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间套种玉米对东当归产量和抽薹的影响
作者: 姚玉玲 杨迎春 李云飞 李蓉芳 杨昊 费甫华 李念祖
摘要 以东当归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套种株距和行距对其产量和抽薹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株行距为1 m×3 m 时,产量相对最高,为12 882.6 kg/hm2,较最低产量增产32.99%,且抽薹率较低,为0.87%;东当归抽薹率在套种玉米株行距为0.75 m×2.00 m时最高,达2.17%。东当归抽薹率随着玉米套种株行距的增大呈“低—高—低”趋势。合理控制垄间套种玉米株距和行距,能有效提高东当归产量,控制抽薹,达到绿色生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垄间套种;玉米;东当归;抽薹
中图分类号 S 3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3-00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3.009
Effects of Interplanting Maize Between Ridges on Yield and Bolting of Angelica acutiloba
YAO Yu-ling,YANG Ying-chun,LI Yun-fei et al
(Yich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chang,Hubei 443004)
Abstract Angelica acutiloba (Sieb.et Zucc.) Kitagawa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spacing and row spacing when interplanting maize on its yield and bol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lanting spacing and row spacing was 1 m×3 m,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 (12 882.6 kg/hm2),which increased by 32.99% 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yield,and the bolting rate was lower (0.87%).The bolting rate of A.acutiloba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plant spacing and the row spacing of interplanted maize was 0.75 m×2.00 m,reaching 2.17%.The bolting rate of A.acutiloba presented a low-high-low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maize interplanting spacing.We found that the yield of A.acutiloba could be increased effectively and the bolting could be controlled by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plant spacing and row spacing of interplanting maize between ridges,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reen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yield and income.
Key words Interplanting between ridges;Maize;Angelica acutiloba;Bolting
基金项目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重大科技研发专项(2020-620-000-002-04);宜昌市科技计划项目(A21-4-020)。
作者简介 姚玉玲(1988—),女,湖北宜昌人,农艺师,硕士,从事中药材栽培与生理研究。通信作者,农艺师,硕士,从事中药材栽培与生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3-22
东当归为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日本的道地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1],与中国当归的功能主治相一致。东当归主要含有挥发油、多糖、苯丙素、甾醇、黄酮类等化学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东当归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增强造血和免疫功能、保肝、抗菌及改善血循环等作用[2-3]。东当归经早期引种到我国试种成功,种植已有50多年,主要分布于吉林延边[3]和四川[4-5],目前在湖北宜昌栽培已有3年[6]。
东当归种植经济效益可观,但随着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其产量和质量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稳定,目前对东当归的栽培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种子类型、育苗方式、种苗大小、苗龄、栽培海拔、栽培密度、栽培方式、施肥等都会影响当归的产量和质量[7]。目前又面对“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防止耕地‘非粮化’”等系列管控措施,进一步要求药材种植要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近几年,已有多地药农进行当归-玉米套种,研究显示,中药材与其他作物间作能促进中药材生长、增加药效成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8]。为探究东当归-玉米套种的最佳组合方式,保证东当归稳产增产、农户生产效益稳定,笔者通过研究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的株距和行距对东当归产量和抽薹的影响,筛选适合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的最佳株距和行距,旨在为东当归-玉米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自然成熟的东当归种子,于2020年8月在海拔1 100 m处进行育苗,2021年3月上旬移栽。移栽选用无病害的健壮苗,苗龄180 d,株高3~10 cm,茎粗0.5 cm左右。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宜昌宜都市潘家湾梁山村,海拔600 m,111°24′E,30°28′N,年降雨量1 230 mm,年平均气温16.3 ℃,无霜期273 d。黄壤土,pH 6.2,有机质含量26.35 g/kg,碱解氮含量63.5 mg/kg,有效磷含量34.03 mg/kg,速效钾含量181 mg/kg,前茬作物玉米。
