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药野木瓜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作者: 周杨 李宝银 周俊新

摘要  钝药野木瓜是优良的药用、食用、景观三重利用价值的野木瓜属植物,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从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对钝药野木瓜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发现相较于野木瓜,钝药野木瓜在药用成分分析、药效试验、遗传改良、人工栽培、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都严重滞后,良种种苗、生态栽培技术及药用、食用产品的开发等是钝药野木瓜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研发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  钝药野木瓜;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人工培育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1-000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1.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nalyis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spect of Stauntonia leucantha

ZHOU Yang1,LI Bao-yin1,ZHOU Jun-xin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0;2.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Fuzhou,Fujian 353000)

Abstract  Stauntonia leucantha is an excellent medicinal,edible and landscape plant of Stauntonia DC,which has hig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status of Stauntonia leucantha at home and abroad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inal value,edible value and ornamental value.It was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Stauntonia chinensis,the research on medicinal components analysis,efficacy test,genetic improvement,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Stauntonia leucantha wa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and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auntonia leucantha industry was improved seedlings,ecological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products.The key areas and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Key words  Stauntonia leucantha;Medicinal value;Edibleness;Ornamental value;Artificial cultivation

作者简介  周杨(1997—),男,福建莆田人,硕士,从事药用植物生态培育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森林培育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04

钝药野木瓜(Stauntonia leucantha),木通科(Lardizabalaceae)野木瓜属(Stauntonia DC)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又称倒卵叶野木瓜,别名那藤包、麻藤包、牛卵坨,是我国特有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1]。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多为民间传统中药材,根、茎、叶、果均可入药;果实味甜可食用,是山区农村常见的野生水果[2]。目前,对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野木瓜(S.chinensis DC)、西南野木瓜(S.cavalerieana Gagnep)上,对钝药野木瓜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福建省野木瓜属植物主要有野木瓜、钝药野木瓜和尾叶野木瓜[3]。与野木瓜、尾叶野木瓜2个种相比较,福建省钝药野木瓜野生资源最为丰富,且具有四季常绿、藤蔓繁茂、适应性强、生长快,以及果大、味美香甜等优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该研究对钝药野木瓜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景观价值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钝药野木瓜的后续研究提供基本思路。

1  钝药野木瓜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

1.1  形态特征

钝药野木瓜藤蔓粗壮,藤蔓长可达50 m,粗可达10 cm;1~2年生嫩枝绿色,多年生茎干灰白色或浅灰褐色,皮部有明显的皮孔;掌状复叶,叶柄长4~6 cm,1年生幼苗小叶3~5片,多年生植株小叶5~9片,以7片小叶居多,长倒卵形、近椭圆形;老叶革质,长4~10 cm,宽 2~5 cm,顶端急尖或渐尖,叶面浅绿色至深绿色,叶背灰白色;嫩叶膜质,浅黄色、橘黄色、橘红色或紫红色。雌雄同株异花,花期3~4月份,伞房式花序,长4~5 cm;单性小花3~5朵簇生叶腋, 白色或浅黄色,雌花1朵或无。雄花萼片6,外轮3 片披针形,长7~9 mm,宽1~3 mm;内轮3片线形,长6~10 mm,宽0.8~1.0 mm;雄蕊6枚,长约4 mm,花丝上部分离,下部合生,偶有全部合生,长约3 mm,雌花比雄花长1~2 mm,外轮萼片比雄花宽1~2 mm[4]。果期5~11月,果实卵圆形、长椭圆形,长5~15 cm,直径4~6 cm,成熟时黄色,果皮平滑或有不明显的小疣点,不开裂。许多文献根据花丝上部是否分离,区分出钝药野木瓜、倒卵叶野木瓜。除花丝是否合生的区别外,钝药野木瓜、倒卵叶野木瓜之间再无其他区别,花期外不能区分二者,单章建等[5]认为,依据叶形以及花丝联合程度区分钝药野木瓜和倒卵叶野木瓜分种过细,宜将两者合并。钝药野木瓜、倒卵叶野木瓜自然分布区高度重叠,在闽西北野木瓜属野生种群中,常见二者混居,因此,该研究采纳二者为1个种的建议,将倒卵叶野木瓜归并在钝药野木瓜中。

1.2  资源分布和生活习性

钝药野木瓜野生种群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台湾等地海拔300~800 m的山谷、溪边、山坡灌丛中或疏林边缘[6]。福建省内主要分布于武夷山脉、戴云山脉,南平、三明、龙岩地区野生资源尤为丰富[3]。据观察,钝药野木瓜幼时喜半阴潮湿环境,在溪谷边坡可见成丛幼苗;以后渐喜光,藤蔓攀缘在小乔木、灌木,甚至高大的乔木上,并在被攀附的树木的树冠上,长出茂密的藤蔓。光照充足处,枝叶浓密,开花量和结实量均较荫蔽处大,果实总糖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钝药野木瓜为浅根性植物,根系分布在30~60 cm深度范围,喜腐殖质含量高的疏松黄壤或山地红壤[7]。

2  钝药野木瓜研究进展

2.1  药用价值研究

2.1.1  药用价值考证。

植物学上对野木瓜属的分类问题仍存在争议[7-8],钝药野木瓜从野木瓜中区分出来成为单独1个种的时间较晚,导致关于钝药野木瓜的药用价值研究的文献很少。传统民间药方中一般将野木瓜属的种统称为野木瓜,2003 版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将钝药野木瓜药材收载,作为野木瓜藤入药[9],2010版《中国药典》以荷苞花苷B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同属植物野木瓜的质量控制[10],2015 版《中国药典》对此进行了完善[11],在以此为依据的质量测定中发现,钝药野木瓜的苯乙醇苷B(荷苞花苷 B)含量达到39.39 μg/g,符合《药典》规定的野木瓜药材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且研究发现其植株不同部位、生长地区不同的个体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12],但未有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兰晓燕等[13]对木通科植物藤茎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考证,确认了野木瓜属的大部分植物根、茎、果的切片的药用价值,以及不同种的相同部位切片药用的通用性。至此钝药野木瓜的药用价值得到初步的考证。

