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
作者: 刘慧敏
农民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传统种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种植密度低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或影响肥料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为了解决这些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需要种植者根据种植地情况,利用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做好病虫害防治。
一、栽培前的准备
(一)选择适宜地块
马铃薯植株生长对土壤有非常高的要求,应选择土层肥沃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通气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土,尤其是孔隙度较大的土,其通气性能更好,能够使马铃薯在根系发育及块茎增长时对氧气的需求量得到充分满足。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土地重茬轮作问题,尽量避免选择上茬作物是较容易感染病虫害品种的土地,优先选择上茬种植玉米、小麦和稻谷等不易感染病虫害品种的土地进行轮作,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整地
马铃薯栽培前,应做好整地工作,需开展深耕进行松土,深耕深度一般在20~30 cm,可有效提升土壤的通透性,更有利于马铃薯的茁壮生长。通常整地工作在秋冬时期开展,如果马铃薯种植在有前茬作物的土地上,并且前茬作物收获时间较早,可采取伏耕晒垡的做法,尽可能地多接纳雨水,保证土壤吸存足量水分,且经干湿与冻融相交替后,土层更加疏松,土壤通透性更好,保证马铃薯根系的良好发育。
(三)底肥施用
马铃薯栽培前应施加足量基肥,基肥主要是复合肥与农家肥,应于深耕开展之前把基肥均匀撒施在地块上,经过深耕后基肥变为优质的底肥。每667 m2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4000 kg,复合肥30~50 kg。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可每667 m2增施磷酸二氢钾20 kg,适当提高钾肥用量。还应结合土壤中镁元素、钙元素的含量,对于严重缺乏这些元素的地块,应科学合理增施钙肥和镁肥。
二、 覆盖地膜
马铃薯覆盖地膜应采用平垄的方式,通常选择使用膜面60 cm、膜间距40 cm。对于高寒阴湿和干旱地区,通常于出苗后进行地膜覆盖,然后垄上破膜播种,对地膜损伤较小。覆盖地膜可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既有利于马铃薯快速出苗,还能降低杂草危害,减少病害侵入,促使薯苗生长。在使用覆盖地膜技术时,应利用浅翻锄土的方式充分融合土壤与肥料,避免出现施肥不均匀的问题。种植者在秋季整地工作中,可根据种植地实际情况采用穴栽法。在秋季整地时将种植地土壤翻松并施肥,待到第二年马铃薯播种时,种下马铃薯种块并覆盖地膜,待马铃薯生长出幼苗,再进行破膜工作。
三、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薯种的选择
选用马铃薯品种,应以中早熟品种为主,生长周期一般在60~75 d。常见的早熟品种有安薯56号、费乌瑞它、早大白等。将马铃薯切块播种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投入成本。马铃薯切块时不宜过小,否则会导致马铃薯在出苗时期以及幼苗时期生长状况受到影响。马铃薯种块应控制在30~50 g,并保证每个种块上带有1~2芽眼。如果牙眼上已经生有幼芽,不可将其去除。在挑选马铃薯薯种时,应严格淘汰把控薯种的质量,淘汰病薯、腐薯及切开后发现颜色不正的薯种。
(二)适时播种
马铃薯应结合当地气候,适时播种,播种过早则晚霜及冻害会对马铃薯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播种过晚则生长后期处于高温多雨天气,会抑制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根茎发育产生变形,使得马铃薯产量及品质降低。中原地区一般春播在3月上旬进行,夏播在6月上旬进行。马铃薯在播种过程中应注意植被合理密度,马铃薯属于稀植作物,其质量及大小与种植密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早熟品种平均每667 m2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中熟品种平均每667 m2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种植者也可根据土地肥沃程度进行调整,防止马铃薯只生长地上的植被部分而影响块茎生长。
(三)田间管理
由于茎叶通过光合作用为地下块茎输送养分,因此要做好地上茎叶管理工作,保证地上茎叶繁茂,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合理施肥使得根系生长健壮,能够吸收更多营养,以增效保质。同时,要做好灌溉与排水工作,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的湿度,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应做好追肥与中耕松土工作,及时清除田中杂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和良好环境。放苗补苗也是田间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种植者采用先播种后覆膜的种植方法,就要根据天气变化及幼苗生长大小来决定破膜时间。如果破膜过早幼苗,就会受到低温天气影响;如果破膜过晚,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幼苗生长。在正式破膜放苗的前一天将膜剥开细孔对幼苗进行放风处理,使幼苗适应周围环境。同时,在放苗过程中应注意幼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遭遇病虫害幼苗或病株幼苗,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补苗。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重视水肥管理,通常以氮素化肥为主,追肥时应根据土地实际情况,调整追肥的总量和施肥时间。在进行马铃薯种植地灌溉工作时,应根据土壤含水量调整灌溉工作。幼苗期土壤保持最大持水量的65%,在块茎膨大期,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5%~80%。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害情况
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黑胫病、病毒病、早疫病、黄萎病和晚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等。这些病虫害侵袭马铃薯植株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减弱,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减弱,从而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以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马铃薯疾病黑胫病为例,其主要特征是马铃薯根茎部位发生颜色变化呈黑褐色,伴随有腐烂的情况出现。将马铃薯切开后,可看见乳白色腐烂,最后会变为黑褐色。黑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切块工具,马铃薯薯种切块时,应注意切块工具的即时消毒,可以有效防止黑胫病的发生。马铃薯虫害主要是幼苗时期的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以啃食幼芽为生的害虫。对此,种植者可利用糖蜜诱杀或灯光诱杀的方法,去除这些威胁幼苗生长的害虫。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要查看叶片完整度,一些地上以啃食叶片为生的害虫也会威胁马铃薯的生长。
(二)土壤处理
栽培前对土壤进行科学处理,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大幅降低地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应优先选用无公害杀菌及杀虫剂,减少食品安全风险,可将辛硫磷颗粒剂和米乐尔施进垄沟,预防块根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对于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要选择抗病能力强、无破损的块根,块茎受损易受病虫害侵袭。做好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促进马铃薯抗病性增强,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三)植保监测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及虫卵繁殖,马铃薯病虫害的感染概率大幅增加。农业相关部门能够通过植保监测及预警系统,结合往年的发病趋势,为农户提供有效信息,及时开展病虫害预防工作。采取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时,可选择丙森锌或嘧菌酯等进行早、晚疫病的防治,选择寡糖链蛋白、盐酸吗啉胍等进行病毒病的防治,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或吡蚜酮等进行蓟马、蚜虫等虫害的防治。此外,把基质堆成条垛后进行喷洒消毒,可以有效预防马铃薯病虫害。同时,覆盖地膜也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做好马铃薯植保检测,减少农药施用量,保障马铃薯的健康生长,有效提升马铃薯的品质,可为取得较高的栽培效益提供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法通常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一味追求高产量,忽略了马铃薯的质量把控。在改善传统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基础上,使用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利用其抗旱抗涝、保温、除草、保持土壤湿度等优点,达到提高马铃薯种植产量的效果。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效果更为明显。为保证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在提高马铃薯种植产量的同时,也要对马铃薯的品质进行科学把控,做到合理选择土地、科学施肥和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作者简介:刘慧敏(1983—),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