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王姝杰 杨周昊 Charles Brennan 曹建新 程桂广 陈海燕 覃宇悦

摘要 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与利用团队为例,阐述了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案,以期为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食品工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素质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8-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64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Mentor Team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Food Engineering

WANG Shu-jie1,YANG Zhou-hao1,Charles Brennan1,2 et al

(1.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Yunnan 650550; 2.School of Science,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Melbourne,Australia 3000)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trends indicate that building a team of graduate supervisors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n the basis of Food Functional Factor Team,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 supervisor training mode,and proposes specific practical pla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m of graduate supervisors and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food engineering master’s students.

Key words Food engineering; Mentor team; Training mode; Quality

高素质科研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承担着培育高水平人才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要求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研究生教育发展已从高速扩张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

目前,研究生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国际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考验着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导致其培养模式也必将发生改变。食品工程作为应用学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工程与生物学、化学、材料、医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紧密,学科之间的渗透逐渐突出,而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确越来越明显,难以满足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已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2]。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梯队,开展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将会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主流趋势,这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化人才资源,提高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为研究生提供更高效、更全面、多元化的指导,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3]。笔者以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与利用团队为例,阐述了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案,以期为高质量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这对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

1 传统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传统单一导师负责制为主,这有利形成研究生对于导师的信任关系。然而,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现有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位导师往往会同时培养多名研究生,面对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导师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在科研遇到的关键问题,造成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方向和动力,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由于每个导师主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相对固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有限,而食品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就导致研究生导师在交叉学科知识储备、学术思维、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设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4]。在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受制于导师的研究领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力,从而导致思考能力下降,研究风气淡薄,缺乏合作精神,这也不利于形成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学术氛围,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而言,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学校导师绝大多数为全日制学术型导师,其知识体系与工程硕士的应用需求不匹配,对于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缺少实践经验的传授,对实践环节的关注较少,相应的也导致工程硕士对生产设备、加工工序及操作应用无从下手,使得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令人担忧[5]。随着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无法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 研究生导师团队式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传统单一导师负责制的局限性,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与利用团队提出了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合作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2.1 团队管理

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功能因子研究与利用团队,是依据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起来的科研团队,团队老师均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食品专业顶尖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导师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让每位导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保障导师团队的有效运行。其中,团队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团队中各位导师的责任与分工。团队带头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核心成员,应把控团队发展方向,制定研究生学术科研整体规划,协调、分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资源,安排科研任务,把握科研进度。其他团队成员应该发挥所长,积极协助、配合团队带头人,共同努力使团队不断进步、发展[6]。二是促进团队导师开展全方位协作。团队导师中资深教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经历,而青年博士教师具有较为活跃科研思维,对于学术研究的激情以及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可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持续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相互深入交流协作,青年教师可以迅速地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综合实力,这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梯队,使团队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具备扎实的功底,又不乏科学研究的闯劲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7]。三是提倡学术自由与学术交流。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团队导师应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要尊重但不盲从学术权威,要让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邀请国内外食品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开展学术研讨、讲座,通过学术交流,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拓展导师团队研究领域的范围,促进高层次人才协作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四是加强团队导师的各项考核。为了快速提升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指导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导师学术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满足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学院对专任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导师团队多元化考核体系及动态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量化指标,对其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数量、获奖情况、研究生培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以确定下一个聘期录用与否,进而对教师队伍进行优胜劣汰。

2.2 团队指导

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是由多位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导师组成一支队伍,对团队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教学。该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团队协作指导,弥补了单一导师专业领域过窄、精力有限等问题。同时,导师团队成员在成长经历、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各具特色,对研究生进行团队培养时,整合团队力量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团队成员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研究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深入交流、协作互补,促进学科融合,拓宽研究思路。从而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精深指导以及多元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8]。

2.3 团队保障

有效整合社会的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协同效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食品工程学科特点,团队保障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从相关食品企业聘请从事研发具有一线工作经验且业务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作为校外导师[9]。例如:聘请了云南省某食品企业总经理作为企业导师,该公司与校内教师团队于2022年合作申报并获批云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在校企协作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既拓展了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题的来源,又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二是利用学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积极聘任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10]。例如:引进澳大利亚RMIT大学科学院院长Charles Brennan作为云南省高端外国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通过构建“校内教师+校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团队,不仅有效提升了导师团队的师资层次和科研水平,也保障了高质量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研究生导师团队式培养的实践

3.1 导师团队培养目标

提高导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完整的师资梯队,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提升其多维思考能力、学术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食品及相关行业的就业竞争力。

3.2 确定团队培养模式主要任务

3.2.1 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导师的育人核心作用,细化科研育人的职责清单,将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国家民族复兴、食品产业振兴结合起来,以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11]。导师团队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党团建设中,将价值教育贯穿在专业科研培养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可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合作的紧密程度,更有利于团队导师对学生及时了解,这对于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8]。

3.2.2 及时掌握研究生科研动态。例如,每周举行学术讨论会,导师团队及时掌握并跟进研究生学习和实验进展情况,硕士一年级需要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硕士二、三年级研究生,要求定期分享各自的科研进展,轮流进行汇报。与此同时,导师团队对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研究生参加食品专业相关会议,做会议报告,争取获得优秀会议论文奖项,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指标[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