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异化与重构
作者: 黄润春摘要 乡村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能推进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助力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社会共同富裕。当前,乡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教育制度的“失衡”与“失真”、乡村人才“留不住”与“引不来”、乡村文化的“虚化”与“退守”、乡村治理的“僵化”与“偏离”等异化现象。因此,急需重构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从制度赋能、人才赋能、文化赋能和技术赋能4个角度出发,力求改善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异化现象,推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育;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simi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Run-chun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s the sou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which ca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requiremen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society.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rural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dissimilation phenomena, such as “imbalance” and “distortion” of education system,“unable to retain” and “unable to attract” rural talents,“blurring” and “retreat” of rural culture,“rigidity” and “devi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reconstruct rural education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four angles of system empowerment, talent empowerment, cultural empowerment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we strove to improve the dissimilation phenomenon of rural education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better and faster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Education empowerment;R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证明,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乡村教育已经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教育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强调: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1]。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撑作用。只有乡村教育振兴,才能为乡村输入高素质人才、高尖端技术、高质量文化、高水平的治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稳步推进,学界对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包含4个层面:一是研究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包括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二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主要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乡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三是从国家、省域、县域和村级等层面来研究乡村振兴的成效测度;四是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中,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研究较少。笔者以解读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功能为切入点,探讨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异化现象以及重构路径。
1 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解读:价值与功能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果。为此,了解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1.1 推进落实国家战略要求
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来看,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先振兴乡村教育。从乡村振兴战略来看,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乡村教育培养“热爱乡村、有乡土情怀、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2]。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前提在于:教育是积累农民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教育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教育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智识利器[3]。近年来,乡村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勇于担当,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精准扶贫战略中,乡村教育让乡村孩子有学可上、有书可读,甚至“上好学”。在未来,乡村教育将会为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其必要条件和根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提供教育“硬件”,即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辅助学生学习,同时确保校舍安全,保障学生安全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提供教育“软件”,即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有乡土情怀的教师,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助力建设美丽乡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层面,乡村教育积极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让乡村优秀文化世代相传,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层面,乡村学校教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自觉维护乡村环境。此外,乡村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实践课,让学生写环保标语、做环创、做乡村环保宣传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自觉做环保宣传者和实践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3 推动乡村社会共同富裕
首先,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对于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其次,教育引领共同富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知识发生碰撞,吸收和融合精华知识,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有序发展,引领乡村社会共同富裕。最后,教育为共同富裕积蓄力量。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来传授知识、锻炼品格、提升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
2 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异化:表征与反思
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教育制度、乡村人才、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出现异化现象,阻碍了乡村振兴。
2.1 教育制度的“失衡”与“失真”
当前诸多方面的教育制度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决定学生升学的主要标准,甚至形成了以成绩为中心的荣誉机制和榜样机制[4],造成教育制度的“失衡”与“失真”。
2.1.1 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我国的教育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教育资金充足、教学设施设备配置高,教师队伍素质高,而乡村则资金缺乏、教学设施设备破烂、陈旧甚至缺乏,高素质教师“下不来”“留不住”,造成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乡村孩子难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1.2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失衡。
城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但教育质量评价都是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严重影响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城乡教育存在资金、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却仍共用一套教育监测评估机制。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人才,还将牺牲乡村孩子原本可以成才的机会。
2.1.3 教育招生制度“失真”。
一方面,乡村经济落后,学校的教学设备老旧,且缺乏资金聘请专业教师授课,甚至“留不住”教师,这不利于乡村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家招生制度中,重点院校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乡村学生要想深造,不仅面临着教育质量的比拼,而且面临着经济落后的挑战,这促使乡村学生的竞争压力更大,振兴乡村越发遥不可及。
2.2 乡村人才“留不住”与“引不来”
2.2.1 本土人才“留不住”。
本土人才因乡村经济落后、工作需要、留村建设的主观意愿不强等原因而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建设无人才。本土人才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驻村留守的中青年人才,因其知识和技能有限,在建设乡村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种本土人才前期生活在乡村,后因升学、工作等原因离村发展,其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要有大学生、医生、教师等。但这类人才留村建设的意愿不强,致使乡村建设缺乏人才助力。
2.2.2 外来人才“引不来”。
外来人才因乡村待遇低、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等原因拒绝入村发展,导致人才“引不来”“下不来”。比如,大学生、教师、医生等知识分子因乡村的交通、教育、医疗、娱乐设施等无法满足需要,不愿入村发展。此外,乡村即使“引进来”人才,也“留不住”人才。部分“不慎”入乡的知识分子,比如由特岗、“三支一扶”计划、公务员等考入的知识分子,会因乡村经济落后、资源缺乏等而离村。外来人才无法引进,乡村长期缺乏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便难以推进。
2.3 乡村文化的“虚化”与“退守”
2.3.1 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主体逐渐流失。
一方面,城市繁荣、设施设备齐全、就业岗位较多等因素吸引村民入城,“人员的外出导致农村公共聚集地空闲,如农村戏台、庙宇、祠堂等传统聚落活动的空间闲置……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呈现凋敝化。”[5]另一方面,村民很难发现乡村文化的潜在价值,无法传承乡村文化,导致文化传承者间接“流失”。此外,乡村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主体,未尽职尽责,致使乡村文化逐渐走向“虚化”。
2.3.2 乡民缺失文化自信。
城市的经济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优越,使得乡民一味追赶城市文化潮流,忽视自身文化价值,致使乡村文化走向“虚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仍旧存在,乡民仍旧缺失文化自信。此外,城乡发展差距造成村民由乡入城,乡村文化缺乏人才传承,致使乡村文化逐渐“退守”。
2.3.3 乡村文化资源的建立、监管和保护机制不健全。
当地文化部门未建立乡村文化资源监管和保护机制,乡村文化的“安全”没有保障,其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同时,文化资源的监管不到位,乡村文化很难充分利用,促使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缓慢。此外,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乡村文化的基础保护设施未完善或流于形式,且未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化资源保护系统,也没有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2.4 乡村治理的“僵化”与“偏离”
2.4.1 乡村治理的主体不明确,治理难以推进。
乡村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年长者和中青年2类人。由于经验、学识、思想理念等不同,这2类人治理观念不一致,导致治理“僵化”。同时,村民把自己当作治理“局外人”,参与治理的意愿不强,间接放弃了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乡村治理效果。此外,由于对国家政策和乡村自治的认识不到位,村干部容易出现治理专制行为,过多干涉乡村事务,造成乡村出现等级化现象,严重阻碍乡村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