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曹渝琦 韩芳
摘要 探究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运用实地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以四川省三台县为研究样本,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双碳”目标的激励与约束政策构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主观范式、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行为意愿以及“双碳”政策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均有正向影响,但“双碳”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农户的行为意愿。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监管处罚机制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的发展路径,为四川省更好地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对策。
关键词 “双碳”目标;低碳农业;农户生产行为;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6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arbon”—Taking Santai County,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O Yu-qi,HAN Fa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2)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in this study,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took Santai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policies of the “dual carbon”goal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farmers’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subjective paradigm,perceptual behavior control,behavioral attitude,behavior willingness and “dual carbon” polic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low-carbon production behavior,but 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of the “dual carbon” polic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followed by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t,according to which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incentive mechanism,improving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and increasing publicity and guidance is proposed,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Dual carbon” target;Low-carbon agriculture;Farmers’ production behavior;Sichuan Province
作者简介 曹渝琦(1998—),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5
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虽然电力、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农业产生的碳排放量仍然不容忽视。我国小农户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导致对高碳生产方式形成路径依赖,很难改变过去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再加上小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难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农户采用低碳生产方式的意愿和行为对“双碳”目标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研究颇丰。李向前等[1]研究发现低碳行为的宣传教育以及实施低碳行为的便利程度对低碳行为的影响最大。程琳琳等[2]认为关系网络对农户行为选择具有正向作用。余威震等[3]发现内部感知和外部环境对农户生产行为具有显著差异。王淇韬等[4]研究发现感知利益和社会网络会影响农户行为,其中经济感知利益因素影响最大。单玉红等[5]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低碳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上学术成果为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部分值得改进的地方。“双碳”目标自其提出以来就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但从农户层面探究“低碳”目标实现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补充关于“双碳”目标相关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探究“双碳”目标对农户低碳行为的影响情况。
四川省的土地“小、碎、散”导致其农业发展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而低碳农业“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的特点有利于四川省农业通过减少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达到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目标[6]。该研究基于“双碳”目标并站在农户的角度分析四川省低碳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户持续采取低碳生产方式提供建议与对策。四川省三台县是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当地政府以低碳农业为调整方向,着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因此选取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理论分析框架
1.1 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理论)是Icek 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主体某种行为的决策理论,它包含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和行为响应5个基本变量,其中行为态度、主观范式和知觉行为控制属于认知变量,这3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行为意愿,而行为意愿又会对行为响应产生直接影响[7]。
“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提出在农业农村方面实施减排固碳行动。政府在该行为方面发挥着统筹协调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的碳行为。政策措施主要有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无论是政府的约束措施还是激励措施,都会对农户的行为响应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构建有关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1.2 研究假设
1.2.1 “双碳”政策(PE)。高晨等[8]的研究表明政府通过激励政策可以弥补农户低碳生产所付出的成本,而政府的约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农户高碳生产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以达到规范农户生产行为的目的。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1:“双碳”政策会促进农户采用低碳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1.2.2 行为意愿(INT)。行为意愿是指行为主体对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单玉红等[5]根据研究发现农户低碳意愿与低碳行为呈正相关。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2:农户低碳生产意愿会促进农户采用低碳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1.2.3 行为态度(AB)。行为态度是指行为主体对某种行为产生结果的信念与评价。曾增[9]运用PLS算法实证得出农户低碳行为对农户低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3: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态度对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1.2.4 知觉行为控制(PBC)。行为主体在产生某种行为意愿时会感受到外界对其的压力。刘梦娇[10]运用SEM模型实证得出外界的影响会对农户低碳行为产生正向的作用。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4:农户低碳生产主观范式会对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1.2.5 主观范式(SN)。行为知觉控制是指行为主体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在执行某种行为时对该资源和能力的执行结果判断。吕娜[11]在研究农户绿色生产意愿时发现农户的主观意识越强,越能够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5: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知觉控制会对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5月—2022年7月期间在四川省三台县开展的随机抽样调查。调研以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调研过程为:2022年5月前往芦溪镇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过程中发现问卷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问卷不合理处进行修改,随后在确定最终正式的调研问卷的基础上前往潼川镇、富顺镇和建平镇进行调研。此次调查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有效性达到91.4%。
2.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表1为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被调查者的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比为54.7%;年龄主要集中在51岁及以上,占比高达61.9%,说明当地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比61.2%,说明当地农户受教育水平偏低。被调查者中党员及村干部少,占比仅为13.8%和4.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占7.5%,说明当地农户的“入社率”低;具备非农专业技能的被调查者占16.7%。农户人均纯收入集中在3001~5000元,家庭劳动力数量以3~4人为主,耕地面积在0.200hm及以下的占到52.5%。以上调查情况均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
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3.1 结构方程模型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会受到个人特征等主体差异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农户个体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而结构方程模型是融合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验证性分析方法,它由能够容许农户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可解决农户个体差异性导致数据失真的问题[8-9]。结构方程模型主要有以下3个矩阵方程组成:
X=λξ+δ (1)
Y=λη+ε (2)
η=γξ+βη+ζ (3)
公式(1)和(2)为测量方程模型,其中Y为η的观测变量,X为ξ的观测变量向量;λ是回归类型;δ、ε是模型的残差项。公式(3)为结构方程模型,其中η为内生潜变量,即农户低碳生产行为;γ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关系;ξ为外生潜变量,代表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双碳”目标相关政策;β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ζ是模型的残差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