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麦25号高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作者: 赵加涛 刘猛道 付正波

保大麦25号高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

摘要  为了使保大麦25号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增产潜能,以2016—2017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以及2017—2019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数据为分析资料,对保大麦25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保大麦25号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穗实粒数(0.397 3)、有效穗(0.356 0)、茎蘖总数(0.205 2)、株高(0.155 0)、千粒重(0.070 7)、基本苗(0.000 3);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高到低依次是穗实粒数(0.498 7)、千粒重(0.424 9)、有效穗(0.360 5)、株高(0.268 3)、茎蘖总数(0.233 5)、基本苗(0.065 2);与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穗实粒数(0.461 1)、株高(0.458 3)、有效穗(0.437 7)、千粒重(0.418 0)、茎蘖总数(0.386 6)、基本苗(0.364 2)。

关键词  保大麦25号;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相关性;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0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f the High-yield and Stable Yield of Baodamai 25 and Its Yield Components

ZHAO Jia-tao, LIU Meng-dao, FU Zheng-bo

(Baoshan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Baodamai 25 play a greater yield potential in production, the yield,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Baodamai 25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multi-point test of barley in Baoshan City from 2016 to 2017 and reginal test of forage barley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7 to 2019.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Baodamai 25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varieties. The correlation degrees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with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as as follows: filled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0.397 3), effective panicle ( 0.356 0 ),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0.205 2), plant height (0.155 0), 1 000-grain weight (0.070 7), basic seedlings (0.000 3). The direct effects on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ere as follows: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 ( 0.498 7 ), 1 000-grain weight (0.424 9), effective panicles (0.360 5), plant height (0.268 3), total tillers (0.233 5), basic seedlings (0.065 2). The correlation degree with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as as follows: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0.461 1), plant height (0.458 3), effective panicles (0.437 7), 1 000-grain weight (0.418 0), total tillers ( 0.386 6), basic seedlings (0.364 2).

Key words  Baodamai 25;High yield;Stability;Adaptability;Correlation;Path analysis;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基金项目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 “保山综合试验站”项目(CARS-05);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项目(202105AD160044);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绿色高效专用麦类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发”(202102AE090014-3)。

作者简介  赵加涛(1983—),男,云南腾冲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啤饲大麦育种与示范推广工作。*通信作者,推广研究员,从事啤饲大麦育种及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7-21;修回日期  2023-08-09

保大麦25号系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配制杂交组合保大麦12号×青永206,经系谱法育成的高产优质粮草双高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特点;2020年1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DP大麦(青稞)(2020)530039[1]。作物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一直是育种工作者最为关心的育种目标,也是区域试验中评价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2]。新品种育成后,不仅要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测其丰产性,而且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其稳产性[3-4]。准确评价新育成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是育种和示范推广中的重要环节[5]。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是大麦遗传特性和栽培生态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栽培条件下,其产量水平有很大的差异[6],常因种植区域、种植水平不同导致产量相差较大。大麦产量是品种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7],大麦的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的互作造成了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产量差异,直接反映了大麦品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使保大麦25号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生产作用,利用多点试验和省区试数据,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多重分析,旨在探讨保大麦25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分析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以及2017—2019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结果。产量稳定性以品种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来度量产量的稳定性[8]。以分析品种在各试点的产量作为依变量,各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其回归系数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9-10]。采用DPS[11]数据处理软件,计算保大麦25号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苗X1、茎蘖总数X2、有效穗X3、穗实粒数X4、千粒重X5、株高X6)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Y)的影响和互作效应[12-1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16—2017年参加保山市多点试验中6点平均单产7 306.5 kg/hm2,比对照保大麦8号增产361.5 kg/hm2,增加5.2%,居第1位;增产点次率为87.5%。2017—2019年连续两年参加云南省大麦区域试验,2017—2018年平均单产6 766.5 kg/hm2,比对照V43增产273.0 kg/hm2,增加4.2%;2018—2019年平均单产6 327.0 kg/hm2,比对照V43增产7.5 kg/hm2,增加0.1%;两年平均单产6 546.8 kg/hm2,比对照V43增产140.3 kg/hm2,增加2.2%。2019—2020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鲁家屯举办3.95 hm2大麦新品种展示样板,平均单产8 025.0 kg/hm2,比对照品种保大麦8号增产885.0 kg/hm2,增加12.4%。2019—2020年进行12个品种饲草产量比较试验,保大麦25号鲜草产量为40.15 t/hm2,比所有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增产3.66 t/hm2,增加10%。试验结果表明,市级多点试验、省级区域试验以及生产示范都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及增产能力;籽粒产量和鲜草产量增产均显著。

2.2  稳产性分析

变异系数主要反映品种本身对产量的影响,以各品种在各区试点的产量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定性[8]。由表1可知,2016—2017年保山市大麦多点试验,保大麦25号的CV为15.35%,明显小于对照品种(20.08%);2017—2018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保大麦25号的CV为17.06%,明显小于对照品种(22.58%);2018—2019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保大麦25号的CV为11.22%,明显小于对照品种(13.22%)。这说明保大麦25号的稳定性均优于云南省主推品种保大麦8号、V43。

2.3  适应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6—2017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试验中,保大麦25号的回归系数为0.49,小于1.00,也小于对照品种保大麦8号的回归系数(b=0.52);2017—2018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中,保大麦25号的回归系数为0.34,明显小于1.00,也小于对照品种V43的回归系数(b=0.38);2018—2019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试中,保大麦25号的回归系数为0.27,明显小于1.00,也小于对照品种V43的回归系数(b=0.31)。保大麦25号在云南省不同的生态条件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适应性明显优于对照品种(云南省大面积推广品种),在多点试验及省区试中,保大麦25号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分析结果表明,保大麦25号是一个高产且适应性强的品种。

2.4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2.4.1  相关性分析。

对保大麦2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保大麦25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实粒数(0.397 3)>有效穗(0.356 0)>茎蘖总数(0.205 2)>株高(0.155 0)>千粒重(0.070 7)>基本苗(0.000 3)。穗实粒数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与基本苗、茎蘖总数和株高呈正相关。穗实粒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株高次之,有效穗居第3位。

2.4.2  通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农艺性状在保大麦25号产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产量为结果变量,其他性状为原因变量进行通径分析[14-15]。由表3可知,保大麦25号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穗实粒数(0.498 7)、千粒重(0.424 9)、有效穗(0.360 5)、株高(0.268 3)、茎蘖总数(0.233 5)、基本苗(0.065 2)。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次是千粒重,有效穗居第3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通过其他性状对产量的间接效应较小。穗实粒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有效穗通过基本苗、茎蘖总数和株高对产量有一定正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