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

作者: 李绚阳 席磊 姜东凤 姬真真 王永芬 罗士喜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0

摘要 践行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责任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新农科建设要求为引领,以学校“牧工商一体化”办学特色为核心,对标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3个层次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思政链。通过“课程链”思政教育内容及教学矩阵设计,明晰课程思政着力点与要求,构建“课程链”课程思政教学矩阵设计案例库,最终形成了“学校-专业-课程-课堂”四层递进、上下联动的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 新农科;动物科学;课程思政;课程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2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58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hain Construction in Animal Scienc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 Xuan-yang, XI Lei, JIANG Dong-feng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e and revitalize agricul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Guided b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core of the school’s “integr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nimal science,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hain was established from three levels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Meanwhile, the focu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hain were clarified, and the case ba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trix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chain”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rix of the curriculum chain. Finally, a four-layer progressive and linkage model of “school-profession-course-classroom” was formed, which realized the sam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nimal scienc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urriculum chain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2021SJGL-X03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XJLX-002);河南省动物生产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李绚阳(1990—),男,河南禹州人,讲师,博士,从事畜禽健康养殖及环境控制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8

在新农科背景下,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大国三农”精神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感,是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动物科学专业是涉农高校的核心专业之一,承载着农耕文化、畜禽养殖、营养健康、环境生态等核心思政元素[1]。国内众多学者围绕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俊锋等[2]系统阐述了动物科学专业饲料学课程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提出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应以“知识线+思政线”双线融合的形式进行讲授。石志芳等[3]提出了动物科学专业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构建了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搭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平台,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过程评价体系。石雷等[4]挖掘了大量动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通过以上对动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多集中在单一课程方面,而关于以整个动物生产类专业为体系的课程思政研究尚未见报道。

笔者搭建了由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营养学、牛生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践周6门主干课组成的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通过“课程链”思政教育内容及教学矩阵设计,明晰课程思政着力点与要求,构建“课程链”课程思政教学矩阵设计案例库,形成“学校-专业-课程-课堂”四层递进、上下联动的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1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的构建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现代畜牧业及相关行业人才需要,掌握动物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动物繁育、动物遗传、饲料加工、动物生产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继续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在畜牧行业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畜牧场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动物科学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如何挖掘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按照课程链层层推进,是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

“课程链”是围绕特定主题、传授特定知识、培养学生特定能力而设立的一组课程,由多门课程“串联”组成[5-6]。课程、课程链和课程体系之间呈“点-线-面”的关系。课程是“点”,每门课程都承担培养人才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的功能和任务。“课程链”是“线”,由多门课程连接而成;各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课程链”内的课程包含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体系[7-8]。通过“课程链”建设可以带动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活动拓展等,构建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梳理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从中筛选出内容关联性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有连续性、分层次的6门主干课程,组成课程思政“课程链”(图1)。

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科目,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家畜环境卫生学及三年级开设的动物营养学和牛生产学是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的技能课,理论与实践相关联,让学生对畜牧生产有直观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三年级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践周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前的演练,从调研到论证,让学生模拟一次科研的过程,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组成“课程链”的6门课程密切相关、层层递进,具有分层次、时间跨度长、学科特色鲜明3个特点。“课程链”间需要避免课程思政元素的随意选择,合理化进行教学设计。

2 “课程链”思政教育内容及教学矩阵设计

动物科学专业是研究畜禽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繁殖、消化代谢等生命基本规律的学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随着畜牧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动物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思政教学矩阵就是“课程链”中的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和思政原理之间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中介,是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导引[9-10]。形式上,可记为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方法手段、目标成效、教学提示)。课程思政教学矩阵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矩阵设计,在教学实施前,首先完成“课程链”中各课程的矩阵元素设计。依据课程开设时间的和特点,分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和实践周阶段,对“课程链”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矩阵设计。

①专业基础课阶段。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和家畜环境卫生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科目,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名人作用,通过对孟德尔、摩尔根、沃森、克里克等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②专业课阶段。结合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们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发生了巨大进步,从以前的个体散养到家庭作坊再到工厂化饲养,到目前的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饲养。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出许多默默无闻推动我国畜牧业进步的科学家。这些前辈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钻研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污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学习粪污处理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节能意识,坚定服务畜牧业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③实践环节。结合我国国情,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践周环节,穿插介绍饲喂机器人、挤奶机器人、精准饲喂系统、自动饲喂装置、动物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系统等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感受畜牧业在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方面的发展变革,感受新农科的魅力,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实践。

3 课程思政教学矩阵案例设计与实践

在对“课程链”中的思政教学进行矩阵设计时,要考虑全链条设计,将“课程链”内的知识点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通过融合,在讲授知识点内容时,自然引出思政元素。同时,也要避免不同课程重复利用相同思政资源的情况[11-13]。教学矩阵的元素从方法手段、目标成效和教学提示3个维度来说明。

3.1 基于课程背景的思政教学矩阵案例

课程背景包括开设学期、课程定位、课程间关系、授课对象及课程内容视角等。在设计动物科学专业“课程链”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时,要统筹考虑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营养学、牛生产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践周6门课程的课程背景。以课程背景为基础,为每门课程设计基于课程背景的思政教学矩阵,让课程思政与课程背景相结合,让同学们了解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知牧、懂牧、爱牧”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以动物遗传学课程内容为背景的课程思政教学矩阵设计如图3所示。以克隆技术、种质资源和基因编辑技术等为热点问题,课程内容背景首先提到克隆羊“多利”、自主培育品种“黄淮肉羊”、基因编辑等,使学生在掌握遗传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执着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在转基因技术方法、安全性评价与管理规范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认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转基因技术,既要认识到转基因带来的科技优势,也要认识到其产生的一些弊端和学术伦理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