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 谢洪军 韩爱华 于丽华

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证和物质基础。因此,对我国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然而,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相关部门分析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对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进行了探索,为林业病虫害的高效控制提供依据。

一、林业病虫害的原因分析

(一)天然林的覆盖面较小

随着林业项目的增加,整个国家的林木覆盖率在逐步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中,人工林所占比例较大,纯自然林所占比例较小。与人工林业相比,自然林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许多有害生物受限于其天敌,很难扩散,给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良好的前提。但是,在人工林中,由于缺乏自然天敌,导致部分地区的人工林出现了大量的害虫,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在部分林业种植工作中,农药的使用不够规范。例如,当出现大面积病害时,杀虫剂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很难确保在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此外,部分林业企业在工作上存在严重的错误,在发生林业病虫害时没有对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使用不能发挥作用的杀虫剂,加重了林业病虫为害。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还会提高林业管理成本。

(三)林业防治病虫害难度大

在大规模林业病虫害的控制中,既有自然林木覆盖率低的问题,又有农药的使用方式与剂量不够合理的问题。另外,由于林业中的许多有害生物具有生长迅速、抗病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在林业中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困难。例如,某地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不能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控的良性发展。

(四)管理不到位

在我国林业生产规模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林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应加大林业综合保护力度,加强林业生产和经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病虫害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很难予以根治。在长期的林产品开发中,由于人们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林业枯萎,土壤侵蚀加剧,林业病虫害频发。同时,由于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加之林业管理者对林业的认识不足,导致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落后,从而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的正常运作。

(五)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林业病虫害的处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对防治工作本身缺乏足够的关注,在这样的条件下,林业病虫害的各项工作没有按照统一的思路开展,加剧了林业病虫为害,从而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解决和调整。第一,在林业病虫害防控初期,相关部门没有根据自己的规划采取针对性地防治措施,很多内容的安排仍然是固定的,整体的可信度不高,很多工作的综合处理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相关内容的调整也不是很好,最终产生各类风险,存在集中暴发的危险。第二,在防治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引入足够的新科技、新观念,在防治上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总体发展。

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一)注重树种选择的多样性

林业病虫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不强。物种单一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应对本地物种进行保护,科学种植各类植物,对林业中动植物的数量及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有害生物的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动植物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建立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抗性。

(二)加强管理提高林木抚育,改善造林品质

第一,在实施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时,要结合实际,选用具有一定抗病、抗药能力的树木。第二,在栽植和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幼苗进行灭菌,并结合本地条件,选用适当的幼苗,避免由于选苗不当而引起的疫病和疾病。第三,采取轮作、封山育林、适度增加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等措施,以提高其自身抗灾能力。第四,对天然林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要将重点放在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上,对重点防范区域进行划分,用生物药剂取代化学药剂,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力度,以防止乱砍滥伐,保持天然林的生态平衡。

(三)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能否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病虫害的监控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的监控和防范体系,提升对病虫害的监控能力,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对林业病虫害展开监控和预测,逐渐提升监控和预测工作的准确性,达到尽早发现病虫害,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准确把握,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降低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而导致的大面积病虫害蔓延。

(四)提高林业检疫水平

林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力度,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业科技,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提升林业的品质。对发生林害的林区,要严格隔离,防止林害的扩散。除此之外,应加大对林业检疫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进检疫工作的通信网络,并加强对林业检疫工作的监管,构建更加完善的病虫害预警预报系统,以此来提升林业疫病保护的质量。

(五)密切关注林业建设动态

地方政府应该与各部门合作,建立林业病虫害防治系统,把地方的工作和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分,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林业建设和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动态监测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监测林业资源、降低林业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将信息技术引入病虫害防治动态监测机制,在林区的不同区域合理布置监测探头,配备适当的监测人员,对林业的情况进行严密监控,并对林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引进信息化技术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林业部门应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林业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六)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中,林业工程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林木害虫已成为制约林木资源利用和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由于林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困难。当前,全国各地林场的多元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整改管控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深入分析病虫害的成因,探讨病虫害的预防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因此,要制定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采取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使人民群众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同时,要关注林森林的生长情况,及时给树浇水。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林业部门可以基于互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建立一个信息化的林业病虫害监测系统,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全方位跟踪,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影响范围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树木的救治工作。为了将无公害防治的理念付诸实践,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抗生菌、病毒等微生物,或者投放病虫害的天敌,有针对性地予以消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林业资源的良性发展。对已有病虫害的林木,应采取及时进行修剪、涂刷彩绘、覆盖地膜等措施,防止病虫害侵入,使林木达到无公害防治的目的。因此,在林业病虫害的控制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护林业的生态平衡。

(七)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林业病虫害频发,对林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森林经营方式,分析森林病虫害的成因,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现场调查,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尽早消除森林病虫害。第一,相关部门要根据森林资源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对森林资源进行无污染处理,才能确保森林资源的健康稳定。例如,为了增加防虫害的效果,需要提前改善树木的质量,并在土地上施以消毒,使树木免受虫蛀之害。第二,选择优良的苗木,对有病的苗木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有病苗木的生长,确保其他苗木的生长。在造林期间,应重视除草、施肥等工作。第三,在监测预警层面,林业部门可以在林中设置电子摄像头,实现对林木生长的全面监测,并对虫害的侵袭进行监测,以提高防控效果。

(八)建立完善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在以往的林业害虫防治中,由于病虫害传播迅速,且后期难以有效防治,导致林业生产损失惨重。因此,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相关人员应针对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和发病规律,建立相应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并不断学习,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这一机制。

三、结语

如何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是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只有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对林业中的各种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推动林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且保证我国林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谢洪军(1976—),男,山东济宁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工程研究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