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高产种植技术及管理要点探析
作者: 吴启彬
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是全球十大美食之一,其鲜美的风味与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其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较高价位。芦笋所创造的收益模式长期且稳定,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吸引力,也为农户带来了稳定、可观的经济回报。芦笋是源自地中海东岸的多年生植物,自古以来,以其珍贵性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全球的青睐。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芦笋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逐年上升,其作为世界十大名蔬之一的美誉,更彰显了其在国际蔬菜界的显赫地位。在中国,芦笋被视为一种稀特蔬菜,其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健康益处。芦笋中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且含有的门冬酰胺酶,具有潜在的医疗价值。因此,芦笋的栽培既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分支,更是公共健康和营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贞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20.5℃,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实现芦笋高产优质具有良好条件。广大种植户应科学种植及管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一、芦笋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一)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在芦笋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中,种子的选择直接影响后期的生长效果和产量。理想的种子应具备抗病性强、嫩茎生长迅速且均匀粗细、顶端圆钝和鳞片紧密等特性。例如,阿波罗和巨大新泽西等新品种,以及格兰蒂品种,生长快速,产量高,而且具有很强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其嫩茎质地细嫩、多汁且微甜,非常适合商业种植。同时,种子的选择应根据种植地区的综合环境选择,例如,贵州贞丰地区属亚热带地区,应选耐热耐湿、笋尖紧密不易散头、茎不易老化、抗病性强、具丰产性的品种,如美加115(美国产)、格兰德改良1号,并在育苗前要测定发芽率和小面积种植示范,以确保大面积规模种植。
种子表面常覆盖有较厚的蜡质,吸水能力较弱,播种前需要进行适当的浸泡处理。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大约55 ℃的热水浸泡种子,待水温降至约30 ℃时,再加入适量的多菌灵(如每500 g水加3 g多菌灵)和一些营养液(如豆粕与水按1∶10比例混合后密封发酵7~10 d)进一步浸泡。整个浸泡过程一般持续2~3 d,其间需要每天更换2~3次水,以保证种子充分吸水。浸泡完成后,再将种子用干净的纱布包裹,并置于大约30 ℃的环境中进行催芽。此外,种子在播种前还应进行冷水处理,即将种子放入0~5 ℃的低温水中处理2 d,之后再置于25~30 ℃的环境中继续催芽,直至50%~60%的种子露白,即可进行播种。
(二)土壤选择与改良
在芦笋种植前,要做好土壤的选择和改良工作。优选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深厚的土层、较低的地下水位,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条件,有利于芦笋根系的健康生长。在选择土壤类型时,应选择不易板结的壤质沙土或轻壤土,使得根系深入土壤并吸收养分和水分。贞丰以龙场、龙兴、者相、北盘江区域均适合种植。同时,便于采收期间的土壤管理和嫩茎的提取,采收高品质的芦笋,嫩茎洁白、直且不易弯曲。理想的土壤pH应在5.8~6.7,土壤的盐分含量应控制在0.2%以下,减少土传疾病的风险,避免盐碱伤害。在种植前,使用混合有机物质如腐熟的堆肥、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石灰等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态。
要注意前茬作物的选择,避免选择曾种植过桑园、果园或使用过重剂量农药的土地,以减少土壤病原和害虫的积累。前茬作物为番茄、辣椒等易与芦笋产生病害交叉感染的作物的土壤更是不能使用。在土壤改良中,先进行深翻松土,然后按照每667 m2施用5000 kg有机肥料的标准施用基肥,充分混合土壤和肥料。同时,还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如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以防止苗期病害的发生。根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配置,适时田地灌溉和排水,保证土壤湿度适中。在干旱季节,应定期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则应及时排水,避免水患造成的根部病害。
二、芦笋的种植技术
(一)播种与移栽技术
