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作者: 马磊 郑芬 方宇 奚玲玉 程勋辉 李昌春 李玲

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0

摘要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化学药剂,达到控虫减药的目的,利用喷雾法于2023年在舒城县舒茶镇选择10种常用药剂开展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450 mL/hm2)防效最佳,药后7 d防效在92%以上;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600 mL/hm2)、5%桉油精可溶液剂(1 350 mL/hm2)、20%呋虫胺可溶粒剂(450 g/hm2)防效次之,7 d防效在83%以上。上述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茶树和天敌昆虫相对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杀虫剂;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1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32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MA Lei, ZHENG Fen, FANG Yu et al

(Hefei Gaoer Academy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Co., Ltd., Hefei, Anhui 230088)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the chemical agents that prevent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insecticidal degradation,by spraying method in 2023, 10 commonly used pharmaceuticals in Shucha Town,Shucheng County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field efficacy tests on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tested insecticides had a certain prevention effect on the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of which 25% dinotefuran·tolfenpyrad SC (450 mL/hm2) was optimum,and 7 d after the drug was 92%.43.7% emamectin benzoate·diafenthiuron SC (600 mL/hm2),5% eucalyptol SLX (1 350 mL/hm2),20% dinotefuran SG (450 g/hm2) was more than 83%.The above four insecticides showed better preventive effect on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and were relatively safe to tea tree and natural enemy insects.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alternately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Insecticide;Field test;Prevention effect

作者简介 马磊(1992—),男,安徽宿州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生物防治和茶叶等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28;修回日期 2023-12-28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是我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隶属于半翅目叶蝉科。其分布范围广,繁殖快,危害重,在我国各茶区普遍发生,一直制约着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1-3]。茶小绿叶蝉成虫、若虫均通过刺吸的方式危害茶树,导致被害的叶面卷曲干枯、芽梢生长缓慢甚至焦枯脱落[4]。据统计,受茶小绿叶蝉危害的茶叶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严重的茶园可损失50%以上,受害的芽叶加工为成茶后,质地较脆,口感苦涩且品质低下[5-6]。茶树是安徽省舒城县主要经济作物,距今已有200多年种植历史,其种植面积近4 700 hm2,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创新的加工工艺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安徽省级名茶“舒城小兰花”,舒城县位于大别山茶区,资源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名茶种类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基地[7]。

近年来,茶小绿叶蝉在舒城县发生呈发生广、世代多、抗性高等特点,一年可发生9~11代,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9月下旬至10中旬。由于其体型小、繁殖快、世代重叠严重等特性导致田间防治难度较大[8]。在实际生产中对茶小绿叶蝉的控制手段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我国现登记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剂以拟除虫菊酯类和烟碱类为主,其产品300余项,由于长期单一和过量使用同类型药剂导致茶小绿叶蝉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9-12]。为筛选出安全、有效、低残留的化学防控药剂,笔者选择10种常用药剂于2023年7月茶小绿叶蝉第二次高发期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药剂间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舒城县属安徽省六安市,总面积2 100 km2,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巢湖之畔,南接桐、潜两市,北邻肥西县城,东毗庐江,西连霍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兼具山地丘陵、平原水域。西南山峰林立,树木茂盛;中部山地丘陵,盛产茶叶;东北沃野平原,适宜水稻。县域处31°N、116°E,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水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 075 mm,多在春、夏季,占全年67.2%。多年日照平均时数为1 968.9 h,大于10 ℃日照时数占全年69%。无霜期多年平均224 d,平均初霜期11月11日,终霜期3月30日,pH在5.5~6.5[13-14]。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试验地茶树种植面积45 hm2,精细管理。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作物。茶树,安徽7号,2000年种植,树龄23年,种植行距1.3~1.5 m。海拔250 m,pH 5.7,肥力中等。春茶完成后重度修剪,试验时茶树处于夏梢生长期,长势较好,新梢长约10 cm。

1.2.2 试验对象。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1.2.3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为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山东统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购)、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购)、5%桉油精可溶液剂(北京亚戈农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市购)、3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悬浮剂(河北赛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购)、25 g/L溴氰菊酯乳油(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市购)、15%唑虫酰胺悬浮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购)、20%啶虫脒可溶液剂(山东省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购)、240 g/L虫螨腈悬浮剂(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市购)、2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江苏省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市购)、20%呋虫胺可溶粒剂(日本三井化学植保株式会社,市购)。

