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消落带植被特征研究

作者: 杜凯伟 束承继 姜子怡

重庆市合川区消落带植被特征研究0

摘要 采用分层取样法对合川区消落带植被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合川区消落带植物有296种,涵盖了77科205属,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草本植物占比82.77%,在调研植被中占主导地位;消落带人工干预相对较少,野生植物占比达85.81%,成为主要来源;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相对较小,仍需要加强监测和关注;双穗雀稗、棒头草、野古草等被确定为优势种,在不同高程带均有相应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最后,结合调研数据和分析,提出了消落带植物配置建议。

关键词 消落带;植被特征;植物配置;重庆市合川区

中图分类号 X 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10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in Hechuan District, Chongqing

DU Kai-wei  SHU Cheng-ji2,JIANG Zi-yi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524;2.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Beijing 100085)

Abstract The field survey of vegetation in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of Hechuan District was conducted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in Hechuan District harbored 296 plant species, spanning 77 families and 205 genera, with Poaceae and Asteraceae being predominant; herbaceous plants constituted a substantial 82.77%, establishing their dominance in the surveyed vegetation.Human intervention in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was relatively limited, with wild plants accounting for an impressive 85.81%, emerging a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the vegetation. The overall risk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was relatively low, but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attention were deemed necessary. Dominant species such as Setaria viridis, Echinochloa crusgalli and Eleusine indica were identified, displaying representative plant communities across different elevation zones.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vegetation configuration within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Key words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Plant allocation;Hechuan District,Chongqing

消落带是指水库、江河和湖泊等水体季节性涨落,使水陆衔接地带的土地被周期性淹没和出露成陆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1]。消落带植物在维护消落带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洪减灾以及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提升生态景观至关重要。重庆市合川区位于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三江汇合之处,拥有丰富的消落带资源,目前对其植被特征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的分析。该研究以合川区消落带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消落带生境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相关资料,探究合川区消落带植物的组成、生活型、来源、优势种等基本状况,旨在全面了解合川区消落带植物的种类及种群特征,从而为消落带植被的保护及景观提升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市合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8 ℃,年降雨量在1 130 mm左右。合川区境内嘉陵江、涪江、渠江流经此地,三江交汇形成了丰富的水域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该研究选取重庆市合川区沿江流域的枯水线和洪水线之间的带状区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实地调研结合专家建议,在奥维地图共选取12个调研样地,分别在嘉陵江沿岸、涪江沿岸、渠江沿岸选取4个样地(图1),通过实地调研得出合川区消落带植被的基本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研方法。

通过文献研读及专家建议并结合消落带特殊生境特征,此次调研中植物样方采取分层取样法。实地调研得出合川区消落带高差为30 m,每个层次的高程为10 m,该研究分别称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沿垂直于水流方向每隔5 m设定一个样带,每个样地各做5条样带。该研究样地为12个,样带数量60个。其中乔木样方面积为10 m×10 m,灌木样方面积为5 m×5 m,草本和藤本样方面积为1 m×1 m。调查并记录样方内植物种类、植物生长状况、多度、盖度、频度等基本数据[2]。

1.2.2 数据分析。

调研并记录样地中乔木层的名称、株数、高度、冠幅、胸径、生长状况,灌木层的名称、盖度、高度、面积、生长状况,草本和藤本层的名称、盖度、高度、生长状况等[3]。其中植物名称参考《中国植物志》进行判断和名称确定,以确保植物种名准确无误。植物的高度、冠幅、胸径、盖度、面积等用测高仪或卷尺测量得出。

重要值能够客观体现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及地位,从而得出优势种植物。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分别计算乔木和灌木各层植物的重要值(IV1)、藤本和草本各层植物的重要值(IV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4]:

IV1=(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

IV2=(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

其中:相对多度是指该种植物的个体数与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之和的比;相对频度是该种植物的频度与所有植物频度之和的比;相对显著度是指该种植物的显著度与所有植物显著度之和的比;相对高度是指该种植物的平均高度与所有植物的平均高度之和的比;相对盖度是指该种植物的盖度与所有植物盖度之和的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落带植物物种组成

