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种育苗基质对锯箬棕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 阮志平 陈钟昱 林颖 吴家亮 王芬芬

21种育苗基质对锯箬棕苗生长的影响0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锯箬棕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锯箬棕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21种不同基质进行育苗,对锯箬棕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各项指标(SPAD、叶片数、株高、叶长、叶宽)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合锯箬棕育苗的基质组合。[结果]不同基质配方对锯箬棕幼苗除叶片数以外的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基质13(园土∶河沙=1∶3)时,SPAD均值最大。同一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SPAD值有明显差异。基质9(园土∶蛭石=1∶3)时,叶片平均数最多。基质14(椰糠∶河沙=3∶1)时,株高平均值最高。[结论]经过SPSS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可知,基质14配比(椰糠∶河沙=3∶1)得分最高,为综合各项指标筛选出的最优基质配比。

关键词 基质;锯箬棕;生长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11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 of 21 Kinds of Substrate on the Growth of Serenoa repens Seedlings

RUAN Zhi-ping,CHEN Zhong-yu, LIN Ying et al

(Xiamen Botanical Garden, Xiamen, Fujian 361003)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bstrate ratios on the growth of the seedlings of  S. repens.[Method]21 different kinds of mixed substrate was applied as the substrate for the seedlings of the S. repens. The substrate suitable for the seedling of the S. repens was screened by measuring the growth indexes(SPAD, plant height, leave length, leave width, number of leaves)of the seedling of the S. repens.[Res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art from the number of leav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growth indexe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P<0.05).The substrate of No.13(soil∶sand=1∶3) had the best growth on the SPAD of the seedlings.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of SPAD values among the different part of the same leaves . The substrate of No.9(soil∶vermiculite=1∶3) had the best growth on the number of leaves. The substrate of No.14(coconut coir∶sand=3∶1) had the best growth on plant height.[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btain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o.14(coconut coir∶sand=3∶1) had the highest score, which was the best substrate ratio for the growth of the S. repens selected by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Substrate;Serenoa repens;Growth

锯箬棕(Sereno repens [W.Bartram] Small)又称蓝棕、锯叶棕,是生长在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棕榈科珍贵药用植物,其分布从南卡罗来纳州至密西西比州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直至佛罗里达州和墨西哥湾的热带和亚热带滨海沙土平原[1]。锯箬棕果实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祛痰平喘、镇惊、解痉及调节内分泌和抗肿瘤之功效[2]。作为对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统疾病有优良治疗作用的植物药,锯箬棕果实提取物软胶囊早在2010年作为进口药进入我国市场,已被多省市列入乙类医保目录,在我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锯箬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经济价值[3]。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植物的营养状态和生长状态,是制订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取样试验分析测定叶绿素含量是准确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进行破坏性取样,样本量需求大且成本较高,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而在实际生产中受到一定限制[4]。SPAD叶绿素计通过定量描述叶片的绿色度,可以在活体上快速得到叶片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大量研究表明,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5]。通过这种无损快速的测定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植物叶绿素的实地测定,并且可以进行长期监测,从而更好地了解目标植物对环境干扰的生态适应性。

育苗基质对幼苗的生长及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育苗基质大多以当地土壤作为基质,部分基质易板结,影响幼苗生长发育,重量大,成本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6]。因此,研究不同配比轻基质育苗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锯箬棕苗期栽培基质的研究较少,育苗基质配比的研究缺乏科学和系统性。笔者以锯箬棕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基质及配比育苗,对锯箬棕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锯箬棕苗期最佳栽培基质配比,提高锯箬棕的育苗质量,为培育优质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锯箬棕幼苗于2020年8月下旬播种,2022年5月上盆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棕榈资源圃,生长状况良好且一致,棚内温度28~32 ℃,湿度50%~70%。