1.3 试验设计
玉米套种试验采用大区试验,不设重复。玉米套种在东当归垄间,设种植株距(A)和套种行距(B)2个因素,主区为B处理。玉米种植株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0 cm(A1)、75 cm(A2)、100 cm(A3);玉米套种行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隔1垄种植,行距1 m(B1);隔2垄种植,行距2 m(B2);隔3垄种植,行距3 m(B3)。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15 m×7 m,区间间隔2 m。
1.4 试验方法
东当归栽植前整地,1 hm2施有机肥3 000 kg、复合肥750 kg作基肥,耕翻耙平后起垄,垄高30 cm,垄宽1 m,覆黑膜。东当归起苗按株行距30 cm×40 cm呈品字型穴栽,浇足定根水,用细土压实膜口。及时进行田间观察,在生长旺季9月上旬观测抽薹植株,统计东当归抽薹情况。11月下旬—12月上旬东当归收获时,将每个试验区分割成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 m×7 m,分小区采挖测产,以平均值计算1 hm2产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WPS表格、SPSS等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邓肯(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套种对东当归产量的影响
2.1.1 套种株距对东当归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东当归产量表现为A3>A2>A1,东当归产量随着套种玉米株距的增大而升高。处理A1的东当归产量最低,为9 465 kg/hm2;处理A3的东当归产量最高,达11 224.65 kg/hm2,与A1、A2均差异显著,处理A3较A1、A2的东当归产量高18.59%、12.80%。
2.1.2 套种行距对东当归产量的影响。由图2可知,东当归产量表现为B2>B3>B1,东当归产量因玉米套种行距的不同而有差异。处理B2的东当归产量最高,达10 976.85 kg/hm2,与处理B1差异显著,与处理B3差异不显著;处理B2的东当归产量较B1、B3高17.55%、6.30%;处理B1的东当归产量最低,为9 337.95 kg/hm2。
2.1.3 不同套种组合对东当归产量的影响。
不同玉米套种株距和套种行距组合下,东当归产量的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东当归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B3A3,产量达12 882.60 kg/hm2,与其他组合处理差异显著,其后依次为B2A3、B2A1、B2A2、B1A2、B1A3,东当归产量最低的处理组合为B1A1,为8 632.95 kg/hm2,较B3A3组合的产量低32.99%。
在同一套种行距(B)下,按B1、B2、B3依次排序,东当归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A2、A3、A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东当归产量最低的处理分别为A1、A2、A1。由此可知,在同一套种行距(B)下,东当归产量基本在A3处理下最高,在A1处理下最低,这与“2.1.1”中分析结果一致。
在同一套种株距(A)下,按A1、A2、A3依次排序,东当归产量最高处理分别为B2、B2、B3;东当归产量最低处理分别为B1、B3、B1。由此可知,在同一套种株距(A)下,东当归产量基本在B2处理下最高,在B1处理下最低,这与“2.1.2”中分析结果一致。
2.2 玉米套种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
2.2.1 套种株距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
由图4可知,东当归抽薹率最高的为处理A3,其次为处理A1、A2,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玉米套种株距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不大。
2.2.2 套种行距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
由图5可知,东当归抽薹率表现为处理B2>B3>B1,B2处理的抽薹率较B3、B1高100.99%、163.64%。玉米套种行距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较大,东当归抽薹率随着玉米套种行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2.2.3 不同套种组合对东当归抽薹的影响。
不同玉米套种株距和套种行距组合下,东当归抽薹情况见图6。由图6可知,抽薹率较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B2A2、B2A3、B2A1,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这与“2.2.2”中B2处理的抽薹率最高结果相一致。东当归抽薹率最高的处理组合为B2A2,抽薹率为2.17%,最低的处理组合为B1A2,抽薹率为0.58%;二者差异显著;B1A2的抽薹率较B2A2降低73.27%。
3 结论与讨论
当归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是目前大规模种植中的大难题。而当归的抽薹问题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难题,与种子种苗、栽培措施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9]。该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玉米套种株距和行距对东当归产量和抽
薹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玉米对东当归产量影响较大,在
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株行距为1 m×3 m时,东当归产量相对
最高,达12 882.6 kg/hm2,较最低产量8 632.95 kg/hm2增产32.99%;在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株行距为1 m ×2 m时,东当归产量相对较高,为11 272.35 kg/hm2,较最低值高23.41%。在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株行距为0.75 m×2.00 m时,东当归抽薹率最高,达
2.17%;套种玉米株行距为0.75 m×1.00 m时,抽薹率最低,为0.58%;套种玉米对东当归抽薹有一定影响,东当归抽薹率随着玉米套种行距的增大呈“低—高—低”趋势。在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对东当归起到一定的遮光作用,通过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