2.1.1 植物科属种组成。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合川区消落带植物共有296种,隶属于77科205属(表1)。其中,较大科有3科,分别是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占总科数的3.90%,包含80个属105个种,占总属数的39.02%,占总种数的35.47%;中等科有8科,占总科数的10.39%,分别是大戟科、唇形科、豆科、葡萄科等,包含36个属60个种,占总属数的17.56%,占总种数的20.27%;小型科有36科,占总科数的46.75%,包含59个属101个种,占总属数的28.78%,占总种数的34.12%;单种科有30科,占总科数的38.96%,包含30个属30个种,占总属数的14.64%,占总种数的10.14%。

2.1.2 植物生活型组成。

该研究将植物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4种类型。从表2可以看出,合川区消落带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共245种,占比82.77%,其余类型植物占比少。在消落带下层,植物群落类型为低矮的草丛,常见优势种有双穗雀稗、扁穗牛鞭草、狗牙根、马唐、水蓼、地瓜藤等。在消落带中层,植物群落类型包括低矮草丛、高草草丛与灌丛等,其中高草草丛主要由甜根子草、芒、卡开芦等组成,灌丛由大叶醉鱼草、杭子梢、秋华柳等组成。在消落带上层,主要为灌丛及少量乔木,常见种类有中华蚊母树、大叶醉鱼草、小梾木、枫杨、垂柳等。

2.1.3 植物来源。

通过对合川区消落带植物来源分析得出合川区消落带野生植物共计254种,占调研植物总种数的85.81%。总体来看,野生种主要存在于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栽培种中乔木占比较多,通过实地调研得出合川区消落带3个高程中上层受人为干扰较大,中层、下层受人为干扰较少,中层和下层中的草本植物占据了消落带野生植物的较大比例。

2.1.4 维管束植物种类。根据对消落带调研样地的实地调研,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表3),分别为杉科池杉属的池杉及落羽杉属的落羽杉,2种植物均为耐水湿乔木,在消落带中存在于上层高程带。蕨类植物2科3属4种,如铁线蕨科铁线蕨属的铁线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的凤尾蕨等。被子植物74科200属290种。该研究结果与重庆市消落带植被特征相吻合,能体现消落带的植被类型特征[5]。

2.1.5 外来入侵植物等级组成。

通过查阅《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及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将入侵植物分为5个等级:恶性入侵(1级)、严重入侵(2级)、局部入侵(3级)、一般入侵(4级)、有待观察(5级)[6]。合川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不容忽视,可能直接影响消落带的缓冲、过渡等功能[7]。通过调研得出共计38种外来入侵植物,占调研植物总数的12.85%(表4)。由于入侵程度各异,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不尽相同,其中入侵等级较高的1~3级植物,虽仅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37%,但对消落带生态平衡的破坏力尤为显著,对原生植被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入侵等级较低的4~5级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共计31种,占所有植物种类的10.48%,此类植物虽危害等级较低,但长期存在会逐渐改变消落带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因此,详细分析消落带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等级及其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落带生态修复与管理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1.6 植物观赏类型组成。

植物景观的观赏性表现在颜色、形态等方面,并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实地调研,重庆市合川区消落带的观赏类型主要集中于观花、观叶、观果、观形、观根茎、复合观赏。

如表5所示,此次调研发现观叶类植物有68种,占植物总种数的22.97%,其中以绿色叶植物的种类居多;消落带观花类植物共有22种,占植物总种数的7.43%,在观赏类别中占比较少,主要是春季、夏季观花植物。调研发现,观形、观果、复合观赏型的植物数量少,占比低,为2.03%~3.72%;观根茎类植物共179种,占比最高,为60.47%,主要为草本植物,如李氏禾、狗尾草、狼尾草、雀稗等。由于消落带以草本植物为主,故观根茎类、观叶类植物占比较多,其他观赏型较少,后期消落带景观设计时适当增加相应的观赏种类,以满足观赏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