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创新教育水平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 高振华 赵阳 韩世岩 朱晓冬 韦双颖 郭明辉摘要 目前我国林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科教融合不密切、创新氛围不浓厚、创新教育方法缺乏、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为了提升高校创新教育水平,助力“林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服务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为例,从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改革对策,并列举了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成果,阐述了创新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创新教育;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26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Tak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AO Zhen-hua, ZHAO Yang, HAN Shi-yan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were problems such as focusing on knowledge rather than practice, weak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weak innovation atmosphere, lack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ai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support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conducted the reforming explorations about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including set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s.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numerated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and explained the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Reform countermeasures
创新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顺利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支撑[2]。科技创新包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因此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而且对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1]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们也必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只有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教育,才能助力完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高校依据专业的前瞻性发展设置合理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体系,授课教师也从持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本科人才开展创新教育,旨在侧重于夯实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发展人才的素质提升能力,从而为适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汇聚力量,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1.2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一流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大力扶持。我国在2020年提出了“双碳”目标,在“双碳”政策不断落地的背景下[3]数字经济、创新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林业工程类高等院校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强化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并联合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学,搭建典型岗位的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优质的“林业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培养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推动“双一流”学科、专业的改革,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4-6]。
1.3 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国家创新发展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21世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如何使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当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从企业发展过程来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涵盖专家型、决策型、管理型和技能型[7]。为了深入契合党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它不仅树立了企业形象,而且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科研等方面有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趋于下滑,市场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国家和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8]。因此,高等院校面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开始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育更多的创新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使其提前了解行业现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保证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的毕业要求、实现“毕业即可就业”的理想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既注重思维能力创新,也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的驱动下,高校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只有不断开展创新教育,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大量创新型人才,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2 影响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因素
2.1 现有培养模式导致重知识、轻实践
在传统高等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教学和“一锤定音”式的评价体系等,使得人才培养暴露出实践性缺乏、理论与实践脱离、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创新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9-10]。正是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局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林业工程类专业学生在高中时期大多为理科生,为了适应高考,教学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缺乏实践能力知识的培养。对于进入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需要设置理论和实践融合的优化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多层次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摒弃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教育模式,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
2.2 大学生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下的专业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科研项目,并设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项目,同时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和创新创业学分激励制度。在申请创新创业和科研项目时,学生可不限年级、专业自由组队,研究时长一般1~2年。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学生除了参与创新创业和科研项目外,也可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然而,在创新和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少部分学生常因积极性不足,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精神,并未参与到实际科学研究工作中。这种情况也直接反映出不少高校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激励创新所设立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等未能发挥出预期作用。
2.3 创新的方法亟待提升
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依然偏向于传统模式,难以适应国家驱动创新发展需要,学生对创新方法和课堂知识的掌握仍然停留在记忆、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层面,缺乏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双一流学科下的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在传统模式培养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分析、评价、创造和综合利用能力的培养[11-12]。因此,为适应国家驱动创新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教育类课程教学,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2.4 创新的理念与意识不够强烈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同时也存在教学与科研分离造成的科教融合不密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忽略了学生对创新理念的认知,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方法的训练与实践,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未能形成主动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教育课程和创新方法,只有使学生独立掌握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有组织、有目的的创新。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科研大师深入课堂、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发展与身边教师的重要科研成果,结合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类课程讲授,将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其掌握创新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提升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