鼠簕耐淹水能力较弱,耐寒性强,畏强光,适宜高潮区种植。综上所述,选择使用秋茄为主基调红树林品种。
(六)红树林苗源的选择
应选择就近海域相近水域条件的苗源,因为相同海域或就近海域的苗源在培养时的生底质类型、滩涂高程、盐度抗寒能力、海水盐度等多方面的生境因子适应性都相同。选择根系发达长势健壮的苗木,根团成形,容器完整,苗干直,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和损伤的一年生或两年生的容器苗。
(七)起苗及运输
应尽量选择傍晚起苗,并做好质量检验和包装;起苗应保证根系完整、根部带土球,然后分袋包装;采用分层运输车进行装车运输。不宜采用堆叠的方式进行运输,这样的运输方式对根系破坏非常大,会造成根系损伤,影响成活率。运输途中应遮光、保湿、防压,做好防止机械损伤、风吹、暴晒等保护措施,夜间运输最佳,途中运输时间不超过24 h。
(八)种植
红树林适宜在4—6月种植,其余时间气温较低,同时,应避开当月大潮日期。定植时在种植点位下挖10~20 cm深泥成一小土坑,划破容器苗袋底薄膜,将苗木扶正放入穴中,入土比原来根痕稍深,回填至根部以上3 cm(或比原来根系稍深),然后进行压实—舒根—压实—填平,每穴一株。种植时,应在淤泥深厚的中潮滩带适当深植,淤泥覆盖高度不超过容器袋上表面5 cm;在土质较硬的中、高潮滩带,以泥土刚好覆盖容器袋为准;在风浪较大的中潮滩带,为防止受海浪强烈影响在苗木未定根前就被海浪卷走,应在幼苗旁插竹签或细木桩进行固定,竹签深入淤泥30 cm,露出滩面15 cm,以减轻风浪对幼苗造成的影响,提高造林成活率。未种植完的苗应暂育在滩涂中,暂育区应当选择内湾风浪较小的区域,同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海浪拍打损伤苗木。苗木种植可以借助塑料箱等进行种植区域的运输,禁止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搬运苗木,防止根系损伤。
(九)围网
种植后,在种植区外围设高2.5 m封闭式可透水尼龙围网,限制在造林地块的滩涂从事与抚育和管理无关的人为活动,成林前加强管护,防止采挖、捕捞、养殖等人为破坏。
(十)养护
造林当年,对造林成活率低于70%的应进行补植,成活率低于40%的应重新造林。台风或大潮过后,应扶正幼苗并培土,每年5—6月和9—10月清理杂草各2次。造林当年,对长势较弱的幼苗进行叶面追肥1~2次,在退潮后,结合除草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水的混合溶液,比例为0.5∶0.5∶99,每隔15~20 d喷施1次。有害生物防治,如蛾类和互花米草等。蛾类可在春季的阴雨天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防治,能减轻虫害。
五、结语
种植红树林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红树林的恢复与栽植,从选择适宜的品种、优良树种的培育,到后期维护,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为合理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不仅要考虑种植技术的实施效果,还需制定出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并明确红树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价值,以此确保科学合理地恢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罗景良(1986—),男,福建厦门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