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 马春燕

四川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新质生产力0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条件,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四川省加大力度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引进节水灌溉、高效农药喷洒等技术,再加上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实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四川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种子处理

在水稻播种前,需要经过晒种、选种、浸种、催芽四个环节。第一,晒种。一般选择晴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将种子摊薄放在阳光下连续晾晒2~3 d。在晾晒的过程中,确保种子能够均匀受到阳光的照射,以促进种子内部的活力和健康发芽。第二,选种。选择种子时,要挑选丰产、籽粒饱满的健康种子,同时剔除任何有瑕疵或不包衣种子。第三,浸种。将种子放入常温的清水中或者1%的石灰水溶液中浸泡数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天搅拌和换水,以确保种子充分吸水达到其重量的30%~40%。种子吸水后会变得柔软,有助于后续发芽。第四,催芽。催芽是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入约50 ℃的温水中,浸种至所需时间,然后取出包裹好,使用秸秆、麻袋或棉被等进行覆盖,再放入30~32 ℃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种子会被保温和保湿,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发芽。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及时喷淋清水保湿和翻堆防高温,以确保种子能够正常生长。当种子的芽长和根长达到0.2~0.3 cm时,表示种子已经适合播种使用,此时,将种子放在室内阴凉处晾芽约6 h。这个过程有助于种子的稳定和生长调整,使种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土壤环境。

二、整地管理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土地用于水稻种植,最好在田间地块中选择平整且坡度适中的土地,有利于排水和日照。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土壤的翻耕作业,使用犁头或耕整地机械,将土壤深度翻松,破碎土块,15~25 cm的深翻细耙,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持土壤湿度。同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杂草根系,避免对水稻生长造成养分竞争,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整地时可施入有机肥料或化肥,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整地后需要将土地进行平整处理,使用耙等工具将土壤表层松软,形成适宜水稻生长的条件,有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充分吸收养分。此外,可以考虑覆盖地膜,地膜既有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又可以防止杂草生长,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土壤侵蚀。

三、科学移栽

水稻的移栽时间,一般在水稻幼苗4~6片叶期最适宜,这时幼苗生长良好,移栽后容易适应新的土壤环境。同时,选择在云雾蒸腾较小、气温较低、湿度适中的天气进行移栽,有利于幼苗的根系生长和植株的恢复。根据水稻品种和生长特点,以及土壤肥力和排水情况,科学确定移栽的行距和株距。通常水稻的行距在20~25 cm,株距在15~20 cm,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种植密度和产量。将水稻幼苗整齐地移栽至地里,一般采用育苗田移栽法,将幼苗整齐放入水稻插秧机,插秧机会自动将幼苗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插入土壤中。确保插入的深度适中,根系不受到损伤,有利于幼苗的生长。移栽后需要密切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需要注意调整水稻的养分供给、排水状况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生长良好。

四、插秧管理

一般来说,插秧期要选择在旱地实现充分蓄水的情况下,当水田灌满水后进行插秧。在适宜的插秧期插秧,可以减少水稻的移栽伤害,促进水稻生长。插秧前,应提前把田间水层调整在1 cm左右。在插秧时要注意适时早插、插秧正直、插秧深浅均匀、插秧整齐一致、避免出现秧苗交叉、歪斜等情况。尤其注意插秧的深度,苗小应当适度浅插、苗大应当适度深插。一般来说,幼苗期的水深应该在5~8 cm,这样才能让幼苗的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生长发育。抽穗期和灌浆期的水深则需要逐渐加深,以保证水稻的充分生长发育。

在完成插秧后要及时对田间进行补水护苗、促进返青,上水深度掌握在3~5 cm,以水位到苗高的2/3、不淹心叶为宜。而且水层保持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幼苗期的水层保持时间应为2~3 d,抽穗期和灌浆期则需要逐渐延长至5~7 d。此外,还要及时进行除草,保持田间整洁,避免草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五、田间管理

(一)合理施肥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期需要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的营养物质。氮对水稻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快植株生长速度,增加产量。磷和钾是影响水稻抗逆性和品质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施肥方案中要适量、合理地施用氮、磷、钾等元素,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应先确定氮肥的施加总量,通常是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即不施氮的空白区产量)的差异来确定。目标产量根据品种、土壤、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确定,一般不超过当地高产纪录的80%~90%。地力产量则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测试,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来进行确认,通常是每增产100 kg稻谷施纯氮5 kg左右。确定好总施氮量后,即可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肥占20%左右、穗肥占30%左右、粒肥占5%~10%,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应根据叶色适当调整施氮量,叶色深则适当少施,叶色浅则适当多施。分蘖力强的品种,其基肥施用量要适当减少,否则要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施用时间,早稻一般在插秧后15~17 d,晚稻一般在插秧后12~15 d。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或者栽插密度和基本苗达不到要求的,应在插秧后5~7 d每667 m2增施尿素3~5 kg。穗肥的施用时间为幼穗分化初期或拔节初期,早稻一般为插秧后35~40 d,晚稻一般为插秧后30~35 d。此外,在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时段追加其他营养元素,逐步施用磷、钾等肥料。

(二)科学灌溉

水稻是一种水田作物,要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灌溉工作至关重要。不同的生长阶段,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灌溉工作中需要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幼苗期是水稻生长的最初阶段,此时,水稻尚未建立完整的根系系统,根系较为脆弱,灌溉水量宜较小。在幼苗期,可采用浸水或浅灌的方式进行灌溉,比较合适的灌溉深度为5~10 cm。尤其是在幼苗期的头7~10 d内,灌溉要保持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拔节期到抽穗期是水稻的生育期,该阶段水稻生长迅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量以满足其需求。可采用穴灌、沟灌或淋灌的方式进行灌溉,灌水量较前期增加,灌溉深度一般为10~20 cm。抽穗期间灌溉管理则要特别注意,要逐渐减少灌溉水量,并在适当时机停止灌水,以促进籽粒的充实与成熟。生育后期应维持干湿交替,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注意中期晒田不要太重,后期断水不要太早,保证谷粒充实饱满。尤其是插秧后,水层应以浅水不露地为宜,分蘖期水层以2~3 cm为宜,分蘖后期要注意排水晒田,晒田后把水层增加到5 cm左右,拔节孕穗期以8~10 cm为宜,抽穗前2~3 d应当排水补氧。

(三)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在种植水稻之前,要进行病虫害的调查与监测,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通过及时发现病虫害,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飞虱、叶蝉、稻蓟马、稻瘟病等,插秧前3天左右喷施“送嫁药”。插秧后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插秧后40~50 d防治纹枯病1次。抽穗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合理密植和间作,以提高作物的竞争力,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及时清理病虫源,如清除枯枝败叶、病虫植株等,减少病虫的传播。可利用天敌昆虫、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控制剂,提高水稻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化学农药对抗病虫害。但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抗性产生和环境污染。

六、新质生产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改革与升级。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四川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挑战,四川省水稻高产种植产业亟须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稻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研发新的水稻品种,提高其抗病虫、耐逆性,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地生产。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能够大幅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面积的减少会直接影响水稻高产种植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发展循环农业,减少资源环境压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与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通过农业生产副产品返回田间,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比如,通过种植套种作物、养殖鱼虾等方式,实现土地和水资源的多元利用,增加农产品产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水稻高产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只有提升了农民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应加强与农科院、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种植水稻,提高产量和收益。

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产业链条的支持,只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促进种子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还应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在水稻高产种植产业发展中应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农业补贴政策力度,鼓励农民积极种植水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对水稻种植产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四川水稻高产种植产业要借助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加强科技服务,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需求,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马春燕(1994—),女,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