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智慧农业试点工作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季方芳 张青 田婷 何其全摘要 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苏州智慧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以苏州“智慧农业”国家试点工作为实证,综合使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从智慧农业的背景入手,对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苏州发展基础进行分析,指出近年来全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从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农业物联网普及应用、智慧农业示范场景搭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决策、智能农业装备发展5个方面构建了试点工作的具体行动路径,总结了相应成效和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实施路径;苏州
中图分类号 F327;F303;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0-022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49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uzhou Smart Agriculture Pilot
JI Fang-fang,ZHANG Qing,TIAN Ting et al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zhou,Jiangsu 215000)
Abstract Smar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uzhou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Taking the national pilot project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Suzhou as an example,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were used,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agriculture,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Suzhou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the city in recent years was pointed out.The specific action path of the pilot work was extracted from five aspects:key technology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mart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scen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big data appli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equipment,and corresponding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were summari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Smart agriculture;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Pilot;Implementation path;Suzhou
基金项目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智库项目”(ZK202007);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SNG2021030);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031)。
作者简介 季方芳(1992—),女,江苏南通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27
近年来,数字经济空前活跃,在“三农”领域也不断催生出包括智慧农业在内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智慧农业应用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服务等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
从国际形势来看,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农业数字革命(农业4.0)”已经到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将智慧化、数字化提升到农业领域发展的战略地位[2],构筑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优势(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20%耕地、80%大农场实现了大田生产全程数字化)[3-4]。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684亿美元(主要应用包括大田精准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5]。从国内需求来看,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相比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短板明显、成长空间巨大,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8.9%,而工业和服务业分别为21.0%和40.7%。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将信息化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智慧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政策“窗口期”。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传统农业加速转型以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智慧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从苏州的实际来看,发展智慧农业具备较好的条件和基础。2014年起苏州市开始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度安排1 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致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16和2017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均在苏州召开,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的高度肯定[6]。在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中,苏州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被列为国家先进县。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在苏州召开智慧农业试点专家研讨会,政策与改革司赵阳司长明确要求苏州承担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任务,希望苏州做好智慧农业试点工作的领头羊。因此,智慧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是各国农业科技竞争新高地,更是突破资源要素瓶颈、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路径,也是时代所需。鉴于此,笔者以苏州“智慧农业”国家试点工作为实证,综合使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从智慧农业的背景入手,对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苏州发展基础进行分析,指出近年来全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从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农业物联网普及应用、智慧农业示范场景搭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决策、智能农业装备发展5个方面构建了试点工作的具体行动路径,总结了相应成效和经验,以供参考。
1 苏州智慧农业发展的早期基础
1.1 农业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
经过调查了解,到2019年,苏州全市培育了智能化规模设施种养基地104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达0.51万hm2,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8%[7],居全省前列。到2019年,全市认定了28家“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示范基地。此外,苏州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约30家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企业及10多家物联网业务上市公司,这为苏州的智慧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8]。
1.2 农产品电商产业稳步发展
2015年起,苏州政府开始大力为农村电商构建良好的运营环境,逐步推动县级、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信息化改造。从茶叶、枇杷、杨梅、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入手,推动农业与电商的深度融合[9]。2019年,全市从事农产品电商企业超过2 200家,认定的农产品电商类“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2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5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4个,打造了食行生鲜、昆味到等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品牌,张家港品牌农产品网上展馆、昆山市昆意农微商城、董浜乡情十二品微商城等地方特色涉农电商模式兴起,全市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到38.1亿元[7],较2018年增长14.1%。
1.3 为农服务信息化深入推进
积极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2014年,苏州常熟被列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建设15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到2018年,全市共建成了774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各区、县均先后建成服务中心站,开展农业公益、电子商务、便民生活、科教培训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和日常健康生活等问题[10]。到2020年累计服务人数达39.0万人次,累计培训农民2.6万余人。
1.4 “三农”智慧平台日益健全
苏州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现代农业数据资源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农业辅助决策系统等7个信息平台[11],初步形成了208类、3 070项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农村三资管理、阳光扶贫监管、智慧畜牧业等一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投入应用,为全市三农工作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有效平台。
1.5 数据来源
相关数据主要来自苏州市统计年鉴、苏州市各区县统计年鉴和政府网站以及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的资料。
2 苏州智慧农业试点工作组织
2.1 高点站位,加强顶层设计
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复函同意苏州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智慧农业试点试验任务,标志着苏州正式获批智慧农业国家试点[10,12-13]。复函指出,开展智慧农业试点试验,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有关键意义。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农业试点”工作,将其作为提升苏州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力抓手[13]。制定出台《苏州市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按照2020年设计启动、2021年全面实施、2022年完善提升的总体安排[10],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14]。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领导挂帅,全市多个部门、各个区县政府和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同时在市县两级都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强化试点工作推进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解决,坚持“统一规划、同步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共建共享、上下互动、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形成了政府统领、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试点推进体系。
2.2 综合评估,找准问题症结
通过专题调研、企业座谈、问卷调查、部门意见征询等多种方式,总结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各区县智慧农业基地的现状及典型问题普遍有以下几点:
2.2.1 各级平台无法互通共享。
在数年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市、区、县及相关部门已建立了多样化的农业数据信息系统,且数据采集相对孤立,各级平台之间的数据关联性较弱,存在“信息孤岛”现象[15],未能形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可统筹利用的数据共享平台。
2.2.2 高素质人才短缺。
杭州市涉农领域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偏弱,普遍缺乏既有农业生产季运营知识储备又懂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农人”[16],高层次信息技术人员存在缺口,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慧农业提速发展的突出矛盾。
2.2.3 解决方案浮于表面。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市场上对水稻种植环境监测、蔬菜茶果智能灌溉、养殖水体智能调控、畜禽自动精准投喂等技术产品均有较大需求[17]。但苏州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仍存在较多不足,如传感器设备集成度低,安装维护难度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设备及后台系统操作难度较大,不利于一般农户使用。信息决策系统模型成熟度低,应用场景多停留在信息的传输和显示阶段,大多数用于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浮于表面,难以精准解决实际需求。
2.2.4 投入成本高。
用于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设备设施价格高昂,且后续长年累月的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数基地示范项目均以政府财政扶持为主。当前期投资成本及维护成本超过人力操作且总体投入高于预期经济效益时,数字化便成了伪需求,这成为打消农业企业转型智慧农业积极性的主要原因[18]。
3 苏州智慧农业试点工作实施路径
3.1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研发能力建设
关键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一是明晰关键技术领域。根据《苏州市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要求,确定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决策应用、产业融合发展四大领域,并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重点区域、承载园区等[19]。二是搭建科技创新载体。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打造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昆山智慧农业技术和装备产业集群示范园。累计培育布瑞克、大域无疆等84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定向委培工程”集聚培养农业领域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实现“苏州创造”。三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村集体和村民参与科技投资,保障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投入,各级各部门组织申报多项农业科技发展类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截至目前,苏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四是建立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将创新技术和研发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主导或参与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等领域,统一行业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率先制定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评价》系列标准,包含了智慧农场、智慧渔场等8类评价标准,并入选2022年苏州市地方标准。吴中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标准化试点2021年获评苏州市十大标准典型案例,2023年初顺利通过江苏省农业标准化试点验收,建设成果显著、示范效应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