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组织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玉兰 张秀峰 元明浩 吴楠 范文忠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且肩负着重要使命。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提出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结合”新型组织模式,即“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学校+企业”“项目+成果”“工作站+产业学院”,可为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涉农高校;乡村振兴;组织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New Organizational Model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put forward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olve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shoulder important missions. Taking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five combinations” for agricultural colleges to help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namely “online + offline”, “centralized + decentralized”, “school + enterprise”, “project + achievement”, and “workstation + industrial college”.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Organization pattern; Personnel training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理念,关键在于人才[1]。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2],该通知为高等院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目标。涉农高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农业综合性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3]。
近年来,学者们对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巨光[4]研究表明,涉农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主要存在职业适应能力明显不强、多数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等问题,涉农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到基层实践调研。沈高峰[5]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要创新招生、就业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并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李祥等[6]研究表明,目前农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不够契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脱离了乡村振兴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其需要。郭旭莹等[7]提出,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加快农业科研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价值最大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高等教育角度探讨研究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组织模式及实践路径,即可提升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又可促进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独特优势
1.1 涉农高校有自己的办学经验和特色
涉农高校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承担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任务,并具有独特的学科建设优势、课程培训优势和科研实践优势,能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涉农高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也是由自身长期办学实践和学科布局的特色优势所决定的[8],同时可为涉农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9]。涉农高校根据办学特长,与优秀地方企业开展校企联合乡村振兴项目,有利于开展乡村振兴服务。
1.2 涉农高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独特
涉农高校承担着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农业领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涉农高校的首要责任和第一任务[1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涉农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农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具有智力优势,拥有先进的硬件条件,还有双效益的科研成果。因此,涉农高校具有人才培养优势、科研平台优势、社会服务优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独特。
2 涉农高校对接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2.1 人才数量的供给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涉农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数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包括农学在内的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县城和乡镇工作[11],乡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人力资本不足、精英缺位问题已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12]。根据农业农村部调查,目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人数的占比仍然较小,实用人才供不应求,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人才紧缺[9]。现实需求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仅仅加大农业类别的人才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导多元人才共同加入农村发展建设中,农村急需多元化人才。
2.2 人才培养模式需与乡村振兴进一步融合
近些年涉农高校大力推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能较早的融入社会工作中。涉农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形式有多种,各个层次都有成功案例,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但也存在涉农高校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与乡村振兴要求的人才“综合化”相矛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需求。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不够契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脱离了乡村振兴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其需要[6];学生返乡创业成功概率不高,服务乡村振兴意识不够强烈。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多数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4、8],招生、就业模式需创新,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需适应社会需求[5]。涉农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与满足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13]。现实要求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与乡村振兴各方面实际需求进一步融合,同时要加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以便更好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3 提供的社会服务效果不理想
涉农髙校依据自身学科优势为农村建设制定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推进当地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但现实中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多数提供的科技服务都是阶段性的,科研成果针对性差、实用性低,另外农业专家的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农民接收文化传输只是被动地接受,互动性不强。
3 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组织模式
针对乡村转型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地方特色产业,探索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组织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多年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的总结分析,提出了涉农高校“五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新型组织模式。
3.1 “线下+线上”模式
高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要主动发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拓宽基层人员接受教育及培训的渠道,充分利用学科及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持。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对吉林省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种地大户、农技人员常年多次进行线下培训,仅2018年受训人员达6 000人以上。吉林省基层农村人才学历提高培训中,有4 000余人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全日制学习,均属于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人员。同时,师生利用节假日在乡村开展科技宣传与服务、文化培训等活动,把校内外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
线上教学打开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思路,拓宽了涉农高校教育科技扶贫新形式。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利用互联网开设网络课程,全方位的保障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渐形成有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搭建电商平台,为农民开展电商培训。疫情期间开展“战疫情,保生产”,学校教师开展线上助力“云生产”活动,通过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栏目和快手等媒体与平台,采用直播、小视频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定期开展线上专业问题解答,助力春季生产。
3.2 “集中+分散”模式
涉农髙校要依据自身学科优势为农村建设制定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推进当地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重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跨学科领域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打造农业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推进各种单项技术集成配套、整体协同,尽快实现熟化技术由点到线到面大面积推开。农学院的“中部粳稻区增碳培肥与绿色防控轻简化丰产增效技术”在吉林省共建立54.60 hm2粳稻核心展示田,示范面积1.34万hm2,技术应用面积15.60万hm2,粮食增产7.56万t,实现节本增效2.01亿元,培育带动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17个,加快了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农民增收。
学校深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地方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具有鲜明特色地域特点、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培育提升农民广泛参与、深度受益的乡村特色产业。与黄家崴子村建立校村联合,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完成了“黄家崴子”牌蔬菜绿色认证;支持滩头村进行特色乡村改造,打造了沿江乡滩头村融合冰雪旅游、生态采摘、特色园区、摆渡市集、威士忌文化、精品民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 “学校+企业”模式
涉农高校根据办学特长优势互补,寻找优秀企业校企联合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学校和企业通过农业项目共同攻关新技术、实验新品种,取得成果后通过政府主体推广给农户使用,使农民收入有保障、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