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朱丽君 刘枫琪 张耀兰 张扬SWOT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Liangtou Shiwei”in Hefei
ZHULi-jun,LIUFeng-qi,ZHANG Yao-lanetal(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Inforation,nui AcademyofAgiculural Sciences,Hefei,Anhui230031)
AbstractHefeiactielyespdstoheatioalfodsurityategy,regthsteconeptof“LiangtouSiei”(grain-tdggoe ance),andpromotesthtrasfoatioandupgdingoftheculturaldustryhainispaperadoptsSOalysistoasesedan tages,disadantagesoitisadteatsoftdevelontof“Liangtouiei”inefe,ndoctsatrixratalyis. Hefeihastheadvantagsofchaclturalesouces,trongsiificndtholoicalsupport,ndprfectprocesingsystutals facesthedisadatagsofortidstlinvesiotefitfdolaleventsndoagoflal talents.tteeti,Hefecspitssuchslcysortdicredarketand,sellaseatsschs marketompetitionandresouecostraintsasedontis,tispaerputsforardcounteeasuresuggestiossuchasfocusingonacltu alscienceadtechologovatioadsultspromotionptiingthelyoutoftendustrychainregthengteiatioad introductionofuaaletsdxpadingtiesfdmaketndertrootehaltevelontoftedsty chain in Hefei.
Key WordsLiangtou Shiwei; Industrial chai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WOT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做强做优粮食产业链,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也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今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做好“粮头食尾”增值文章。“粮头食尾"强调从粮食生产(粮头)到食品加工及销售(食尾)的全产业链条协同,挖掘产品增值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粮食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从而推动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既有文献关于粮食产业链的意义、存在问题与优化升级等研究较为集中,为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多论及粮食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是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关乎国家粮食安全[1-3];粮食产业链发展可能存在主要有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设备不足等问题[4-8]。基于以上研究,学者纷纷提出应从加强精深加工、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营销渠道、推广信息化等优化和升级粮食产业链[9-14]。但是鲜有具体地域性“粮头食尾”经济发展的SWOT研究。笔者对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进行SWOT分析,评估其发展环境,提出促进合肥市粮食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有成效
合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粮食生产基础,还拥有知识信息共享、物质基础夯实、物流交通便捷等优良条件。近年来,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为核心,致力于构建“千亿斤江淮粮仓”,强化“粮头食尾"理念,提升“粮头”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链的“食尾"延伸,为合肥市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合肥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2.533万 ,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295万t左右,市域内有中粮粮油、荃银粮油、益海嘉里、金谷米业等20多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超过120亿元,“巢湖大米”“白湖大米”“光明槐祥"等优质米品牌崭露头角,2022年粮食全产业链产值达198.5亿元[15-16] 。
2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SWOT分析
当前合肥市“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辩清当前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才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的绿色发展道路迫在眉睫。SWOT分析能够准确识别和系统梳理合肥市在“粮头食尾”经济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当前发展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优势与机会的结合点,以及劣势与威胁的改善空间,SWOT分析能够为合肥市在“粮头食尾”经济中明确战略方向、制定精准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SWOT分析能动态评估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对合肥市的影响,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变化,确保“粮头食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用SWOT方法对合肥市“粮头食尾”经济进行分析,是评估其发展环境、明确战略方向、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步骤,具有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Fig.1SWOTmodel of“LiangtouShiwei”economyinHefeiCity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34.pd原版全文
2.1 优势(S)
2.1.1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 15.79C ,年均降水量约 1000\mm,年日照时数约 。位于江淮之间,环抱巢湖,地表径流丰富。全市耕地面积为48.18万
,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为41.23万
。截至2023年,合肥市高标准农田面积28.73万
,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 69.8% 。丰富的自然条件为多样化的粮食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2.1.2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合肥市作为科技创新城市,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与粮食加工技术,合肥市在种业研发、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与粮食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海量数据,经云计算平台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又如色选机被广泛应用于大米等粮食的加工过程中,通过扫描大米等粮食,可以识别出其中的霉变粒、垩白粒以及玻璃、塑料、并肩石等恶性杂质,并驱动磁悬浮喷阀进行精准剔除。这些科技优势为“粮头食尾"经济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2.1.3完善的粮食加工体系。合肥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拥有中粮粮油、光明槐祥、荃银粮油等多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粮食规上企业加工产值超过
120亿元。同时,合肥市还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广“原料基地 + 中央厨房 餐饮门店”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2.1.4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合肥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便于与周边城市进行经济合作与联动。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为合肥市发展“粮头食尾”经济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条件和市场拓展空间。
2.2 劣势(W)
2.2.1缺少主导优质品种。合肥市粮食市场缺乏具有高占有率的主导优质品种。一是良种技术研发应用滞后,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品质也不稳定。二是市场品种多、杂、乱,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稻米在粮食市场上并存,主导品种不突出,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缺乏对市场的判断能力,选种用种困难。三是优质高产多抗的适应性良种推广比重不大,一方面本地粮食产品没有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消费者信任;另一方面市场粮价波动,部分龙头企业对优质稻谷压级压价,种植户收益受损,积极性受挫。四是粮食品质参差不齐,小农户种植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品质难以把控,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农田水肥管理不规范。五是混收、混储、混加工现象时有发生,质量总体不高,难以产出高质量农产品。
2.2.2产业链条短。尽管合肥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加工体系,但总体来看,粮食产业链条短且衔接松散,粮食加工深度仍显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低,影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升。许多粮食产品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产品优质不优价,品牌宣传与整合不到位,品牌溢价能力不强,这都限制了“粮头食尾”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17]
2.2.3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合肥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有显著提升,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头食尾”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
2.2.4农业人才短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粮头食尾"经济模式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合肥市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限制了合肥市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
2.3 机会(0)
2.3.1粮食安全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环境。2023年12月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安全保障法》出台,对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作出系统规定,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法治支撑。加大惠粮强粮政策力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如高标准农田的新建、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升了土地的生产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农业补贴、优惠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等财政支持,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食,保障粮食生产的源头稳定。同时,合肥市积极培育粮食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拓展服务,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粮食流通环节,合肥市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优化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确保粮食顺畅流通。此外,合肥市还重视粮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品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nkx2025073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