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 窦文婧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意识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够健全、融资难等问题。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全面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与研究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并从提升林业管理规范性、强化抚育管理以及寻找林业新经济增长点三个方面提出适宜的林业经济发展路径与建议,以期为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近年,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效果,林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与切实保护,这对深入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应做好林业经济发展基础调研工作,深入分析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存问题,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对策与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筑牢绿色保护屏障。

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林业经济发展现存问题

(一)生态意识薄弱

部分群众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导致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加之集体化林权改革不够深入并且缺乏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无法为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顺利、规范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导致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又造成群众利益受损。

(二)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多数林业地区的主要经济结构为售卖速生林木。此类林区通过大面积种植、售卖经济效益高、管理难度低、生长时间短的林木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并维持林业地区的发展与建设。从宏观角度来看,此种经济结构的实际收入较为可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展林业经济、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但是,并非所有地区的环境都适合此类林木的发育,部分地区因客观因素无法通过速生林木获取经济效益,而生长周期长的林木在培育期间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量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对此类慢生林木进行管理,打击了当地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单一。

(三)产业链不够健全,融资困难

在实现林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方面,精深加工是相对有效且可靠的方式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缺乏成熟的精深加工产业,其在处理林业资源时仅能以简单的销售方式对外售卖林业资源,如核桃、肉桂、木材等,无法对此类原材料进行精深加工。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林业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也会将部分利润转移至二手商贩,导致林业经济效益被进一步压缩。加之林业建设前期投入大、效益回报慢等特点,导致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无法吸引外来资本入驻。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提升林业管理的规范性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林业部门负责,还需要积极联合当地居民,以此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完整性,避免不法分子为谋取经济利益而影响林区土地质量。因此,需要林业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起到带头作用,并增强当地居民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明确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与重要性,以此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渠道宣传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优势与做法,并开放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等渠道,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自身监督权。此外,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讲座、讨论会等活动,通过专家带动群众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生态经济建设的认识,确保群众能够以正确方式主动参加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2.严格落实林业保护制度。林业部门应以当地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为基础,统计既有林业资源,并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林业保护制度、保护体系,确保所制定的内容能够对当前林业结构、林业资源起到全面、完整、系统的保护效果,并在日常管理期间合理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不法分子的警示作用。尤其是违规占地、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现象应予以严厉惩治,以此提高人们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视,使其能够基于自身主观能动性助力林业经济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为避免在落实林业保护制度期间因关系的而降低保护制度效能,林业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确保执法队伍的权责权威性、关系独立性、功能完整性,并围绕文明执法、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理念制定一套属于执法队伍的工作机制,确保其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全面体现严格、文明、规范理念。同时,定期为执法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如综合素质教育、违规执法案例及后果、科学执法方式等,以此进一步提高林业保护制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为林业经济的动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3.加强部门联动。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言,林业部门仅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承担对象。因此,若想有效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推动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围绕林业部门加强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多部门协同办公、管理、执法效果。在此方面,需要正确引导环境、经济等有关部门参与建设林业经济、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在各部门鼎力合作下深度挖掘潜在的不规范林业资源使用现象,并积极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明确不同部门具体职责,避免在实际管理期间出现权责不明、职责混淆等现象。

(二)强化抚育管理

1.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一方面,秉承因地制宜原则,选择的树种与当地环境协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林木成活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抚育难度,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另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引入外地优良树种,并在正式引入前做好合理化测试,避免后期引入树种与既有林木之间产生冲突,如病虫害交替传播等,引入外地优良树种可以进一步丰富林区植被多样性,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林木资源。除此之外,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按照林区环境、时节、温度等多元化要素合理规划林木移植时间,尽可能选择土壤营养成分高、降水量适宜的时间段进行林木移植,以此保证林木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部分地区降水量稀少,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林木移植时间选在春季,究其原因是春季蒸腾作用较小,水分能够有效被保留在土壤中,可以为林木根系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水分。同时,若林区温度较高且常年干燥,还需要在春季移植期间为林木根系做好降温工作,避免移植后因根系温度过高而导致林木死亡。

2.优化林木种植。一般情况下,林木移植后的初期生长阶段往往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影响自身发育质量。因此,若想有效保证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需要相关人员动态化记录移植后林木的生长情况,从而根据林木实际生长状况制定后续抚育管理策略,以提升林木抚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温度较低时节,工作人员可以适当为林木添加保暖措施;若风沙较大,可以设立抗风棚、抗风罩,避免移植后林木出现倒伏现象。

