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斑病在广德市主要经济树种上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 任建敏
摘要 2020—2023年在广德市主要经济树种毛竹和茶属(山茶花、茶树)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叶斑病,镜检后均发现链格孢属真菌。该研究调查了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通过对比调查,发现城市绿地种植的山茶花上病斑明显,危害重,在林地混交种植或林下种植的茶树上无典型病斑,危害轻微;发病毛竹林采取了适宜林分密度、留养乡土树种等措施,逐渐恢复健康。不当的栽培管理方式和生物多样性缺乏是该类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毛竹;茶;链格孢;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S 76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4-008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4.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Leaf Spot Disease on Major Economic Tree Species in Guangde City
REN Jian-min
(Forestry Harmful Organism 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Guangde City, Xuancheng, Anhui 242200)
Abstract From 2020 to 2023, significant leaf spot disease has occurred on the main economic tree species of bamboo and tea (Camellia L.),in Guangde City. Afte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lternaria Nees was foun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valence patterns of this disease, through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camellia flowers planted in urban green spaces have obvious disease spots and serious harm, while tea trees planted in mixed forests or under forests have no typical disease spots and are less harmful.The diseased bamboo forest has gradually recovered its health by adopting measures such as suitable stand density and retaining local tree species.Improper cultiv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and lack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this type of disease.
Key words Bamboo;Tea;Alternaria Nees;Biological diversity
近年来,随着广德市竹、茶、绿化苗产业的发展,竹类和茶属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毛竹面积为5.5万hm2,茶树面积为0.85万hm2,还包括少量景观绿化树种山茶花圃地。随着广德市近年来的气温、林分管理模式的变化,病虫害种类也在不断变化。经过几年林间调查,笔者针对链格孢属真菌[1]在广德市竹、茶两大类经济树种上的发生流行规律、趋势及绿色防控方法进行了阐述。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Nee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真菌,可营寄生、腐生生活,也是某些植物的内生真菌[2]。近年来,在野外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笔者采集了广德市毛竹[3]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J.Houz、茶属[4](山茶属)Camellia L. 2类经济树种上能导致一定发病
面积的叶部病害样本,并在室内镜检其病原菌[5-6],发现均为
链格孢属真菌[7-8]。由于该类病原真菌在广德市2类主要经济树种上都能引起一定面积的病害发生流行、危害状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流行规律进行研究,探究致病原因,从而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多发背景下[9-10],改善毛竹、茶属的栽培模式,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探索绿色防控方法,从源头上治理该类病害;保护毛竹、茶属等树种的林区自然生态环境,积极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病原菌发生危害概率,从而提升林区农林产品品质。
1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毛竹病害
1.1 毛竹林区采样
2020年10月在毛竹林区调查时,发现新杭镇毛竹林区有数株毛竹成块状枯死,镜检其竹杆、枝叶上病斑均为链格孢属真菌(图1)。
1.2 发生规律
该病害不同于广德市以往其他常见竹类病害(如毛竹基腐病从竹杆基部发病,再蔓延至竹杆中上部),发病后,竹叶、杆上先出现黄棕色斑点,继而落叶并落尽,病害发展到中后期由上部枝稍向中下部缓慢枯死。2020年10月采样时,毛竹密林中几株毛竹逐渐枯萎,竹杆3/4以上部分枯死至灰白色,其上分布黑色小点,竹基部尚有黄绿色。在毛竹以外的其他竹类调查中,暂未发现该类病害发生,仅在经营管理水平差的毛竹林区发生,并能造成集中的数株毛竹死亡,该病害在以往竹林区只见到竹杆上类似的黄棕色斑点,未发现致毛竹死亡现象。近年来,毛竹竹材价格低,生物资源利用率下降,林农不积极采伐管理竹林,林分密度过高,病竹未及时清理,林内通风透光差,竹林内温凉、潮湿等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导致毛竹对链格孢属弱寄生真菌易感。经过几年的清理病死竹、有序采伐、合理密度、留养乡土树种等措施,病竹林逐渐恢复健康,未再发现死竹现象。
