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灌区有机枸杞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作者: 邱鑫 鲁延芳
工作人员通过对河西灌区枸杞病害的深入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枸杞黑果病(又称炭疽病)、根腐病、灰斑病和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这4种病害在河西灌区的枸杞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对枸杞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这些病害,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农业防治和人工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无公害的生态环境,维持枸杞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防治技术上,强调了及时清除病源、改善田间环境、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以及适时喷洒生物源农药等关键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为有机枸杞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提高枸杞的产量与品质、保障枸杞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具有药用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植物,枸杞在我国被普遍栽培,特别是在河西灌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显著地位。然而,随着枸杞种植产业的迅速扩张,各种病害问题也逐渐显现,对枸杞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进而威胁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些病害中,黑果病、根腐病、灰斑病和白粉病在河西灌区尤为普遍,它们不仅减少了枸杞的产量,还严重影响了其品质和市场价值。
因此,针对河西灌区枸杞病害的深入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研究这些病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可以为枸杞种植户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帮助有效应对病害威胁,提高枸杞的产量与品质。工作人员旨在通过对河西灌区枸杞病害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为有机枸杞的生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共同推动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试验区概况
(一)供试材料及调查点概况
该研究选取张掖市九龙江林场的枸杞生产基地作为主要调查和试验区域。该基地位于河西灌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枸杞种植的理想区域。此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灌溉条件等均对枸杞的生长和病害发生有重要影响。所选枸杞生产基地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品种多样,种植面积广泛,因此,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近年,该基地面临多种病害的威胁,导致枸杞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一定影响。该研究选择此地作为试验点,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为枸杞病害的防治提供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试验期间,对基地内的枸杞植株进行了全面的病害调查和鉴定,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与基地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基地的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及枸杞的生长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枸杞病害调查及鉴定
1.病害调查方法。为了系统地评估枸杞病害的严重程度,引用一套病害分级标准。这些标准基于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来划分,有助于更准确地记录和监测病害的发展情况。
2.病害分级标准。一是枸杞炭疽病分级标准。0级:叶片保持健康状态,未观察到任何病害迹象。1级:病斑占据叶片面积的1/5左右。2级:病斑面积扩展至叶片总面积的2/5。3级:病斑进一步扩散,约占叶片总面积的3/5。4级:病斑覆盖了叶片的绝大部分,约占叶片总面积的4/5。5级:叶片被病斑完全覆盖。二是枸杞根腐病分级标准。0级:根部未见腐烂,健康状态。1级:根部腐烂面积不超过1/4,主根受害轻微。2级:腐烂部分占根部总面积的1/4~1/2,主根病害开始显现。3级:腐烂面积达到1/2~3/4,主根病害较为明显。4级:超过3/4的根部腐烂,主根严重受损,可能引发整株植物死亡。三是枸杞灰斑病分级标准。0级:叶片未出现任何病斑,保持完全健康。1级: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0~5%。2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3级:病斑面积扩大至整叶面积的11%~35%。4级:病斑占据叶片较大面积,占整叶面积的36%~70%。5级:病斑几乎覆盖整个叶片,占整叶面积的70%~100%。四是枸杞白粉病分级标准。0级:叶片表面干净,无病斑出现。1级:叶片上开始出现病斑,面积不超过整片叶面积的10%。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3级:病斑面积进一步扩散,占整片叶面积的26%~40%。4级:病斑占据叶片较大区域,占整片叶面积的41%~65%。5级:病斑广泛分布,占整片叶面积的65%以上。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选择生物农药中抑制率较高的药剂(见表1)。
(二)试验处理设计
在枸杞示范区域,选择了株行距为2 m×3 m的枸杞植株,这些植株已经种植3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评估,在每个方位东、西、南、北各设立了1个观测点,每个点包含30株枸杞。此外还设立了对照组。总共有5个处理点,每个处理点进行了3次重复实验,形成了15个独立的实验小区,共涵盖450株枸杞植株。
(三)施药方法及时间
在枸杞病害的初期至中期阶段,即2023年6月初,工作人员安排3次施药活动,分别在6月2日、6月9日和6月15日进行。施药采用30 L容量的背负式自动喷雾器,确保叶面正反两面都能均匀覆盖。
(四)调查方法及计算公式
本研究在每个实验小区内设立3个观测点,每个点挑选5株枸杞植株进行详细调查,每株植株随机选取10条枝条作为样本。自6月1日起,开始枸杞病害的定期监测。调查活动安排在每次施药前以及最后一次施药后7 d,共计4次。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枝数×该级代表值)/(检查总枝数×最高级代表值)] ×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增长值-处理区病指增长值)/对照区病指增长值] ×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枸杞病害种类的调查