2.1.2  钝药野木瓜的药用成分研究。

2013年彭小冰等[14]首次从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出羽扇豆酮、羽扇豆醇等6种化合物,为系统研究木通科植物药用成分提供研究基础。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HIV-1蛋白酶活性、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的运用,胡冬群等[15]从钝药野木瓜中分离、鉴定出 4 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并测定了羽扇豆醇和羽扇豆酮的含量,其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007 3~0.011 3 mg/g,羽扇豆酮含量为0.019 8~0.070 8 mg/g。在此基础上,冯童童等[16]对野木瓜茎枝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从野木瓜茎枝中分离得到11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野木瓜属植物中含有的三萜皂苷、木脂素类、黄酮、酚类及氨基酸等主要药用成分已基本得到分离与鉴定,其药用价值的考证不断趋于完善。

2.1.3  钝药野木瓜的药用功能研究。

在对木瓜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中已知,其中最主要的三萜皂苷及黄酮类物质可能是该属植物中具有镇痛抗炎作用的天然活性成分[17-18],关于钝药野木瓜中是否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仅有胡冬群等[15]从钝药野木瓜中鉴定出羽扇豆醇、羽扇豆酮这一报道,但关于是否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尚处于空缺。

经文献检索发现,对钝药野木瓜的药用功能的研究报道较缺乏,但作为其同属的野木瓜的药用功能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野木瓜属植物的藤茎和果实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肝郁胁痛、肝胃气痛、肠胃癌、食管癌、瘰疬肿痛、骨折疼痛等治疗,对泌尿道结石、胆囊炎等症也效果显著。其叶入药,主治孕妇浮肿和肾脏病,能解毒、通经、除温等[19]。种子有杀虫、治病毒作用[20]。

梁桂娟[21]对野木瓜总皂苷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验证了其具有抗氧化功能。邱顺华[22]研究发现,野木瓜果实中化合物存在抗菌活性性质。植物中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生物碱、黄酮类、 蛋白质类等[23],而野木瓜中的主要化合物成分为三萜苷元及苷类、木脂素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甾醇类等成分[24],符合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近年来,关于野木瓜属植物种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用功能及其药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戴敏[25]研究发现,木瓜总苷能抑制炎症引发的继发性肿胀;杨兴海等[26]研究证实了木瓜总苷的抗炎效果并且提出了其药理学机制。李世刚等[27]对二者研究进行了补充,认为木瓜总苷可能通过抑制滑膜肥大细胞功能,从而对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张伦等[28]证实了从野木瓜提取的野木瓜皂苷的抗炎、抗肿瘤药理活性。此外,祝小波等[29]报道了野木瓜果实总皂苷联合5-氟尿嘧啶作用人肝癌耐药细胞,可降低P-糖蛋白表达,野木瓜果实总皂苷能部分逆转人肝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性(MDR),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糖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野木瓜作为镇痛药物方面,在其镇痛机制以及在临床医学试验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陈素等[30]进行了野木瓜注射液镇痛作用的药理机制研究,认为是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皂苷化合物影响痛觉信息中枢传入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周仲燕等[31]进行了野木瓜总皂苷在小鼠大脑皮层的瞬时镇痛效果研究,发现其瞬时镇痛效果不显著;陶冶等[32-33]开展了野木瓜注射液法镇痛效果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野木瓜注射液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研究样本量较少,具体潜在作用机制仍未明确。成松[34]进行了野木瓜总皂苷的镇痛效果以及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小鼠辣椒素致痛试验发现野木瓜五环三萜皂苷可以通过抑制辣椒素受体电流以及下调辣椒素受体蛋白表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钝药野木瓜作为与野木瓜亲缘关系相近的同属植物,民间药用具有与野木瓜相似的功效。在野木瓜药用成分提取方面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杨磊[35]利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对野木瓜提取物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并从中分离得到1,2-O-[2-(4-羟基-3-甲氧基苯基)-1-羟甲基-1,2-乙二基]-β-D-葡萄糖、甲基苯基-2-O-[5-0-(4-羟基-3-甲氧苯甲酰基)-β-D-呋喃芹糖]-β-D-葡萄糖苷、野木瓜酚苷A、野木瓜酚苷B 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王文平等[36]采用苯酚-硫酸法,对野木瓜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料液比1∶35(g∶mL)、温度 90 ℃、时间2 h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佳,多糖得率为12.612 g/100 g,确定了纤维素酶法提取野木瓜水溶性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50 ℃、pH 4.0、提取时间2.5 h、酶用量50 U/g),并通过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从野木瓜中提取获得均一多糖组分(CCP1)。陆秋艳[37]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野木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用分光光度计进行野木瓜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野木瓜皂苷,用高氯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了总皂苷含量;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野木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崔霖芸[38]对野木瓜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用乙醇溶液浸提野木瓜粉,并获得较优工艺条件。近年,曹颖堃等[39]参考崔霖芸[38]的试验方法对野木瓜总皂苷提取工艺优化进行进一步改进,并且对其美白活性组分进行筛选,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 79%,液料比 25∶1(mL∶g),提取温度 81 ℃,提取时间 89 min,总皂苷平均得率为 2.16%;经不同溶剂萃取得到的正丁醇部位和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 Fr.6 流分均表现出对酪氨酸酶明显的抑制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