1.播种。播种的首要任务是选择正确的时间和方法。理想的播种时间在2月上旬到6月上旬,结合种植地块和土壤墒情,结合苗情和大田移栽的准备情况。在播种时,应采用开沟点播的方法,在厢宽1.2 m、走道70 cm的苗床上,沿纵向开设宽15 cm、深10 cm的小沟,每个小沟点播80~90粒种子,种子按直线双排摆放,每排放40~45粒种子。种子播下后,覆土5~8 cm并浇透水,最后覆盖一层草或遮阴网以保湿,同时,定期检查并维持适当的土壤湿度,避免过高的温度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2.移栽。移栽是将在苗床中初步成长的芦笋幼苗移植到最终生长的地块。理想的移栽时间因地区和茬口而异,一般在初夏和中秋种植。在移栽前2~3 d,先将苗床浇透水,然后用锄头或移栽铲连根带土起苗。移栽时的株行距通常为1.4 m,株距为20~25 cm。移栽后,适量覆土并压实,然后适时浇水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此外,定植苗应选取具有3~5根地上茎、苗龄80~90 d且株高30 cm以上的健康苗。健壮的苗通常每穴移栽1株,而较弱的苗可以每穴移栽2株,并且应将壮弱苗分开栽种,以保证生长的均匀性。
(二)幼苗管理要点
移栽过程应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密度为2 m×0.3 m或2 m×0.4 m适宜。沟槽的设计有助于根系更好地扩展和吸收养分,在沟槽中施用土壤和肥料层,首层通常使用生石灰,每667 m2施用25 kg。当芦笋植株长到1 m以上时,应该在行间每隔5 m埋设一根支撑柱,并在柱间拉设绳索或铅丝,绳索高度为植株高度的2/3,防止植株倒伏,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于茂盛的株丛会阻碍通风和光照,增加病害的风险。因此,应根据种植地小气候条件和植株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株丛的疏删。同时,当新茎生长到80 cm时,进行打顶处理,防止植株过高倒伏并控制株丛的过旺生长,以改善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此外,应注意更新苗床,全部拔除老化的苗,保留根笋,并进行适当的施肥和土壤整理,以促进新苗的快速生长。一般来说,选择健康而成熟的母茎作为留株,每株留2~3条,翌年更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
三、芦笋的生长管理方法
(一)水肥管理
合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可以支持芦笋的生长需求,实现高产的种植目标。芦笋对水分的需求虽然不如其他蔬菜作物那么高,但适时的灌溉是确保其良好生长的必要条件。芦笋虽然耐旱,但在生长旺盛期,即春末和夏初天气渐热,水分蒸发快,应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后的初期灌溉关系到芦笋苗的成活率和早期生长。初次灌溉后应覆土,之后根据墒情和天气适时再次灌溉,避免芦笋苗缺水而停滞。冬季在土壤封冻前,应进行适当浇水,帮助芦笋安全越冬。在现代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可以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水肥利用,这也是现代芦笋种植中的优选方法。在此过程中,滴灌系统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芦笋根区,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损失,确保植物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在芦笋育苗期间,除了保持土壤湿润,还应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浇水追肥。有机肥料的施用既可以提供养分,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施用有机肥料时,可以根据植株需求适时施用,一般在春季松土时将有机肥料深埋于植物侧面30~40 cm的土壤中。复合肥的施用要注意控制比例和时间,在芦笋生长初期结合灌溉进行,以确保肥料充分溶解并被根系吸收。当苗木长到20 cm左右时,根据生长情况每667 m2可撒施约5 kg的尿素进行催苗,以促进幼苗的健康成长。移栽后的初期,新苗主要从根茎节上发芽生长,此时,需注意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并进行补苗。定植后50~60 d,应结合浇水追施提苗肥,通常每667 m2施尿素5~10 kg。此后每隔1个月追施1次肥料,每667 m2施用尿素6~10 kg和复合肥15 kg。在芦笋种植的第一年,通常不建议采收嫩茎,以便植株能更好地发育。在苗高10~15 cm时开始追肥,每667 m2施尿素10~15 kg、复合肥20~30 kg或人畜粪300~500 kg。从第二年开始,随着出笋量的增多,可以适当进行轻采,同时继续增加肥水以促进植株发育。每次采收前后都需要追施肥料,每667 m2施用有机肥3000~4000 kg或复合肥50 kg,以满足芦笋对养分的高需求。
(二)杂草与株形管理
在芦笋的生长期,田间易滋生杂草,应进行松土和除草,每次除草后适当培土1~2 cm,逐步增加覆土深度至约10 cm。除草可使用适合芦笋的除草剂,如敌草隆、苯胺灵等,每667 m2施用60~70 g,兑水40~50 kg进行喷雾。因为第一年的芦笋植株较矮小,因此,可以在空地间作一些如大豆、洋葱、大蒜等矮小作物,不会与芦笋竞争过多的水分和养分。在芦笋成园前后的生长期,或在雨热条件良好时,芦笋容易形成繁茂的茎枝,此时应及早进行疏剪,去除部分地上茎,以减少同化作用,控制株丛的过度发育。
