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构想
作者: 张弓长 陈世娟摘要 安徽省萧县葡萄栽培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通过研究萧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发现萧县葡萄产业存在运营机制不完善、品牌意识不强、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萧县葡萄产业发展思路:借林长制颁布施行的政策机遇,建立“萧县葡萄”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动机制,同时树立品牌意识,保护“萧县葡萄”产品商标,并实施“萧县葡萄”品种区域化栽培,提升萧县葡萄栽培技术水平,以期为萧县乃至其他区域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林长制;区域化栽培; 健康发展;葡萄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0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oncept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hui
ZHANG Gong-chang,CHEN Shi-juan
(Anhui Academy of Forestry, Hefei,Anhui230031)
Abstract Xiao County, Anhui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of viticulture, bu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encountered bottlenecks.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it ha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 weak brand awareness, and unreasonable variety structure.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hui.That i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olicy opportunities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forest chief system, establish a multi-department linkag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iaoxian grapes” industry, establish brand awareness, protect the trademark of “Xiaoxian grapes” products, and implement regional cultivation of “Xiaoxian grapes” variet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viticulture technology in Xiaoxian Coun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e industry in Xiao County and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Xiaoxian grapes;Nation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Forest chief system;Regional cultivation;Healthy development;Viticultural techniques
作者简介 张弓长 (1970—),男,安徽萧县人,工程师,从事植物栽培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09
葡萄(Vitis vinifera)玲珑剔透、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人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萧县葡萄”尤其闻名久远。近年来,萧县葡萄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为找出萧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之路,笔者涉足葡萄园、走访农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萧县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为此提出行业发展的构想。
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安徽省萧县(34.189°N,116.947°E)古为萧国,位于皖北地区,地处豫、鲁、苏、皖4省交界处。连霍高速、京台高速穿境而过[1]。萧县县城距离江苏省徐州市市区约20km。县城建有萧县高铁站,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位置优越。
1.2 自然环境 萧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高温40.2℃;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0.2℃,极端低温-23.6℃,无霜期大于210d[2-3];年降雨量800~900mm;年日照时数大于2400h,有效活动积温大于4500℃。在中国葡萄栽培气候区划中萧县属于黄河故道葡萄产区,该区具有完全满足葡萄生长所需热量的条件,栽培的葡萄冬季无须埋土保护[4]。萧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比较适宜的葡萄种植区域。
1.3 人口基数 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萧县现有常住人口1054597人,具有较大规模的消费群体[5]。运距短的鲜食葡萄是葡萄产品的主要消费形式,一定规模的人口资源可解决鲜食葡萄的消费问题,同时也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
2 萧县葡萄产业发展状况
萧县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编著的《萧县志·物产篇》中就有记载[3]。新中国成立后,萧县创办了葡萄及葡萄酒相关产业,带动了葡萄种植业的发展;现已经形成“黄河故道产区”“东南山产区”和“中部产区”为主的三大种植业基地[1];同时葡萄酿造业也具有一定规模,年加工鲜葡萄能力数万吨计[6]。“萧县葡萄”作为安徽省萧县的特产,以其“果实圆满,紫里透红”的特点,在2018年3月6日被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悠久的栽培历史,为萧县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并储备了优质的葡萄品种。
3 萧县葡萄产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萧县葡萄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运营机制不健全 萧县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运营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机制不灵活,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各部门分工不细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不高。葡萄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低效的运营机制限制了萧县葡萄产业的发展。
3.2 品牌意识不强 萧县葡萄、葡萄酒、葡萄汁等产品的外部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萧县葡萄”商标使用不合理、不规范,缺乏统筹安排和品牌经营。
3.3 品种结构不合理 萧县葡萄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由盲目发展的思想主导,种植品种选择的上随意性较大,完全凭个人喜好,没有针对本地的地理、气象、水文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没有实施萧县葡萄品种区域化栽培,所产出商品不具地理优势。
3.4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萧县葡萄种植总体规模较小,零散种植户较多,技术含量不高,种植过程中机械化栽培率较低;葡萄苗木生产企业多不具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且苗木质量良莠不齐;良种、壮苗占比低。多数种植户只重视产量而不注重产品的质量,没有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凭感觉施用化肥、农药。这些不合理的、相对落后的栽培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让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4 萧县葡萄产业发展机遇
4.1 政策机遇 2021年5月28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安徽省林长制条例》,并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林长制是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由安徽省首先推出并施行。林长制模式是指在行政区域或生态区域设置林长,设立省、市、县、乡、村5级林长,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办公机制。林长制实施为萧县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8]。
4.2 技术平台 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由财政部和农业部批准建立,目的是研究解决葡萄产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是国家为各地葡萄产业提供技术保障的平台[9]。葡萄产业技术平台可以为破解萧县葡萄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供帮助。另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可以为萧县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上述技术平台可为萧县葡萄产业发展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5 萧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思路探讨
面对当前萧县葡萄产业问题和国家对葡萄产业的政策机遇,笔者认为萧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整合萧县行政资源,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的管理制度。针对萧县葡萄产业现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品牌保护意识,调整不合理的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5.1 建立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 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管理流程。 由萧县林长制办公室制定萧县葡萄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动机制方案,并做好“萧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定各部门职责范围。加强萧县葡萄产业区域内防护林规划和建设,使萧县葡萄生产区内生态多样化,更利于葡萄种植的健康发展。
5.1.1 制定保护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方案。水利部门要优先保证区域内全部水利设施功能正常、可用。确保干旱时可以浇灌,雨季能够正常排水,最大概率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水利设施是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5.1.2 做好葡萄种植保护区内道路规划和建设工作。交通部门要提升保护区域内道路规格,规范保护区内交通标识、标志、标牌的使用,确保保护区域内道路干净、整洁、畅通,便于材料的运输、商品的出售。
5.1.3 做好保护区域内流动摊点的管理。流动摊点管理是市场规范的基础,也是对外形象的窗口。由城管局等执法部门划定流动摊点集中管理区域。需要固定摊点的商户,须向管理部门报告摊点的使用地点和使用期限,由政府指定相关部门制定带有“萧县葡萄”统一商标的摊点,制作统一模式的固定摊点操作台面、遮阳伞等用具。规范固定摊点的使用模式,并按顺序编号。
5.1.4 规范“萧县葡萄”商标的使用和发放。工商部门建立萧县葡萄种植、酿造产业使用“萧县葡萄”商标的纸质和电子档案。统一管理“萧县葡萄”商标的发放和使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工商部门对市场销售的葡萄的价格应做出相应指导,对销售的葡萄及相关产品质量应定期抽检,杜绝定价虚高、以次充好等情况。规范商标的管理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
5.1.5 制定萧县葡萄保护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方案。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规范保护区域内“三废”排放标准,不达标企业一律停业整顿或予以外迁。规范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提倡使用易降解、可多次使用的包装品。环境保护是葡萄产业健康发展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