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 杨婷 孙继萍 肖铁桥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研究0

摘要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和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类院校都存在乡村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理论课程偏少、实践环节不足等诸多问题。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提出通过构建“五多”课程体系,即多维度教学目标、多维度课程体系、多维度教学模式、多种联合教学、“多企助育”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复合型乡村建设人才,以期为其他建筑类院校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带来启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6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9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Rural Plann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Architectur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Ting,SUN Ji-ping,XIAO Tie-qi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increasingly inseparable from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bu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rural planning curriculum system, less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links.Tak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ultivate compound rural construction talents by constructing a “five-in-on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is, a teaching method of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objectives,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multiple joint teaching and multi-enterprise assisted education”.It is expected to bring inspiration to the reform of rural plann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ing talents in other architecture colleg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rchitecture college;Rural planning;Curriculum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

基金项目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9 E-TMJZSLHY20202129);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21xqhzsjjd023,2022lhpysfjd057);安徽建筑大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21jy17,zxjj22127);安徽建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jy82)。

作者简介 杨婷(1972—),女,安徽定远人,讲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通信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规划理论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19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进入了全面推进时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乡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1],农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需要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支撑[2],也为当前建筑类院校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但就目前来看,建筑类院校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当前乡村发展的要求。石楠[3]研究认为建筑类院校需要加强对乡村规划的教育。要提升学生对乡村的认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乡村规划的实际项目和专业角度挖掘乡村的特色和潜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

笔者通过梳理部分建筑类高校的培养计划,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乡村规划课程为例,研究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课程不完善、理论课程少、实践课程不足等问题,对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作出相应调整,并提出通过构建“五多”课程体系,即多维度教学目标、多维度课程体系、多维度教学模式、多种联合教学、“多企助育”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复合型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以期为其他建筑类院校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带来启发,更好为安徽省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助力。

1 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1 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我国已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共200余所,约85%的高校设置了乡村规划教学内容,超过50%的高校设置了独立的乡村规划课程。在乡村规划课程设置比例上,90%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置[4]。本科与研究生均有相关教学内容的高校约占20%,均设置独立课程的高校仅占10%左右。

大部分建筑类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涉及规划、建筑、风景园林[5]、生态、测绘、地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但乡村方面的课程涉及不多且不深入,较少的课程安排导致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所匮乏[6],教学内容更侧重于乡村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及规划设计方案等方面,乡村的文化、产业、社会治理等知识内容有很大的欠缺。部分院校的乡村规划课程设置见表1。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高校一边通过开展乡村规划的理论教学,一边通过开设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来推进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如在2015年,同济大学和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办公室举办了海门市海永乡“美丽乡村”创建规划方案竞赛,长三角地区和北京的8所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此外一些高校通过扎根乡村,让学生经历乡村规划与设计、建设的全程,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7],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段德罡教授在杨陵地区建立乡村规划实践基地,通过课外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墙画、小空间的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乡村、爱上乡村。

1.2 当前建筑类院校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 理论教学滞后,对乡村认知不深入。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于乡村的关注度远不如城市,直到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的实施,乡村发展和乡村规划的教育才逐渐受到重视。部分院校因基础条件、课时限制等导致对乡村规划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8]。如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就不能还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乡村规划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新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用地政策等的内容。

1.2.2 师资力量不足,无法系统开设相关课程。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排名前列的大学开设涉及乡村规划的核心课程有7~8门,实践课程为5~6门。而普通建筑类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多为3~4门,甚至更少。部分院校到现在为止,还未有能够开设《乡村规划原理》和《乡村规划与设计》的教师,或者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都未将乡村规划的相关课程列入[9]。

1.2.3 已出版教材、知识体系已与当前国家相关要求不匹配。

目前乡村规划方面的教材主要有同济大学李京生教授著的《乡村规划原理》和浙江工业大学陈前虎教授著的《乡村规划与设计》2本教材。但2019年城乡规划行业和主管部门发生了变革,《乡村规划原理》的部分内容已与当前我国乡村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乡村规划的定位与法规、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等部分章节的内容也与当前国家所推的相关政策存在出入。同时,《乡村规划与设计》也已经很难指导当前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教材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够全面。

1.2.4 实践教学不充分,与乡村振兴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匹配。

乡村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近乡村,了解乡村[10]。但受到时间、地点、学生安全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针对学生的乡村实践教学,如乡村认知、外出调研走访等一些校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导致学生参与乡村规划的相关实践太少,与现实市场需求脱轨。

1.2.5 缺乏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乡村规划涉及到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学生学习时往往只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缺乏跨学科的融合,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1],形成整体性的思维。同时,乡村规划也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然而,当前的课程体系往往注重传统的规划方法和理论,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2 安徽建筑大学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2.1 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2.1.1 乡村规划课程体系萌芽阶段。

自安徽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搭建形成了一个基础教育综合平台(图1),围绕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两条主线”设置课程体系。但这个阶段暂未开设乡村规划有关的课程,仅在《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中讲解部分乡村有关的内容。

2.1.2 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探索阶段。

2017年,部分教师参加了同济大学主办的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后,认为乡村发展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培养乡村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对社会需求的必然反馈[13]。因此优化调整了2015级培养计划,取消早期开设的《村镇规划》课程,并在2017年开设了32学时《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理论课程,此时还没有开设独立的乡村规划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

2.1.3 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发展阶段。

在2017级毕业设计环节中设置一定比例的乡村规划的相关课题;在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四下开设了48学时《乡村规划设计》的设计课,对应全国高等院校乡村规划竞赛活动;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相关乡村规划的课程,《乡村规划与建设》逐渐改名为《乡村规划原理》,以同济大学李京生教授著的《乡村规划原理》为教材;在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三下开设了48学时《城乡规划设计Ⅳ》的设计课;在2020级城乡规划专业一年级的《城乡规划导论》课程中安排乡村规划的内容(表2)。至此,安徽建筑大学乡村规划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

2.1.4 乡村规划课程体系稳定阶段。

为与学科建设方向一致,安徽建筑大学将课程名称《城市详细规划原理》改为《城乡规划原理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改为《城乡规划原理Ⅱ》,《城市控规原理》改为《城乡规划原理Ⅲ》,同时也将《乡村规划原理》和《乡村规划与设计》课程名称改为《城乡规划原理Ⅳ》和《城乡规划设计Ⅳ》(表3),至此,安徽建筑大学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