1.3 试验设计

小区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20 m2,试验区11个处理,重复4次,共44个小区,小区间设置隔离区,四周设置0.5 m保护行,试验设计见表1。

试验于2023年7月13日进行,试验时茶小绿叶蝉处于低龄若虫盛发期,施药1次。采用江苏沛县蓝天植保器械厂生产的蓝艺3WBD-16L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单个圆形喷头。用水量750 L/hm2,喷雾时以茶树叶片正反两面湿润,稍有药液滴下为宜,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当天为阴天,东南风1级,气温31.2~35.6 ℃,相对湿度66%,施药时实测风速0.8 m/s。

1.4 药效调查与计算

晴天一般在09:00前、阴天可全天调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3、7 d分别进行调查。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个新梢(1芽3、4叶)上的若虫数。同时采用目测法观察药剂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被试作物是否产生药害,如有药害应及时记录发生症状和程度。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Excel及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治效果

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效结果显示(表2),10种供试药剂均对茶小绿叶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不同药剂处理间存在一定差异。

药后1 d,供试药剂各处理防治效果在48.30%~85.04%,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高为85.04%;20%呋虫胺可溶粒剂、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防效次之,分别为84.15%、82.90%,与最高防效无显著差异;3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悬浮剂防效为80.25%,与最高防效差异显著;以上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其余各处理防效均在80%以下,其速效性相对较差。

药后3 d,供试药剂各处理防治效果在75.07%~90.70%,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高为90.70%,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次之,分别为90.49%、89.67%,与最高防效无显著差异;5%桉油精可溶液剂防效极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

药后7 d,供试药剂各处理防治效果在71.96%~92.69%,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效仍最高为92.69%,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5%桉油精可溶液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效次之,分别为88.43%、83.43%、87.58%,以上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其他处理防效且差异极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5%桉油精可溶液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4种药剂对捕食天敌的影响均小于其他各处理;其中5%桉油精可溶液剂对捕食天敌影响最小,相对安全。

综上可知,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和20%呋虫胺可溶粒剂3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防治茶小绿叶蝉理想药剂。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可在茶树茶小绿叶蝉防治过程中轮换使用。5%桉油精可溶液剂作为植物源农药虽然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较好,对天敌昆虫和环境安全,且有利于克服害虫抗药性产生,可在茶小绿叶蝉发生前期或非高峰期使用。

2.2 茶树安全性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施药后1、3、7 d观察各药剂处理区茶树生长状况与空白对照区茶树生长状况,未见药剂处理区对茶树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各小区茶树生长正常,无矮化、褪绿、畸形、坏死、萎蔫等药害症状,表明10种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茶树安全。同时,观察发现试验药剂对茶树上的茶尺蠖、茶毛虫、蓟马等害虫均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舒城县作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基地,其选育的“舒茶早”“山坡绿”被审定为国家级茶良种,“特香早”被鉴定为省级良种,研制的茶花茶、瓜片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7,15]。随着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的不断增长,茶小绿叶蝉的危害日益猖獗,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给舒城茶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筛选出安全、高效、低残留的药剂可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危害,对舒城县茶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供试药剂有效成分中呋虫胺、啶虫脒是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使昆虫兴奋、抽搐、麻痹而死。呋虫胺与传统新烟碱类杀虫剂结构不同,其杀虫活性更高,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和根部内吸活性且具有更高的内吸和渗透活性,杀虫广谱;桉油精是植物源杀虫剂属于单萜类化合物,作用机理为触杀、胃毒,对天敌和环境安全且不易产生抗性;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理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碍神经信号传输,最终杀灭害虫,触杀作用明显,但对捕食性天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丁醚脲是新型硫脲类杀虫剂,它们主要作用于昆虫体内细胞的线粒体上,抑制多功能氧化酶,导致细胞衰竭而死。害虫接触该药剂后行动失调,停止取食,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咀嚼式口器害虫;氟啶虫酰胺是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使接触药剂的害虫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害虫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甲维盐活性极高作用于害虫神经系统,使接触后的害虫绝食、麻痹而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