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与非洲马拉维农业科技合作的接口研究
作者: 曹宁摘要 马拉维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其粮食不能自给的发展属性,广泛种植玉米、高粱、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普遍饲养牛、羊、猪、鸡的农业表现,“靠天吃饭”、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及农业生产同时受干旱和洪灾双重影响的生产特点,在非洲国家中极具代表性。马拉维与甘肃农业生产的诸多共同点为双方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甘肃可借助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专家派遣、官员互访、专业人员研讨交流、科技人员和农民代表实地考察、线上互动答疑、制作种植技术示范视频或专题片等方式,加强与马拉维在旱作农业、玉米育种、马铃薯种植和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以甘肃智慧和甘肃力量助力马拉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稳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共同点;代表性;农业科技合作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1-025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1.057
The Interfac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etween Gansu (P. R. C.) and Malawi
CAO N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Malawi, as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the development attribute of self-sufficiency in food. It widely grows corn, sorghum, potato, beans and other food crops, and generally raises cattle, sheep, pigs and chickens. Th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lying on the weather",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ffected by both drought and flood are very representative in African countries.Many common poi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tween Malawi and Gansu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bilater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In the future, Gansu can rely on platform mechanisms such as the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rum,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Malawi in dryland agriculture, maize breeding, potato planting and the R&D and prod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rough expert dispatch, official visits, professional discussion and exchange, field visi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farmers' representatives, online interactive Q&A, and production of planting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videos or feature films.With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of Gansu Province, we will help Malawi improve its food security capacity,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Food security;Similarity;Representativeness;Co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专项(21CX6ZM106)。
作者简介 曹宁(1971—),男,甘肃正宁人,副教授,从事非洲语言政策、非洲农业与脱贫减贫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2-12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非洲约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然而其总体的粮食自给率却只有7%,全非洲80%的水稻和45%的小麦依赖进口。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54个非洲国家中有33个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这其中有2/3的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另有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肯尼亚、喀麦隆、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food insecurity)。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就脆弱的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岌岌可危。2021年12月16日非洲联盟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全新交互式数字报告《2021年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非洲区域概览:统计数据和趋势》[2]显示:地区冲突、气候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非洲饥饿人数持续上升。2020年非洲营养不良人数达到2.816亿,较2014年增加了8 910万,有33个国家急需外部提供粮食援助[3]。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马拉维,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为贫困的5个国家之一[4]。根据全球粮食安全指数(GFSI2016)[5],马拉维在所有参与粮食安全排名的113个国家中,在粮食的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获得性(availability)、质量与安全(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方面分别排名第105、101和106位,约1/3的家庭长期存在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报告[6]显示,2020年马拉维遭遇中、重度粮食危机(food insecurity)的人数为1 520万,占该国人口总数的81.8%。虽然在非洲遭遇粮食危机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马拉维无论是在面积、人口、综合国力还是发展规模上,都算不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大国。然而,在粮食作物种类、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水平、自然灾害甚至国内政局方面,马拉维都显示出大部分非洲国家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以马拉维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甘肃)与马拉维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对于同类研究与实践都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1 马拉维农业生产特征分析
马拉维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估计,马拉维全国1 860万人口中约80%生活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生。农业为马拉维制造业提供了65%的原材料、创造了该国80%的就业和90%的出口、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以上。经过独立后50多年的和平发展,尽管在此过程中也曾进行了重大的经济和结构改革以维持增长,但时至今日马拉维仍然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贫困率从2015/2016年的51.5%小幅下降到2019/2020年的50.7%,有将近70%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1/4的人口每天摄入的热量低于日常生活所需,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DI)在189个国家中排在第172位。2021年马拉维风调雨顺,有利的天气再加上农业投入补贴政策使得玉米喜获丰收,烟草产量增加,中、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有所减少。但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8月发布的最新IPC分析数据预测显示[6],虽然较之以往粮食不安全状况有大幅减少,但2021年10月—2022年3月马拉维仍有149万人面临较为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急需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研究认为,造成马拉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过低[7]。由于主要作物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绝大多数人口只能继续从事粮食作物生产以维持基本生活,进而导致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大为减少,这反过来又使得贫困成为一种长期性的存在。世界银行预测[8],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2021—2023年马拉维贫困率将维持在68%左右。
总体来看,马拉维的农业生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 ℃左右。11月份到来年4月份雨季的降雨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而每年5—8月份凉干季和9—11月份热季则降水稀少,降水分配严重不均,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rain-fed)[9-10]。在可预见的未来,马拉维80%的人口、85%的家庭仍将以农业为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新开垦潜力有限,且农业生产依旧采用锄头等传统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尤为迫切。
第二,农作物种类丰富,广泛饲养牛、羊、猪、鸡等。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水稻、豆类、薯类(主要有木薯、甘薯、马铃薯)、小米在马拉维均有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有烟草、甘蔗、茶叶、棉花、花生、澳洲坚果和咖啡等。特别是烟草,作为马拉维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也是其第一大外汇来源(烟草出口创汇占外汇总收入的60%以上)。畜牧饲养以牛、羊、猪、鸡为主,渔业相对较为发达。
第三,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小农户和规模农场并存。小农户(smallholder farmers)经营了马拉维80%以上的耕地,以种植玉米、高粱、木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其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11]。由于户均土地拥有量少、信贷支持和技术水平及市场准入不足,因此小农户在马拉维农业生产中处于长期劣势。虽竭尽全力生产粮食以维持生存,但却长期被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所困扰。与此不同,规模化农场主要种植供出口的烟草等经济作物,但其产量、生产力和土地利用强度均低于小型农场,未能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12],因此总体表现不佳。
第四,农业生产同时受旱灾和洪灾的双重影响,产量不稳定。马拉维发生饥饿的直接诱因是不规律或缺乏足够的降雨造成的长期干旱[13]。据统计,1967—2014年马拉维曾经历了19次洪水和7次严重干旱[14]。2005年启动实施的“增长与发展战略”使得粮食生产一度实现了自给有余。然而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5、2016年连续2年的干旱使传统产粮区受损严重,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均受到较大冲击。再加上灌溉系统不发达,因此农业生产一年只有雨季一季收成[4,15],土地闲置和浪费严重。
2 甘肃省农业生产概况
“二牛抬杠”“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甘肃曾经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 mm,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全省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533.33万hm2耕地近70%是旱地,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基础极为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甘肃省把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逐步改变了甘肃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在旱作农业、玉米育种、马铃薯、小杂粮和特色畜牧养殖方面优势明显,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0%,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产稳产,开创了甘肃农业发展的新篇章。2000年甘肃全省粮食总产量超过700万t,历史性地首次实现了全省基本自给,2011年粮食生产突破1 100万t,2020年突破1 200万t大关(2021年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有增长),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 262个贫困村、5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脱贫,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和脱贫减贫成就令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