2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茶属病害
2.1 城市园林绿地山茶花(茶属景观植物)采样
2023年3月6日于广德市健康公园绿地山茶花上采集了具有相同危害状的病叶,病叶遍布全树,病斑半圆或近圆形,面积较大。镜检后发现,其中,有大量孢子,根据其孢子形态学特征、颜色和孢子着生排列情况,鉴定为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孢子数量较多,有簇状分生孢子梗,危害状明显,中重度发病。3月气温较低时,有大量孢子形成,尚未萌发(图2)。
2.2 地势平缓地带茶田采样(3月下旬)
2023年3月下旬,前往广德市新杭镇产茶林区调查时,发现路边地势平缓地带茶田茶树叶上的病斑与城区绿地山茶属茶花叶上的相似,病叶主要分布在中下层老叶上,病斑面积小,于是采样带回室内镜检发现病原也为链格孢属真菌,孢子数量少于城区绿地山茶花叶部样本,仅轻度危害(图3)。
2.3 山地茶园采样(3月下旬)
2023年3月下旬,前往广德市新杭镇产茶林区调查时,发现山地茶园茶树叶上的灰白色病斑与城区绿地山茶属茶花、地势平缓地带茶田茶树老叶上的相近,主要分布在下层老叶上,但无典型病斑,镜检病原也为链格孢属真菌,病原数量较前两类地块稀少,危害状不明显,危害轻微(图4)。
2.4 发生规律
为了比较说明链格孢属真菌在茶属上的发生流行规律,从3类不同地块的茶属经济树种上的链格孢属真菌发生规律着手,分别调查取样(图5),
城市园林绿化带茶花叶上病斑在老、新叶上均有分布,地势平缓地带危害状较轻,病斑多在中、下部老叶上,林区山地地带危害状轻微,病斑在下部老叶上,
在叶部病斑形状、颜色及叶部发病位置等高度相似的病斑中均镜检到链格孢属真菌。链格孢属真菌感染茶属茶花、茶树叶片后,病叶易从叶缘出现灰白色近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春季3月气温回升时,叶部病斑危害状开始明显,镜检发现(图6):城市园林绿地山茶(山茶花)叶部病斑镜检有大量粗壮菌丝,分生孢子多为倒棒状或砖格状,有明显分隔,镜检视野下为灰绿色,3月中下旬开始萌发,分生孢子梗明显、簇生;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和山地茶园叶部病斑镜检菌丝细弱,分生孢子多单生;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分生孢子在4月开始萌发,而此时山地茶园仍未见孢子萌发。经防治(城区茶花采用化防,林区茶树采用刈割等措施)及春夏季气温升高后,危害状开始减少。秋冬休眠期,特别是经过寒潮低温、霜冻期后,老旧病叶多枯落腐烂,少量未落病叶上病斑萎缩,镜检菌丝在叶肉内越冬,菌丝细弱,自然状态下不易发现分生孢子;但冻害也会带来新的叶部损伤,易导致翌年的叶部链格孢属病害。
总体来说,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茶属茶花、茶树叶部病害危害在春季重于秋季;城市园林绿地茶花叶部发病时间早于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前二者均早于山地茶园;山地茶园发生危害程度显著低于路边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前二者显著低于城市绿地山茶花叶部发病程度;春季,城市绿地山茶花叶部病原孢子数量远高于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前二者均高于山地茶园。春季采样镜检后,采用悬滴法试验,检查孢子萌发情况:3月城市园林绿地山茶(山茶花)叶部采样所得病斑孢子萌发率高,萌发迅速;4月地势平缓地带茶田采样所得孢子也能够较快萌发;4月山地茶园采样所得孢子未发现萌发迹象。3—4月3类地块的温度条件表现为城市园林绿地>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山地茶园,湿度均相对潮湿;周边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山地茶园(周边森林资源丰富)>地势平缓地带茶田(周边农林作物丰富)>城市园林绿地(仅有少量绿化树种、花卉草坪分布,地面硬化等,植被种类少);管护精细程度表现为山地茶园(经济价值高,精细化管理)>地势平缓地带茶田(经济价值较高,中等管理)>城市园林绿地(粗放管理)。可见,茶属的栽培环境和管护程度决定了链格孢属真菌的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因此,在病害防治上应根据不同生境、管护模式与发生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城市园林绿地上的病害需要提早摘除病叶防治甚至化学防治,而山地茶园仅在采收后刈割,减少病原即可。
3 防治方法
3.1 维护生物多样性
3.1.1 链格孢属真菌致病性变化。
广德市林区在枯死竹、茶属叶斑病的新病灶上鲜见分离镜检出大量链格孢属真菌,该类真菌原为内生真菌、腐生、弱寄生性,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区绿地和山地林区主要致病菌之一。从实践中观察发现,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物种多样性减少,栽培树种单一,粗放管理,林分衰败都是导致链格孢属真菌致病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3.1.2 防治建议。
由野外调查监测可知,广德市气温相对较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茶园链格孢属真菌致病性较低,主要分布在下部老叶上,无典型病斑,分生孢子数量稀少,萌发晚;林分密度合理的竹林,灌丛搭配,混交竹林地未发现该类病害明显发生。因此,积极维护生物多样性是解决该类病害主要的绿色防控手段之一。笔者建议在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的适宜地带(如防火林带、山顶空地、林窗等),建设一定数量的茶树林带、林地[11],在适宜林区林下配置一定数量的乡土优良茶树,不建议大面积条块、连片营造茶树林地,或与毛竹、栗林等经济树种成“品”字形、点状营造茶树林地[12-13]。不建议天然林区营造茶树纯林,坚决打击毁林种茶等行为。建议培养熟龄茶树林,不建议在山地茶园随意改换品种、营造低矮幼龄茶树。不建议在物种多样性差的地带营造大面积茶园、茶花苗圃地等,应当积极改善环境,提升物种丰度,如构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不建议营造毛竹纯林[14],积极留养、保护当地乡土树种。同时倡导林区全面禁用除草剂,积极维护林区生物多样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