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 孔晓燕 余勇 万坤

昭通市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0

摘要  对当前昭通市竹笋制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推动昭通市竹笋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包括加大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鲜笋杀青保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搭建科研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  竹资源;竹产业;竹笋保鲜;竹笋加工业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4-009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4.01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amboo Shoo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Zhaotong

KONG Xiao.yan1,YU Yong2,WAN Kun1

( 1.Zhaotong Forest and Grass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tion,Zhaotong,Yunnan  657000;2.Zhaotong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Zhaotong,Yunnan 657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bamboo shoo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Zhaoto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mboo industry in Zhaotong,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and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sh shoot killing and preserv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 linkage, 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bamboo production areas, focusing on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Bamboo resources;Bamboo industry;Bamboo shoot preservation;Bamboo shoot processing industry

作者简介  孔晓燕(1984—),女,云南威信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管理与竹产业研究。*通信作者,农艺师,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13;修回日期  2023-05-17

昭通市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脱贫任务艰巨,攻坚压力巨大,为了早日摆脱贫困,同全省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了“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竹产业成为昭通市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2018年以来,迎来了竹产业发展春天,掀起了发展竹产业的新热潮,竹林基地面积大幅扩大,竹笋产量逐年增长,竹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1-3]。竹笋加工业也迎来新发展机遇,加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丰富竹笋产品品种,提升竹笋品质及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竹笋加工业也面临招商引资难、入驻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创新能力弱、技术攻克难等问题,一定程度限制了竹笋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削弱了竹笋市场竞争力。为确保“十四五”时期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昭通市竹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贫困人口能够持续增收,脱贫攻坚成效能够持续巩固提升,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通过从企业引进与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扶持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促进竹笋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

1  竹笋加工业发展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重视

近年来,为了支持和鼓励竹笋加工业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推动竹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4-6],加大了竹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装备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延长了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并将符合条件的竹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昭通市委市政府紧扣云南省委省政府打好“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将竹产业作为昭通“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来抓,计划“十四五”末竹基地面积发展到40万hm2以上的目标,在土地流转、贴息贷款、市场运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措施和办法,大力支持竹笋加工业做大、做优、做强。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给竹笋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1.2  区位优势明显,竹类资源丰富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1.4~20.9 ℃,年降雨量660~1 230 mm,北部地区湿度较大,具有“冷湿寡照”的气候特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为竹笋孕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竹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7-8]。根据中国森林资源报告最新数据,昭通市现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属数占全省属数的38.5%,占全国属数的32.5%;种数占全省种数的19.0%,占全国种数的8.6%;是全国竹资源富集区和云南竹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其中,毛竹、水竹、斑竹、桂竹、筇竹、方竹等是昭通常见的材用竹和笋用竹,主要分布在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市8个县(市)[9-10]。特有的筇竹笋被誉为“笋中之冠”,方竹笋被誉为“笋中之王”,2018年大关县更是在第十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上获得了“中国筇竹之乡”的称号,成为云南省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11]。

1.3  产量逐年增加,产值逐步提升

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推广、精心抚育及提质增效,昭通市竹基地面积迅速扩展,鲜笋产量不断增加,综合产值逐步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目前,竹产业已覆盖昭通市8县(市)88个乡(镇),覆盖50余万户208余万人(脱贫户15余万户60余万人),主产区竹农人均年收入4 500元。已成为全国特色小径级笋用竹规模大市。

2  竹笋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加工行业及品牌打造

现有一定规模竹笋加工企业21家,竹材加工4家;竹子专业合作社34家,竹笋零售商138家;集体经济组织253个。自主品牌已有有机产品18个,绿色食品10个,森林生态产品2个;竹产业有机基地3个30 200 hm2(盐津19 200 hm2、镇雄8 666.7 hm2、大关2 333.3 hm2),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2个29 466.7 hm2。

