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部山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实证分析

作者: 何成凤 刘耀森

西南部山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实证分析0

摘要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渝东北7个区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结合主客观因素从农户视角探讨农村宅基地退出真实意愿以及影响显著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缺乏政策的深入了解是基本因素,导致农户做决策时容易受同村人影响;②农户对宅基地的情感依恋是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对宅基地情感越浓退出意愿越弱;③补偿标准缺乏弹性,补偿方式不够多样化是核心因素,农户做决策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追求效益最大化;④城镇生活的不确定性、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是关键因素。因此,针对核心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有效政策建议,为西南部山区宅基地有效退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宅基地退出;意愿;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渝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 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264-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56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Homestead Withdrawal Intention in Southwest Mountain Area—Taking Northeast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HE Cheng-feng, LIU Yao-se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Chongqing 404120)

Abstract The withdrawal of rural homestea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liven rural resources, rejuvenate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of 7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ongqing,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combin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to explore the real will of rural homestead exit and significant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olicy is the basic factor, which leads to farmers decision-making easily affected by the villagers;② farmers’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homestea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nd the older they are, the stronger their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homestead, and the weaker their willingness to quit;③ the core factors are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the lack of diversification of compensation modes. When farmers make decisions, they consider cost, income, risk and other factors to maximize benefits;④ the uncertain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imperfect security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Therefore,we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withdrawal of rural homestea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withdrawal of homestead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Key words Homestead exit;Will;Logistic model;Influencing factor;Northeast Chongqing

基金项目 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6SKSZ054);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K24ZG2120358)。

作者简介 何成凤(1994—),女,重庆人,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27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及城市化加快,农户向城市转移造就了农村人口减少而宅基地并未减少的悖论[1]。“人走屋空”,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大量宅基地被闲置或浪费[2-3],尤其远郊地区空心化最严重,这也是未来宅基地退出、补充耕地的主要区域[4]。同时,受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的影响,制约了城乡要素流动,进城农户成为“两栖人员”,不能享受应有权益,使得“一户多宅”社会现象越发严重[5]。不仅沿海发达地区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突出[5],中西部地区农村宅基地在使用、管理和流转等方面同样也存在面积超标、建新不拆旧等房屋资源严重闲置的现象[6]。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格局,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合理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转让上述权益”。此外,2020年8月中央深改委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继续探索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农户自身利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农村宅基地有效退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家政策颁布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再一次推动宅基地退出的研究热潮,目前学者研究的区域样本,主要集中在东中部。首先,东部地区研究如朱大威等[7]对江苏省整体区域开展调研获取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45.9%的农民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就业风险认知等因素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孙雪峰等[8]基于南京、盐城2地探讨分析得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个体及家庭、经济、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杨璐璐[5]对沿海发达地区晋江市分析后发现只有家庭收入、是否有其他住房、是否有多处宅基地和宅基地是否有产权4个变量与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相关。其次,中部地区研究如蔡俊等[9]基于合肥市近郊肥东县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户希望获得合理补偿,而老一代农户倾向新区安置,提出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匹配农户代际差异需求;彭长生[2]基于安徽省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宅基地产权认知状况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84%的农民愿意退出宅基地,提出社保要优于宅基地退出、优先考虑远郊农民;罗湖平[10]基于浏阳市调研获取的数据从支持度、参与度、满意度3个方面探寻农户响应行为的区域分异规律,分析农户响应程度的影响因素,提出高度重视已形成的区域分异规律,顺应农户行为响应程度的变化趋势。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样本区域对宅基地退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8,11]、代际差异[12]等不同理论,运用 Logistic计量模型[5-8]对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围绕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13-14]、补偿标准及方式[15]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纵观样本区域的选择,目前对于西部地区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极少,并且没有学者以西南部山区作为样本研究区域;第二,学者们在研究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时,多是从城市发展建设上考虑或处于政府的角色[16],较少从农户意愿角度加以探讨;第三,诸多学者基于农户的个体、家庭以及宅基地方面的特征客观角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对于农户自身主观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心理、感知状况等因素的探讨较为缺乏。

渝东北地区位于内陆西南部坐落中国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库区,地处渝、鄂、川、陕交界处,面积3.39万km2,涵盖了万州、梁平、垫江、开州、云阳、忠县、丰都、奉节、巫山、巫溪、城口11个区县,是重庆的东北“门户”,其区域面积涵盖广而经济条件较落后,山地多、耕地少造成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且大部分农户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使得宅基地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对此调研更能真实地反映贫困山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真实情况。鉴于此,笔者以渝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实地调研的样本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主客观因素,从农户的视角深入探讨渝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真实意愿以及影响显著的因素,以期为正确提出适配渝东北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建议,为西南部山区宅基地有效退出提供理论支撑。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基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拥有决策权,在比较利益的指引下参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通常遵循“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原则,农户关注宅基地退出后的收益及效用最大化[17],任何决策都是根据自身所拥有资源禀赋进行衡量。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农户个体特征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农村家庭固有结构,男性外出务工,承受风险能力强于女性,且在家庭决策方面更拥有话语权,则男性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外出务工年限越长的农户,见识广则越追求优质的生活,加上文化程度越高,接收新技能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增强,对政策理解和认知更为清晰,更愿意在合理补偿的条件下退出宅基地。而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土地依赖性增强,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退出宅基地可能性相对较小[8]。主要工作类型与宅基地退出的关系不明确,有些农户会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影响宅基地的退出意愿。

H2:家庭特征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农村家庭人口数量增多,宅基地更为凸显其作为家庭生活用品的功能性,搬迁难度增大,且低收入家庭会顾虑物价房价所带来的压力,退出意愿更弱;家庭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大,家庭收入随之增长,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更强。城镇拥有住房关系到农户未来生活的保障,其经济条件好转会促进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

H3:宅基地资源禀赋特征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宅基地面积以及其上房屋占财产总值比重越大,意味着在退出时所获得补偿越多,如有偿退出,其盘活资源的意愿更强;离最近乡镇距离越远的农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更愿意参与宅基地的退出工作。宅基地数量越多,导致农户宅基地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就会增多,退出意愿会增强;农户拥有的宅基地结构、宅基地来源、是否有房产证书等对宅基地退出并未有直接关系,因此影响方向不确定。

H4:补偿措施、农户感知、从众心理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农户是理性个体,宅基地退出追求最高效益化,就补偿方面而言,需要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更能刺激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也希望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来推进宅基地退出工作。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不仅受农户个体、家庭、宅基地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主观心理的影响。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对于贫困的渝东北地区农户来说,由于缺乏对政策的清晰了解,往往在做决策时也容易受同村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同村人愿意退出决策和退出成功者示范作用都会促进宅基地退出工作。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于对渝东北7个区县32个行政村开展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专项调研,调查依据是已设计好的问卷,采取抽样入户实地访谈获取真实数据。此次调查共收回250份问卷,通过筛选和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达到95%。此次的专项调研面向农村户籍且未退出宅基地的人群,全部调研均在抽样的7个区县完成。在数据处理之前,运用SPSS 25.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效度检验,KMO=0.641,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1 161.335(P<0.01),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原始数据能反映主体特征真实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