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韩慧卿 李翠萍
红枣产业一直以来是德州地区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栽培历史悠久,产业链条初具规模。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德州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龙头企业扶持、加强销售平台建设、聚力品牌培育提升、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对策。
1 发展现状
德州红枣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始于商周,盛于明清,加工、文旅等产业链条初具规模。现主要集中分布在乐陵市和庆云县,两个县(市)均被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1],其中乐陵市朱集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截至2023年底,全市红枣面积达20 158公顷,年产红枣12.77万吨;加工企业100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乐陵“万亩枣林游览区”成功获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区(图1),是国家AAAA级景区;乐陵·枣林复合系统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
2 存在问题
2.1 红枣品质和效益不断下降
一是品种落后。很多枣园主栽品种相对单一,以普通的金丝小枣、圆铃大枣为主,更新换代慢,缺乏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规划,上市时间集中,出现“卖枣难”现象。
二是模式滞后。枣园数量多、种植面积小,分散经营的枣园超过80%,导致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病虫害群防群治、规模效益、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3]。
三是效益降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枣园管理越来越粗放,出现病虫害多、落果烂果多等问题,尤其是成熟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减产严重甚至有的年份近乎绝产,红枣种植效益大幅下降,一些枣农放弃管理,甚至出现砍树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2.2 红枣产业服务体系存在短板
德州红枣虽然相对集中,但缺乏专业化的综合服务队伍,出现品种改良难、机械作业难、病虫防治难、提质增效难、市场销售难、品牌提升难等系列问题,品质提升成本较高。全市红枣储运基础设施薄弱,短时间难以普及,且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枣农和加工企业的信息提供、技术服务、信贷支持等力度不大,产业链条亟待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亟待提升。
2.3 品牌培育和经营意识不强
德州红枣品牌开发起步晚,全市仅有“乐陵金丝小枣”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只有鼎力、百枣纲目、德润食品等少数几个,而且知名度不高,影响力较弱。品牌宣传推介力度较弱,品牌营销滞后,加工量不足红枣产量的两成,受外地红枣冲击较大,品牌附加值较低。
2.4 产业化组织程度亟待提升
从全市红枣产业链来看,红枣生产、贮藏、销售、旅游等环节之间组织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红枣产业管理机构,种植过程标准化程度低,枣果质量参差不齐;枣农在贮藏、农资产品采购、枣果销售、价格谈判、加工、旅游等环节不占优势,恶性竞争不同程度存在。
3 对策建议
3.1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加强红枣资源保护,充分发挥国家级枣树品种种质资源库(德州市乐陵国强百枣园)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引进月光、大金丝王、雨红、沧蜜1号、沧金红、曙光6号、魁王金丝枣(图2)等优良品种,选育一批适合德州当地的优良品种,如金丝4号(图3)、傲雪、圆铃2号、鲁北冬枣、小梨枣等[4-6]。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枣博园”枣树产业化示范基地为依托,示范推广起垄栽培、高光效树形、避雨栽培、枣疯病综合防控等新技术,辐射带动枣农对低产低效枣园进行高接换头品种改良、推广新技术,提高德州红枣的产量和品质。
3.2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建德州红枣产业管理团队,对全市红枣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种植区(图4)、林下经济区、产品交易区、生产加工区、文化展示区、枣林旅游区等布局优化、分工合理的产业园区。整合农业资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组建一批专业的综合社会化服务队伍,通过市场化方式,以红枣良种改接、病虫害绿色防控、高光效树形修剪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既适应规模化生产又能服务于小农户的定制服务,助推产业增效、枣农增收。发挥红枣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为枣农争取更多利益。
3.3 强化龙头企业扶持
鼓励支持山东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枣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产品研发、关键设备更新。建设一批红枣产业重点项目,如乐陵小枣产业大数据平台提升项目等,加快信息科技在数字果园建设中的应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乐陵金丝小枣加工技术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红枣复合酶解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生产线,实现枣制品综合利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等产后处理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红枣生产加工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3.4 加强销售平台建设
组建好红枣产销商会,健全红枣销售运营体系。依据大数据开展红枣市场需求分析,进行分类定级,细分定位,走高中低端产品联动发展的路线。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并行,加大展会推销、媒体促销,广泛运用抖音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建立一批红枣电商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德州红枣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5 聚力品牌建设提升
加强德州红枣品牌保护、宣传与推介,培育构建“区域公共品牌+特色个性品牌”体系。保护提升“乐陵金丝小枣”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加大“双陵春”“烈鹰”“齐润”等红枣企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充分发挥中国金丝小枣博物馆的作用,深挖红枣文化元素,开发德州古枣树“枣王枣”“福寿枣”“千年枣”系列产品(图5),用好“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开发特色品牌。精心打造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等节会品牌,举办红枣生物产业高峰论坛,提高德州红枣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6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组建德州红枣产业发展推进委员会,通过配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广大枣农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土地流转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生产效益。完善红枣产业发展协会组织建设,引导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红枣经销商等积极参与,提高红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推进红枣全域化保护行动,实行小枣价格指数保险制度,稳定枣农收益。创新“红枣+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通过产业延伸与融合,实现集种植、观光采摘、贮藏、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参与式、体验式、定制式创意红枣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 朱学亮,贾丽,傅明洋,等.德州市金丝小枣产业链优化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果树,2014(6):47-49.
[2] 梁淑霞,郑世英,潘恩敬,等.乐陵红枣产业现状及品牌打造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9):55-56.
[3] 朱学亮.山东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果树,2017(2):30-32.
[4] 刘国利,赵舰,刘坤芳,等.盐碱地金丝4号小枣密植丰产栽培技术[J].落叶果树,2020,52(5):65-67.
[5] 田敬义,田凯旋,高丽萍,等.金丝小枣特晚熟芽变品种傲雪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落叶果树,2022,54(4):64-65.
[6] 韩慧卿,李翠萍,朱学亮.制干鲜食兼用枣鲁枣5号花果精细管理技术[J].河北果树,2019(4):46-47.
作者简介:韩慧卿(1978年—),女,汉族,高级农艺师,大专学历,从事果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