盛夏时节,高温可能导致田间枝叶茂盛,中部叶片易发黄,不利于通风透光和病虫害的防治。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疏剪或短截侧枝,以保持良好的植株结构和健康状态。对于过度生长的地上茎,应在距地面约80 cm的高度进行打顶,这有助于避风防倒伏,减缓营养生长,同时增加通风和透光度,有效控制株丛的发展。当植株生长较高时,每隔2 m应打入高1.2 m的木桩或竹桩,并使用尼龙绳将地上茎吊拢在两桩间,但仍应保持枝叶的自然展开,以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三)病虫害防治
在芦笋的种植过程中,种植户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原则,实现对芦笋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配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防治,以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芦笋的目的。芦笋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褐斑病,常见虫害有蓟马、蛴螬等。
1.识别和预防病虫害。根腐病在初期难以从地上部观察到明显症状,但通过地下部检查和清洗,可以发现早期的感染迹象。在确认病症后,立即使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600~800倍液进行定期喷雾。危害芦笋最为严重的是茎枯病,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春季采笋结束后,一定要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500~1000 kg,以提高植株免疫能力,同时每隔10 d喷洒1次杀菌剂,连喷3次。可选用40%芦笋青粉剂6000倍液、芦笋净5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2.病虫害管理。一是物理方法。可以在田间悬挂黄色黏板,诱捕蚜虫等飞行小虫。二是化学方法。芦笋苗期受蓟马为害后,叶片迅速黄化、皱缩、不伸展,植株严重矮化不生长,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700倍液处理土壤(苗床)或药液灌根;蛴螬引起芦笋根部腐烂病,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2 kg或5%毒死蜱粉剂1 kg,或饼粉10 kg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90% 敌百虫晶体1 kg,与细土(沙)30~40 kg拌匀后开沟或顺垄撒施,然后中耕覆土;斜纹夜蛾等害虫为害,可用50%辛硫磷1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或“抑太保”1500倍液喷杀。三是农业防治。积极应用有机肥料和合理轮作,可以增强土壤健康,从而间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芦笋采收的注意事项
芦笋的采收是一个技术性强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芦笋的产量、品质及未来产出的可持续性。
(一)采收时间
芦笋的采收从春季开始,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大多数地区的采收时间从3月上旬持续到5月中旬。在秋季,采收可从5月下旬延续至8月下旬。正确的采收时间应确保芦笋笋茎达到适宜的成熟度,一般以笋茎高度在20~30 cm、笋径大于1.2 cm时为宜。为了确保采收的效率和品质,建议每天在温度较低的早晨8:00—11:00时进行,这有助于减少养分的流失和纤维化。
(二)采收方法
芦笋采收时应使用锋利的小刀或平地剪,沿地面准确割除。每次采收后,刀具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病菌传播。采收的芦笋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去除受病虫害、弯曲或畸形的笋,确保所收集的芦笋达到健康标准。根据市场需求,芦笋应分级打捆,优质等级的标准是茎粗3~4 cm、长度20~25 cm。
(三)采收留茬与保护
合理的留茬高度是保护芦笋的生长点和减少病害感染的重要一步。留茬过高会导致植株腐烂和疾病传播,建议留茬高度控制在地表下2~3 cm。采收后的芦笋应使用湿布或湿纸巾覆盖,避免直接光照和过度失水,保持芦笋新鲜度和品质。收获后的芦笋应按照市场或加工厂的要求进行处理,切成一定长度并按品质等级分捆装箱。保鲜措施如适时的冷藏和快速运输使得芦笋送到消费者手中时仍保持新鲜。
(四)采收周期管理
芦笋采收要考虑单次的收获效果,注重多年的可持续管理。芦笋从定植后的第二年开始进入采收期,初年可适当采收,保留部分健康茎,到第三年则可进入全面的批量采收。成年植株的采收周期大约为90 d,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芦笋的管理差异,如施肥和水分管理,以支持植株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五、结语
科学化的种植和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在芦笋的种植过程中,从挑选适宜的土壤、种子开始,经过精细的水肥调配,再到全面防治病虫害,直接决定芦笋的产量和品质,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值得一提的是,要使芦笋产品达到高品质标准,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应坚守绿色生产的原则,创新种植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满足市场需求,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吴启彬(1979—),男,贵州贞丰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