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土特产”做文章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 何彦华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许昌市紧盯“土特产”做文章,探索出一条以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在“特”字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许昌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近年,许昌市紧紧抓住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重大机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因地制宜发展“花、菜、药、烟”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市花木面积达到4.67万hm2,蔬菜面积稳定在4万hm2,中药材种植面积3.33万hm2,烟叶种植面积1.13万hm2。同时,支持长葛市建设蜜蜂小镇,大力发展蜂产品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集散地。坚持整乡整村整建制发展优质小麦种植,全市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6.67万hm2。

(二)在“育”字上做文章,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许昌市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围绕发展生产观光型、采摘体验型、旅游休闲型、生态园林型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2家(国家级3家),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达9400家、农民合作社631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2家、示范家庭农场314家。

(三)在“延”字上做文章,延长补齐农业产业链条

1.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许昌市依托蜂产品、红薯“三粉”种植加工、特色果蔬、豆制品、特色手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创建17个国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许昌市聚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动禹州市中药材、长葛市小麦辣椒育种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河南省级验收考核评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全市共申请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5个。

3.加快产业转型。许昌市围绕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壮大肉制品、蜂产品、食用菌、“三粉”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16家。

(四)在“融”字上做文章,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1.促进农旅融合。许昌市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鄢陵县陈化店镇马桥社区等7个村(社区)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禹州市无梁镇获评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襄城县首山欢乐谷和长葛市香桂湾休闲庄园2个园区荣获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襄城县雷洞村、鄢陵县东陈社区等14个村(社区)分别获评河南省首批和第二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禹州市槐树湾村获评首批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2.发展农村电商。许昌市持续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巩固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成果,全市共培育10个淘宝镇和15个淘宝村,形成了蜂产品、社火道具、卫浴、特色农产品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农村电商产业集群。长葛市被评为“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第15名,在河南省位居第1名。

3.加快数字赋能。2022年许昌市推出“抖一抖游许昌”文旅团购节活动,开展了6场直播专场。禹州钧瓷和“三粉”,长葛蜂系列产品,建安区发制品、腐竹和民俗工艺品,鄢陵花卉苗木、箱包,襄城红烧猪蹄等一批特色产品经过不断培育,逐步成为农村地域特色的知名网销品牌。

(五)在“带”字上做文章,持续提升联农带农效应

许昌市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2022年,许昌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706.9元,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4 009.6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收入绝对值河南省第5位。

1.主体带动。许昌市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据初步统计,许昌市合作社入社成员达16.7万人,带动小农户近4万户,家庭农场从业人员5万多人。

2.产业拉动。许昌市以面、肉、菜、药、蜂产品、“三粉”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带动农民增收。

3.改革驱动。许昌市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截至2022年底,许昌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1.3%,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

(六)在“绿”字上做文章,着力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

1.强化质量监管。许昌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硬、“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目前,许昌市获证农产品抽检样品合格率100%,其他农产品抽检样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禹州市、长葛市等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河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推动绿色发展。许昌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减量增效五大行动,化肥年使用量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0.57%;推动节水增粮增效,推广测墒节灌、喷灌、滴灌等绿色高效节水集成技术,节水20%、节肥18%。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达95.37%。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市畜禽规模场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

3.加强品牌培育。许昌市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申报、续展的积极性。把绿色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原料基地创建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内容,压实各级责任。截至目前,许昌市累计创建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4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33个,32家企业的72个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尤其是2022年,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农产品同比增长49.38%,增速河南省第3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优

许昌市花、菜、药、烟四大特色农业规模大,但优质化、品牌化水平还不够高,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能力不强。

(二)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现行的金融体制制约了农业信贷资金的投放,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设定的贷款融资门槛较高,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抵押物和质押物,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中短期的信贷资金,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的瓶颈。

(三)专业人才比较短缺

许昌农村学历高、有头脑、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乡土人才大都外出务工或创业,且返乡比例不高,导致许昌市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农村人才断档。许昌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体数量较少,农村各类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工匠型”领军人才。

(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许昌市各地在发掘利用农村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还不够开阔,集体经济整体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

(五)保险覆盖面窄

许昌市现有的农业保险多是一些政策性保险,由于财政补贴的数量和金额有限,仅有部分种植大户参保,,在自然灾害影响下,造成农民收入锐减。

三、意见及建议

许昌市在扛稳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比例。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着力打造“许农优品”公共品牌,提高农业及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许昌农产品竞争力。

(一)积极解决融资困难

许昌市加快推进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提高符合条件农户授信覆盖率,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二)培育引进专业人才

许昌市进一步完善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动员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加快大学生创业园、电商创业孵化园等平台建设。

(三)扶持壮大集体经济

许昌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注重选树典型,加大培育力度,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四)加强产业风险防控

许昌市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灾后恢复能力。加强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做好农业金融服务,创新更为灵活多样的农业生产保险业务,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减轻自然灾害影响。

作者简介:何彦华(1982—),女,河南许昌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 发展智慧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