厦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气温在21 ℃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在1 200 mm左右,每年5—8月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基本基质有园土、蛭石、河沙、椰糠。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1种不同的基质种植锯箬棕幼苗。每处理10株苗,重复3次。1~21号基质配比分别为园土、蛭石、河沙、椰糠、园土∶椰糠=3∶1、园土∶椰糠=2∶2、园土∶椰糠=1∶3、园土∶蛭石=2∶2、园土∶蛭石=1∶3、园土∶蛭石=3∶1、园土∶河沙=3∶1、园土∶河沙=2∶2、园土∶河沙=1∶3、椰糠∶河沙=3∶1、椰糠∶河沙=2∶2、椰糠∶河沙=1∶3、蛭石∶河沙=3∶1、蛭石∶河沙=2∶2、蛭石∶河沙=1∶3、椰糠∶蛭石∶河沙=1∶1∶1、椰糠∶蛭石∶园土=1∶1∶1。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幼苗期叶绿素含量。

2022年8月下旬使用Ya-xin 1260叶绿素仪,分别测定锯箬棕叶片叶基、叶中、叶尖的叶绿素含量,记录SPAD值,取平均值。

1.3.2 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幼苗期叶绿素SPAD值空间特征。

2022年8月下旬使用Ya-xin 1260叶绿素仪,分别测定锯箬棕叶片叶基、叶中、叶尖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记录SPAD值,分别取平均值。

1.3.3 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幼苗期叶片数。

目测计数并记录。

1.3.4 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幼苗期株高。利用直尺测量锯箬棕株高并记录。

1.3.5 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幼苗期叶长及叶宽。利用直尺测量锯箬棕叶长及叶宽并记录。

1.4 数据统计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及作图,用单因素方差分析(0ne-way ANOVA)、Duncan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对锯箬棕幼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基质13(园土∶河沙=1∶3),SPAD值最高,基质18(蛭石∶河沙=2∶2)SPAD值最低,叶绿素含量最低。不同基质种类对叶片SPAD值影响的降序排列依次为No.13>No.14>No.8>No.12>No.2>No.9>No.10>No.5>No.11>No.20>No.6>No.19>No.21>No.3> No.15>No.16>No.4>No.7>No.17>No.1>No.18。

2.2 不同基质对锯箬棕幼苗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空间特征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基质处理锯箬棕叶片SPAD值空间分布表现为叶中>叶尖>叶基。所得结果与钟全林等[7]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具体原因有待研究。

2.3 不同基质对锯箬棕幼苗期叶片数的影响 由表3可知,基质9(园土∶蛭石=1∶3),植株的叶片平均数最多,栽培基质7(园土∶椰糠=1∶3)叶片平均数最少。不同栽培基质对叶片数产生的影响按叶片数降序排列为No.9>No.8>No.12>No.3>No.1=No.5=No.13=No.14=No.15=No.16=No.20>No.2=No.6=No.10=No.17=No.19>No.18>No.4=No.11=No.21>No.7。

2.4 不同基质对锯箬棕幼苗期株高的影响 表4显示,基质14(椰糠∶河沙=3∶1)株高最高,基质12(园土∶河沙=2∶2)株高最低。不同栽培基质对株高产生的影响

按株高值降序排列为No.14>No.4>No.6>No.1>No.13>No.3>No.8>No.2>No.20>No.5>No.18>No.16>No.17>No.10=No.11=No.21>No.7>No.19>No.9=No.15>No.12。基质14的株高比基质12的株高大34%,可能是由于这种基质配比疏松多孔,具有较高的通气性,水解性氮含量高,有利于促进根的生长,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从而促进株高生长[8]。

2.5 不同基质对锯箬棕幼苗期生长指标的影响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锯箬棕的株高、叶长和叶宽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叶片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

2.6 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锯箬棕的生长基质适应性

锯箬棕幼苗对基质适应性是各生长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同生长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并非独立存在,为了对不同基质条件下生长指标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析,以筛选最优基质配比,采用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可对各项指标的重叠信息进行有效剔除,进而对各生长指标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用以筛选最佳基质配比。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获取主成分得分,并通过权重计算进行主成分综合评价,选择最佳基质配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