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珠山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调查研究
作者: 杨天资 孙兴华 贾宁 崔国慧
小珠山植被区系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它对于维持胶东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森林出现不同层次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该研究是在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该区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调查,旨在了解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分布格局,对该区域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分级,做到及时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为小珠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出正确指导,最终实现该区域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小珠山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中部,与崂山隔海相望,素有“东崂西珠”的说法,大部分区域位于珠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范围内,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1ˊ35"~120°8ˊ50",北纬35°56ˊ40"~33°50ˊ1",区域总面积4 079.64 hm2。小珠山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境内有名称且海拔100 m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 m。境内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小珠山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湿润温凉,四季分明,冬季雨雪少,夏季雨量多,春凉回暖晚,秋季降温迟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2.3 ℃,年均无霜期202 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40.1 h,月均211.7 h。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120.5 kcal·cm-2。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88.4 mm。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为典型样方法, 调查时间分别为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2020 年 6—8月。调查方法按照《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进行,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设置样地进行详细调查,以该树种为中心做样地,样地面积一般为20 m×20 m,查数样地中该树种的株数,并展开相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分布地点、居群数量、生态环境、生长状况、自然更新能力、破坏状况及伴生植物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珠山珍稀濒危木本植物分布状况
本次对小珠山地区珍稀濒危树种进行调查,共设置37个样地,依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第一批)》《山东珍稀濒危植物》所列标准,共确认小珠山自然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共有11种,共计209株,隶属于9科10属,其种类组成及资源现状见表1。
(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数量分析
通过对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小珠山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木本树种分布较多的为迎红杜鹃、刺楸和华山矾3种,在调查范围内分布数量相对较多。紫椴、杜鹃、三桠乌药、腺齿越橘、崂山溲疏和榔榆6种植物资源数量较少,为稀有种。坚桦和化香树等物种资源数量一般,为较常见的物种。
刺楸为常见物种,但是由于其食用价值很高,因而遭到严重破坏,调查发现许多十几年生大树直接被砍伐(取嫩叶食用),严重影响了种群的数量和更新。迎红杜鹃由于其观赏价值,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其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总体上看,小珠山地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数量偏少。
(三)种群群落类型与组成
调查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中,群落结构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层分布的有华山矾、迎红杜鹃、崂山溲疏、榔榆、腺齿越橘、紫椴6种,群落的伴生种有黑松、赤松、刺槐、白蜡、崖椒、木防己、胡枝子、卫矛、地锦、山楂叶悬钩子、木防己、宽蕊地榆、朝鲜鼠李、华北绣线菊等。群落结构为针叶林的有坚桦和三桠乌药2种,群落的伴生种有黑松、赤松、胡枝子、华北绣线菊、地锦、迎红杜鹃、山楂叶悬钩子、卫矛和朝鲜鼠李等物种。群落结构为阔叶林的有紫椴、化香树和刺楸3种,群落的伴生种有板栗、榛子、枫杨、胡枝子、华北绣线菊、钩齿溲疏、山楂叶悬钩子和锦带等树种。
(四)种群生境状况
从生境特征来看,华山矾主要生长下坡位置,而迎红杜鹃在山的上中下坡均有分布,崂山溲疏主要分布于山中部位置,在立地条件差的岩石缝隙中,紫椴和化香都生长在沟谷或者阴坡,两者的生长环境比较阴凉湿润。
从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种群分布情况来看,阳坡的主要有华山矾、榔榆、刺楸、杜鹃、腺齿越橘、坚桦,阴坡的主要有崂山溲疏、紫椴、迎红杜鹃、三桠乌药、化香,其余的树种阳坡阴坡均能见到分布。
(五)自然更新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将所调查物种样方内存在的总的幼树、幼苗的数量统计如下页表2(仅列出样方中有幼树和幼苗的物种,没有幼树和幼苗的未列出)。从表中可以得到:迎红杜鹃、刺楸和华山矾的自然更新较好,存在一定数量的幼树以及幼苗,尤其是刺楸幼树的数量最多为49株,幼苗数也达到了26株。而化香树、坚桦、榔榆和三桠乌药的自然更新一般,样地中出现一定数目的幼树和幼苗,然而,崂山溲疏、紫椴、腺齿越橘和杜鹃自然更新缓慢,并未在样地中发现幼苗或幼树。
刺楸虽然自然更新很好,特别在一些刺楸大树下面密生幼苗,但是由于其具有食用价值,遭到严重采摘;迎红杜鹃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同样遭到采挖。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珍稀濒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小珠山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树种分布较多的为迎红杜鹃、刺楸和华山矾3种木本植物,在调查范围内分布数量相对较多,共计153株,占总物种数的73.2%;紫椴、杜鹃、三桠乌药、腺齿越橘、崂山溲疏和榔榆6种植物资源数量较少,共计23株,仅占总物种数的11.00%,为稀有种。坚桦和化香树等物种资源数量一般,为较常见的物种。
根据调查分析,造成小珠山区域木本植物珍稀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为干扰,由于小珠山位于青岛西海岸中部,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且东南北3个方向紧挨主城区,作为城中山,人为活动频繁,正如 Lande 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物种灭绝的第一个原因是人为因素干扰,尤其是生境丧失、生境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物种生存威胁最为严重,小珠山也是如此。例如,该区域的迎红杜鹃,由于其较高的观赏价值而遭到游客或周边居民的采挖,刺楸则是由于其较高的食用价值遭到周边居民的砍伐,三桠乌药俗称“崂山棍”,常被游人砍作登山工具。其余的树种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综上所述,小珠山区域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加强该区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保护势在必行,建议如下:一是保护生境,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二是进行人工抚育,增强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天然更新能力。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希望能够强化林政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防止乱砍滥伐和偷砍盗伐珍稀濒危木本植物。在进行打击违法的同时,也要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盗挖、破坏珍稀濒危树种的危害性,增强人们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物种资源的自觉性。另外,建议继续组织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调查,提供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背景信息,建立环境因子、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联系,了解和掌握其具体规律,以更好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被恢复。
作者简介:杨天资(1971—),女,山东临沂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
通信作者:孙兴华(196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