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广西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杨细平 吴良摘要 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为国家及广西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针对新农科发展的需要,以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为例,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大学农科资源优势、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高校农林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新农科;广西;农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gronomy Major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YANG Xi-ping, WU Li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he agronomy major of Guangxi University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Guangxi. In view of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king the agronomy major of Guang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Guangxi University, 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onomy major, 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Guangxi;Agronomy;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自治区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NK2023002)。
作者简介 杨细平(1984—),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1
农学专业作为农业科学的基础和支撑,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3]。新农科的发展给传统农学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4]。新农科教育针对我国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而提出,旨在开拓农林教育新格局、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创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5]。广西是我国十大农业强省之一,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面向东盟的窗口[6-7]。广西大学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8]。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为指导,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并辐射东南亚,培育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9]。为了满足新农科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0]。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引,笔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究广西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1 广西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术视野相对狭窄
新农科要进一步推动学生“走出去”,拓宽学术视野。新农科强调“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农学人才培养质量,将农业与科学、技术、工程和创新紧密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和养殖,而是涉及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等。但是,目前农学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普遍比较狭窄,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实践环节,进一步扩展学生在学术与产业实践相结合领域的视野,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现代农业专业技能训练不足
广西大学农学院1932年成立,学院学科齐全,具备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以及广西地区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需要增加现代农业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和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训练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广西大学农学院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国内外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良种、良技、良法、智慧管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广西大学在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试验平台的仪器设备仍以传统农业的教学试验为主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平台,提升农业智慧化装备水平,对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农学专业要以农学智慧平台为依托,不断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农业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具备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培育现代一流农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3 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建设教学基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支持专业实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并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广西大学占地面积1 426.7 hm2,其中校本部面积303.4 hm2。然而,近年来校本部农业试验基地的面积日渐缩减,难以满足农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尽管学校拥有面积1 126.7 hm2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但往返校本部和实验基地之间的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强化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科研基地建设,合理规划设计,并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其在培养农学人才和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2 广西大学农科资源的优势
2.1 充分发挥广西大学农科资源的优势
高校优势的农科资源对于农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包括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广西大学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组建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高校,以农科为依托的作物学学科累积了深厚的学科底蕴,提供了鲜明的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助力农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广西大学农学专业深化农科教融合,着力打造新农科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建成面积1 126.7 hm2的涉农学科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集聚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甘蔗、芒果、木薯、澳洲坚果等一批种质资源圃以及智能水肥一体化、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2.2 发挥地域农业优势,逐步推进校企交叉融合
发挥地域农业优势,逐步推进校企交叉融合,不仅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教育创新,而且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这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热带、亚热带作物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与蔗糖生产基地,二者产量均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同时,广西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也是拥有野生稻资源的重点省区之一;2018—2023年广西水果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2021年水果种植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长期以来,广西大学作物学在热带作物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比如野生水稻优异功能基因挖掘、杂交优势与利用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甘蔗育种技术快速发展,黑穗病、梢腐病抗性机制和品种选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麻类杂交优势利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遗传与育种利用,木薯新品种选育,杧果、节瓜和番茄新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富有特色。依托丰富的亚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广西大学农学专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农科教育基地。由于地域农业优势,广西拥有数量庞大的涉农类企业,围绕广西亚热带作物发展需求,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农业人才培养平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加深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与涉农企业在培养高水平农业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农学专业学生“走出去”,推动培育新型创新创业生力军。
2.3 已与若干涉农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基地
高校与涉农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基地对于学生实践教育、劳动教育、校企合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适应广西大学农学专业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探索高校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广西大学农学院与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了实习基地;同时,学校还搭建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平台,将基础专业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涉农企业和事业单位承诺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农学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配备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校外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参与研发、生产、经营等活动。
2.4 开展耕读教育,推动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
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并推动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农业文化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大力开展耕读教育工作,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耕读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广西大学农学院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引领,长期注重开展以“农墨重彩”为主题的科技学术节等活动,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组建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优秀现代农业企业或基地现场教学、邀请优秀校友传授成功经验,根植学生“三农”情怀。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先锋作用,通过听课观摩、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和探索的积极性,鼓励老教师带新进教师,进一步助推教学高质量发展。围绕课程思政全覆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彰显大国“三农”情怀,培育创建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基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