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 马辉 黄龙亮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农业科研和品种推广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新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表现。该试验可以为农民提供可靠的种植建议,帮助他们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时,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差异、病虫害防控、农民接受度和技术支持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为农业科研和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的意义
区域试验是对新引进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全面鉴定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试验种植,观察和比较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以确定该品种在特定区域的适应性和推广潜力。区域试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估品种的适应性
区域试验是评估品种在不同地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可以了解品种在不同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和产量水平,从而确定其适合种植的区域范围。
区域试验的目的是为农民提供种植的科学依据,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可以评估品种对不同土壤类型的适应性、对不同气候条件的耐受性,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等。这些信息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降低风险,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二)鉴定品种的优势和劣势
区域试验可以对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特点等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发现其优势和劣势。这对于选择适合特定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非常重要。
1.丰产性是指品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量水平。通过区域试验,可以评估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找出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这有助于农民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抗逆性是指品种对不良环境条件的耐受能力。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和病虫害等因素可能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区域试验,可以评估品种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找出抗逆性较强的品种。这有助于农民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稳定性。
3.品质特点是指品种在口感、风味、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区域试验,可以评估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品质特点,找出口感好、风味佳、营养丰富的优良品种。这有助于农民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附加值。
(三)保障农产品安全
1.区域试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区域试验,可以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而重金属含量超标则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因此,通过区域试验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区域试验可以为农产品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农产品的检测,可以评估其品质、营养成分等方面的指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现状
该研究以大冶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为例,深入总结我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
2022年全年大冶市展示示范水稻新品种28个,其中展示品种21个、示范7个(见下页表1),所选品种均为近年国家审定或湖北省审定推广中籼稻新品种。新品种展示设在大冶市金湖街办平原村石家湾大畈(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土质为黄泥土,土壤肥力较好且均匀,水源条件良好,采用育苗移栽连片种植,不设重复,统一栽培管理水平,每个品种种植1334 m2以上。新品种示范建5个示范点,分别设在大冶市金牛镇金牛村许家垅畈门口畈、刘仁八镇陈如海村陈如海大畈、殷祖镇南昌村余陈庄门口畈、金山店镇车桥村罗正甫门口垅和还地桥镇南石村南石大畈,所选田块均常年种植水稻,土质以大冶市典型的黄泥土为主,土壤肥力较好且具代表性,均采用直播方式连片种植,并采用当地栽培管理技术,每个品种种植0.33 hm2以上。
供试品种均未见明显倒伏,病虫害较轻,其中,九优粤禾丝苗、伍两优钰占、春两优534、华优钰禾、富两优508这5个杂交品种,结实率、产量均高于对照丰两优四号;粤禾丝苗和富美占两个常规品种的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黄华占。以上7个品种性状表现较好,综合评价较好或好。但从总体情况看,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供试品种结实率、产量均偏低。
三、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试验单位基础条件差异大,承试单位不稳定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在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都受到高度重视。然而,从承担区试的各单位来看,公共研究机构、地区级及以上的种子管理部门、农科中心等事业单位的试验基础条件较好,设施较完善,人员编制和技术力量较强。县级以下基层种子管理和农技力量相对较薄弱,有些单位无法完成或承担区域试验,因此,一些地区的区试工作转由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单位承担。基层试验单位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项目和课题的经费较少,国家对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资金配置主要偏向于支持强势和优势单位,而对弱势地区的支持相对较少。这导致偏远和落后地区试点的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区试点的场院、晒场、仓库、考种设施等相对缺乏,试验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承试单位每年都需要作出调整,这对区试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农业领域区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试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品种引进、试验田地的准备、农药和肥料的购买等。然而,由于资金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区域试验工作可能因为缺乏资金而受到限制,影响了试验的规模和质量。资金分配不合理、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合作与共享机制,以及缺乏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是导致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技术水平不均衡
农业技术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试验执行方面。对承试人员而言,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对试验操作规程和记载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病害症状的辨别不清,观察最佳时机掌握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试验记载和数据的准确性降低,进而影响总结的准确性。此外,一些试点可能会因为生产管理、人员变动或人员素质等导致年终试验总结不及时、数据缺失,甚至有些试验可能会被报废。
另外,一些试点虽然每年都上报试验总结,但仍然存在记载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承试人员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对品种性状的记载标准理解不到位。
(四)人员短缺和劳动力不足
区域试验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操作,包括品种选择、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和农业人才流失,一些地区缺乏专业的区域试验人员。缺乏专业人员和劳动力支持,会导致试验工作的推进受到限制。试验设计、数据搜集和分析等环节无法及时进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区域试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包括田间管理、数据采集和样品等。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一些地区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人员短缺和劳动力不足会导致试验工作的效率低下。田间管理、数据采集和样品处理等工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人力投入,从而延长试验周期和增加试验成本。人员短缺和劳动力不足可能导致试验工作的不稳定性。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缺失或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四、推进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开展的有效举措
(一)优化试验设计与操作流程,提高区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优化试验设计,确保试验的设计和操作流程标准化,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进行多地点试验,考虑不同地区的条件差异,以全面评估品种的适应性和表现,并减少单一试验点的偶然性结果。随机分组是另一个对策,将试验单位随机分组,消除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确保各组之间的条件差异相对均衡,减少单位差异引起的干扰。
3.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和比较,识别真正的差异,排除单位差异引起的误差。定期培训和技术支持也很重要,为承试单位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他们正确执行试验操作和数据搜集,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承试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提高试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区域试验争取经费支持
为解决农业领域区试中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寻求外部资助,如政府、农业机构、非营利组织或私人企业等,申请项目资金或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费和设备;寻找合作伙伴,与其他研究机构、高校、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试验项目的经费和资源;优先选择重点试验项目,根据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确保有限的经费用于最有价值的研究;提高自身筹资能力,通过开展农产品销售、技术培训、农业咨询等经济活动,增加筹资能力;制订长期规划,合理安排经费的使用,确保经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加强技术培训与管理,促进区域试验的发展
1.加强培训,为承试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确保他们对试验操作规程、记载标准和品种性状有清晰的理解。
2.为承试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试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对试点的生产管理,确保人员变动对试验执行的影响最小化,并及时处理数据缺失等问题,以保证试验总结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4.规范数据记录,制定统一的记载标准和数据记录规范,确保试点上报的试验总结的质量和准确性。
(四)加强农业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推动区域试验创新发展
1.政府应加强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与农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专业人才资源。
2.建立合作机制,不同地区共享专业人才和资源。成立区域试验中心,由专业团队负责管理和操作,为各地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无人机和智能传感器,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试验效率和准确性。这些技术可用于田间管理、数据采集和样品处理等环节。
作者简介:马辉(1972—),男,湖北大冶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