为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林木资源能够创造充足、可观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确保林木成活率。因此,在林木移植期间可以选用目前较为常用的穴植法,该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对林木根系的保护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穴植法在应用前需要工作人员提前2~3 d对林木土壤进行灌溉,确保根系外围土球处于湿润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土球整体牢固性,避免其栽植期间出现散落情况或运输期间对根系造成损坏,同时也可以在林木生长前期为其提供充足水分及营养。当林木种植完成后,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其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以此为后续抚育管理工作的顺利、科学开展奠定基础。在移植工作开展前,需要测试栽培土壤营养成分,确保其营养成分符合当前林木的生长需求,同时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沙石等物质,以进一步提升林木土壤的营养含量及透气性。待林木种植完成后,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林木生长情况并做好修剪工作,遵循顶端优势清理林场中杂草,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三)寻找林业新经济增长点

为确保林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相关部门不仅需要严格遵循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传统的种植活动,还需要在合理范围内遵循社会发展趋势寻找林业新经济增长点,丰富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与当今市场环境的融合度。在此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林业+农业”的发展模式,即在相同林地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农作物与林木进行栽培,如食用菌、药用植物等,或者将合适的禽畜放养在林区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林区的土地利用率,而且禽畜粪便能够作为林木生长的养料并省略人工打理禽畜圈的开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林区生物链,使整个林区内的能量形成良性循环,为打造高效、稳定、多元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混农经济发展前,需要相关单位综合考虑林区实际情况,不同地区所建立的混农结构存在差异性,应以实际为准,合理利用林区内资源同步发展禽畜方木、农作物培养以及林木种植三种生产活动,并在管理期间探索三者之间的平衡点,确保三者始终处于相互促进的态势。

1.林禽结构。所谓林禽结构主要是指以“林木种植+养殖禽类”形成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禽类主要为鸡、鸭、鹅。以我国广西北埔地区为例,其创设了“禽类+药类+微生物类”的养殖模式。具体来说,通过林边棚内喂养方式养殖未满月鸡苗,然后在鸡苗满月后通过放养方式使鸡苗自主前往林间觅食,其主要食物为白蛾、斜纹夜蛾及地老虎等,这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林间虫害的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人工抚育管理时所产生的花费,减少鸡苗喂养期间的饲料投入,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基础。当鸡苗成长至3个月左右时转为笼养,所喂养的饲料也是中草药与微生物混合后制成的绿色饲料,此种饲料不仅会增强鸡的体质,也可以提升其抗病性与抗菌性。然后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其提供高质量鸡肉,通过“企业+林业”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当地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并创建具有唯一性的林下产品,从而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2.林菌结构。若林区内存在洁净且便于运输的水源区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推动林菌经济结构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以食用菌为主,菌类生长条件通常为潮湿、避光,通过合理利用林木蔽荫性高、湿度良好、射光性充足的优势可以提供良好的菌类培养环境,根据具体市场需求可以选择性培养长养食用菌与短养食用菌,以此加快菌种种植效益的转化与体现。此外,在菌种培养期间可以将废弃菌种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丰富土壤营养结构的原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菌种、林木管理期间所产生的成本。同时,在运用模式方面可以选用“基地+农户+企业”的混合方式,围绕林木、菌类搭建一个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条,从而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3.林业生态旅游。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若想确保林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环境承载力合理扩大林木种植面积,同时搭配药用林木、观赏性林木等树种丰富当地林木结构,提升林木种类多样性,以此满足市场中对不同林木类型的多样化需求,打开林业市场销路,进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丰富林木区域内树种的多样性可以提升林木区域的附加值。在新时期背景下,在助推林业经济增长方面需要跳出传统的林木栽植框架,以生态旅游为目标,围绕林木资源打造林业产业链条。如在不深度影响林区的前提下,选取一定面积的林区并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等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场所,同时围绕绿色、生态、健康等元素丰富旅游场所内的项目,如垂钓、住宿等,为当今时代下的人们提供别样的旅游风景,以此通过旅游模式带动林业经济增长并促进旅游、林业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在搭建林业生态旅游链条期间需要避免过度开发林业资源,防止出现因丰富旅游活动、促进经济增长而导致林业资源受到破坏等本末倒置的现象,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探索旅游产业与林业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助力林业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良好的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角度分析,为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必须做好林业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切实强化林业资源的抚育管理,同步提升林业管理规范性,并认真审视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寻求林业新经济增长点。

作者简介:窦文婧(1982—),女,山东高密人,本科,经济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