1.枸杞黑果病。枸杞黑果病是枸杞种植中广泛出现的严重病害,对枸杞的品质和产量构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该病害主要为害枸杞的果实,初期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微小的黑色斑点。随着病情的进展,这些斑点逐渐扩散,最终导致果实整体变黑并发生干缩和湿腐,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该病害的发生与田间的湿度、降雨频率及降雨量紧密相关,尤其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病害的传播速度会显著加快。通常该病害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显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病果率可能超过80%。
2.枸杞根腐病。由茄类镰孢菌引起的根部病害,对枸杞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病害主要侵害枸杞的根部,导致根部呈现黄褐色,新根生长减少,严重时根部会腐烂并坏死,最终导致植株枯死。根腐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地势低洼、积水、土壤黏重和耕作粗放,尤其在多雨年份和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病害的发生更为严重。
3.枸杞灰斑病。枸杞灰斑病是由枸杞尾孢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于枸杞种植区的病害,它不仅影响叶片,也常侵害果实。该病害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为灰白色,叶背的病斑处还可能长出淡黑色的霉状物质。在高温多湿、土壤贫瘠和管理粗放的条件下,灰斑病的发病情况更加严重。
4.枸杞白粉病。枸杞白粉病是由穆氏节丝壳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害花和幼果。被害部位覆盖白色或灰白色粉层,导致叶片皱缩、新梢卷曲、果实皱缩或裂口,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和产量。该病在温暖多湿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生和蔓延,尤其在日夜温差大时更为严重。
(二)枸杞黑果病调查及防治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4种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枸杞黑果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3000 ug·mL-1的46%咪鲜·几丁糖防效最好,依次是克菌康、醚菌酯、乙蒜素。
(三)枸杞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在枸杞病虫害的控制上,应坚持“预防优先,综合治理”的方针,尤其要关注病虫害的初期阶段、害虫的裸露时期,以及其转移为害的时期。在防治措施上,首先采用农业方法和物理控制作为基础,同时将生物控制作为主要手段,以创建一个无害的生态环境。这有助于保持枸杞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防治黑果病。为了有效防治炭疽性果实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一是及时移除受感染的枝条和果实,降低初次感染的风险。二是在连续降雨天气前后,使用化学杀菌剂,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或40%氟硅唑乳油进行定期防治,每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三是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排水顺畅,适时翻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避免积水,从而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2.防治根腐病。一是农业防治。种植前要进行土地平整,避免积水;合理规划种植密度,提高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园内湿度;确保及时排水,防止水分滞留。二是化学防治。可以选择45%代森铵或40%灭病威抑菌等药剂进行根部灌注,发病初期也可使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根部浇灌。此外,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移除并进行土壤消毒,以遏制病害的扩散。
3.防治灰斑病。为了有效控制叶部病害,种植者应采取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抗病害的优良品种,如宁杞1号。二是加强田间管理,秋季落叶后及时清理杞园,减少病原体的来源。三是定期喷洒化学药剂,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和治疗,每10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四是注重土壤改良和合理的肥水管理,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4.防治白粉病。为了有效防治枸杞白粉病,种植者需要执行一系列预防措施。一是在冬季进行园地清理降低病原体的初始感染源,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密度,确保田间有足够的通风和光照。二是适时灌溉,雨后要迅速排除积水,避免湿气长时间滞留。三是药剂防治。在病害高发季节之前,使用保护性药剂如靓果安进行喷洒。一旦病害出现,可以选择多种杀菌剂,如速净、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或苯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定期喷雾治疗,每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收获前停止使用任何药剂,确保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结语
通过对河西灌区枸杞病害的深入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枸杞黑果病、根腐病、灰斑病和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这4种病害在河西灌区的枸杞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对枸杞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这些病害,提出以生物防治为主、农业防治和人工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无公害的生态环境,维持枸杞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防治技术上,强调及时清除病源、改善田间环境、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以及适时喷洒生物源农药等关键措施。针对黑果病,提出了在阴雨天气前后进行化学预防和治疗的具体方案;针对根腐病,强调了整地、排水和土壤消毒的重要性;针对灰斑病和白粉病,分别给出了选用抗病品种、清洁杞园、适时喷洒化学药剂等有效的防治建议。
作者简介:邱鑫(1979—),男,甘肃高台人,本科,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草科研与良种选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