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朱诗荟 苏航
摘要 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是我国近年来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乡村康养旅游可以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提高人民身心素质,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打下健康基础。以山西省晋城市打造“百村百院”工程为例,提出晋城市布局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总体策略、空间布局、产品策划和运营管理,为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更深入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乡村康养旅游;乡村振兴;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0-014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3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Ji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
ZHU Shi-hui,SU Hang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lanning,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Design,Beijing 10004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ealthy China is a major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China has implemented in recent years,and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ddres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ealth tourism can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untryside,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he people,laying a healthy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better life.Taking the project of building “100 villages and 100 courtyard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spatial layout,product planning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Jincheng’s rural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industry,and provides more in-dep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Healthy China
作者简介 朱诗荟(1989—),女,江苏海门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康养旅游、旅游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0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之一[1],国家提倡在乡村地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2023年,我国已全面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需求度不断提高。《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93%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74%的受访者因为疫情改变了生命观[2]。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显示,即将步入老年的“60后”“70后”对养老品质要求更高,“80后”“90后”已经开始着手养老规划,“养老焦虑”日渐凸显[3]。政策方面,多项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不断发布推行,早在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定为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预计到2030年,我国康养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乡村天然拥有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5个人类聚居关键要素。在人居环境学的视角下,是人类生境中非常适宜开展康养活动的环境类型。20世纪70年代,乡村旅游与康养的结合就已在西方国家出现并日渐盛行[4]。乡村康养最初在德国兴起,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除了资源方面的优势,乡村康养在中国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人心目中“闲适安然”生活的象征,《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文学作品的流传,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一个乡村隐居梦。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下,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已成为众多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依靠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成为许多偏远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5]。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1 乡村康养旅游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针对我国乡村康养旅游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部分研究指出我国乡村康养旅游的现状及问题。比如,郭琰[6]认为,目前我国乡村康养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开发过于单一,产品种类不够丰富。金媛媛等[1]认为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康养旅游受政策影响可操作性不强、特色精品缺乏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发展不尽如人意。刘雨潇等[7]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存在“乡村康养旅游目的地规划分布不合理”“乡村康养旅游业态内容较为单一”“住宿环境和设施缺乏科学设计”等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城乡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不同地域类型区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8]。同理,乡村康养旅游也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有不少研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条件,提出了其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策略和路径。凌常荣等[9]聚焦于“东巴凤”康养旅游发展的产业基地化、营销品牌化、市场移动化提出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韩福丽等[10]针对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乡村康养旅游提出了发展策略。刘诗涵等[11]提出了天津市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的主要发展模式。康嘉等[13]以唐山为例,研究了乡村发展康养旅游的条件优势、发展策略和容量思考。
也有研究针对具体的乡村康养模式进行分析。马潇等[13]对山西康养旅游现状进行了“PEST分析”,并对乡村旅居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韩周林等[14]探索了将田园综合体与养老基地有机结合的乡村康养旅游形式,建议从从田园、生态、养老三方面入手建设。陆献峰[15]通过对德国乡村振兴与森林康养的经验借鉴,提出森林康养是浙江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马尹岚等[16]对哈尔滨市发展田园康养新模式提出了依托政策、品牌塑造、因需供给等方面的建议。
从上述的总结可以看出,目前针对乡村康养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相对笼统的现状问题、发展策略、模式分析层面,缺乏更具空间落地性、产品策划和整体运营层面的深层次研究和实践。
2 晋城市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优势与劣势
2.1 发展优势
2.1.1 风景资源优美。
晋城山水本底优越,呈现“三山环抱、两河纵贯”的格局。境内北有太岳山、西有中条山、东有太行山,呈三山环抱合围之势。沁河和丹河纵贯全市,均属黄河水系。晋城地处八百里太行山的转折点上,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地域内拥有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北方罕见的太行山大峡谷群、茂密的原始森林、奇险的溶洞景观、清澈的河湖泉水等。王莽岭、白云洞、棋子山、锡崖沟、历山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珏山风景区、大析城山生态旅游区、凤凰欢乐谷等,都是国内知名的景区。
2.1.2 环境气候宜人。
晋城市位于山西高原东南部,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 m以上,最高海拔2 322 m,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较高。全市林地面积约4 695 km2,森林覆盖率在42%以上,居山西省首位。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393~2 630 h,多年平均气温7.9~11.7 ℃,无霜期一般在185 d,年降水量在626~674 mm。全市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居高而不寒、地高而不旱,是“避暑胜地,无扇之城”,非常适合旅居康养。
2.1.3 文化底蕴深厚。
晋城古称泽州,是炎帝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大量旧、新石器遗址,历史悠久。晋城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5处,中国传统村落162处,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现存文物保护单位69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唐、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共45座,占全国现存总数的1/3,居全国之冠。目前晋城境内现存古堡117座,其中保存较好且具有开发价值的34座,这些古堡气势恢宏,历史底蕴厚重,是山西乃至我国保存最大的乡村古堡群,也是研究中国北方防御型乡村聚落的活化石。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非遗项目68个,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文学、传统艺术、手工艺、戏剧、民俗等,品类丰富。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样,地方传统美食风味独特。
2.1.4 药食物产多样。
晋城是“小杂粮之乡”,近年来区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山楂为泽州之宝,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酸中带甜且个大,俗称“山楂王”,因地名得名“泽州红”。阳城山茱萸闻名遐迩,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很高,有轻身耐老、延年益寿之功效。沁水黑木耳以历山所产为优,可食用和制作中药材,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营养丰富。高平大黄梨早在隋朝时期就被皇室封为进贡珍品,特点主要是味浓、味香,香甜适口,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阳城蚕茧以其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于世。陵川独具特色的“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火麻仁”五味中药材因产量大、品质佳,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被业界并称为“陵五味”。
2.1.5 区位市场优越。
晋城是山西省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门户,属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紧邻郑州大都市区,北靠太原城市群。对外交通条件良好,境内南北方向有郑太高铁、国家干线二广高速公路,东西方向有陵侯高速、晋运高速和晋新高速。晋城市“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全长581.8 km,可串联晋城市四大旅游景区、20个旅游景点、5条高速公路、5条国省道,形成四通八达、外畅内连、“快进慢游”的旅游公路网络。晋城民用航空机场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实现晋城市与国家级城市群的直连直通,高效联络。晋城2 h交通圈内的太原、郑州、晋中、长治、焦作、新乡、洛阳等潜在市场规模达3 200万人。
2.1.6 率先系统推进。
晋城市按照山西省委对晋城在发展康养产业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总要求,实施“百村百院”工程,即在市域范围内选取基础条件良好、康养资源丰富的约100个村落和大阳古镇100个明清院落,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康养村落。市县两级统筹推进,牵引带动全市康养产业整体提档升级,为全省的康养产业发展、康养村落建设提供晋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