2.2  竹笋产业加工

根据2022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全市鲜笋产量326 000 t,就地加工84 700 t,转化率25.98%,其中,初加工39 900 t,占47.11%,主要以半成品销售到市外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精深加工44 800 t,占52.89%,主要以市内企业加工为成品,进行包装后销售。其余241 300 t鲜笋,主要以原材料流向四川、重庆、贵州、浙江、上海等地。全市就地加工的84 700 t产能中,彝良巴食川珍占14.90%,彝良嵩源山野菜占14.26%,镇雄杉树黑颈鹤占12.68%,镇雄碗厂黑颈鹤占11.41%,云南惠康美(盐津纤多多)占8.24%,镇雄杉树细沙河众心笋厂占7.13%,永善菜人家占7.13%,绥江永固农业占5.86%,大关吉食道占3.48%,其他企业占14.90%。

2.3  竹笋保鲜工艺

竹笋保鲜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鲜笋采收后须在12 h内完成保鲜处理,否则鲜笋就会木质化,影响竹笋品质[12]。目前,昭通市主要采取冷藏、盐渍、硫黄烟熏3种保鲜方式。

2.3.1  冷藏保鲜。鲜笋采收后及时通过冷链物流车辆运至加工厂,添加液态氮进行急速冷冻。冷藏保鲜不会破坏鲜笋的鲜嫩口感,但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目前采用该工艺的只有绥江永固农业公司。截至2022年,全市冷藏保鲜总量平均每年仅占鲜笋总量的1.5%左右,市场价格平均12 000元/t左右。

2.3.2  盐渍保鲜。鲜笋采收后12 h内通过高温蒸煮杀青,再通过食用盐的方式进行腌制,需在二次加工时进行脱盐处理,竹笋盐渍保鲜成本在900元/t左右,脱盐成本在1 200元/t左右。盐渍保鲜具有杀菌、消炎、保鲜、低成本的优点,但可能存在含少量亚硝酸盐的风险,目前采用该工艺的主要有镇雄黑颈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绥江永固农业公司。截至2022年,全市盐渍保鲜总量平均每年仅占鲜笋总量的6%左右,市场价格平均11 000元/t左右。

2.3.3  硫黄熏笋。鲜笋采收后用塑料薄膜或者油布盖上,将硫黄放入容器内点燃冒烟,烟熏30 min以上,需在二次加工时进行脱硫处理,鲜笋硫黄烟熏成本在700元/t左右,脱硫成本400元/t左右。硫黄熏笋保鲜期可延长至360 d,且工艺简单、成本低,但硫黄烟熏后的竹笋会失去原有鲜嫩清香口感,没有其他方式保鲜的鲜笋品质好。硫黄烟熏鲜笋,若使用食品添加剂硫黄,经过脱硫处理和二次加工后,二氧化硫含量可控制在食品安全有关规定范围之内;而工业硫黄是禁止使用的。目前,因鲜笋经济实惠的保鲜技术尚未被攻克,全市大部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小作坊仍沿用硫黄烟熏保鲜方法,使用的基本为食品添加剂硫黄。截至2022年,全市硫黄熏笋总量平均每年占鲜笋总量90%以上,竹农卖给经营主体的硫黄烟熏笋市场价格平均11 000元/t左右。

3  竹笋加工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3.1  鲜笋加工能力不足

全市加工型企业较少,且规模较小,产能不高,2022年全市326 000 t鲜笋加工转化率仅25.98%,未来4年竹林投产面积将大幅增加,到2026年全部投产后的鲜笋产量比2022年高5.4倍,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2  散户及商贩不具备除硫黄烟熏之外的鲜笋杀青能力

由于全市加工能力整体不足,在没有加工企业覆盖的区域,需对鲜笋进行保鲜处理后销售到市外加工企业。但大多数竹农及商贩不具备冷藏保鲜、盐渍保鲜能力,加之硫黄烟熏成本较低,方便快捷,在竹产区即可完成,竹农及商贩大多选择用硫黄烟熏保鲜方式。

3.3  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全市新建产业路718 km,覆盖竹林191 466.7 hm2,占竹林总面积的51%;营林管护道路606 km,覆盖竹林20 280 hm2,占竹林总面积的5.4%,还需建设采笋道3 000 km,需要投入约5.4亿元建设资金。全市12家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利益联结所建竹子基地29 466.7 hm2,覆盖0.68万户竹农,占竹农总数的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