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类型对甜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 樊宏 杨慧 江辉 周新 马登超
摘要 设计了黑色、白色、银黑3种颜色的地膜,以不盖膜处理为对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颜色地膜对花生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均能提前花生1~3 d生育进程;在降水量较往年偏多的条件下,各覆膜处理均可有效控制株高;在结荚期黑膜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叶、茎和荚果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多29.6%,37.2%和5.6%;结果数、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百仁重等指标黑膜处理表现较好,各覆膜处理均优于对照;黑色地膜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银黑地膜和白色地膜,3种地膜处理较对照增幅范围在10.03%~23.53%。
关键词 花生;地膜;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03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07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lastic Film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Sweet Peanut
FAN Hong1, YANG Hui2, JIANG Hui1 et al
(1.Ji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ing,Shandong 272031; 2.Renche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Center, Jining , Shandong 272000)
Abstract Three colors of mulch films (black, white and silver-black) were designed, and the uncovered treatment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lor mulch films on peanut growth proces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film mulching treatments could advance the growth process of peanuts by 1-3 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recipitation was higher than previous years, each mulching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lant heigh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s of leaves, stems and pods were 29.6%, 37.2% and 5.6%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The black film treatment performed the best, and each film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The black film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yield, followed by the silver-black film and the white film treatments, and the three film treatments increased by 10.03%-23.5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Key words Peanut;Film;Agronomic characters;Yield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品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综合加工利用增效价值明显。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鲜食花生也越来越受欢迎,消费量逐年提升[1-2]。含糖量高低对于花生的食用品质、加工风味有重要影响,含糖量和甜度高是鲜食花生的关键品质指标。Pattee等[3-5]研究表明,甜度与花生籽仁口味品质的相关系数达0.88,籽仁中蔗糖含量在5%以上时口感较好。甜花生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拓宽花生消费途径方面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作物,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地膜覆盖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覆膜栽培后具有增温调温、蓄水保墒、保肥增肥、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防除杂草、减少病害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多种综合效应,因而增产增效显著[6-11]。有关甜花生在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品种特性和产量影响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以济宁花生种植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方式下的甜花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地膜覆盖处理与露地栽培之间花生植株性状、物质分配及产量等的差异,寻求甜花生高产新模式,以期为该区域特色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年6—10月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黏壤土,前茬为小麦,耕层基础地力为:有机质14.2 g/kg、全氮1.17 g/kg、全钾1 043 mg/kg、速效氮120 mg/kg、速效磷56.2 mg/kg、速效钾136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为济花501,由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花生研究中心供种,品种登记编号为GPD花生(2019)370132。试验地膜为黑色、白色、银黑色3种颜色,由当地农资市场采购,宽度均为90 cm,厚度0.006 mm。试验期间的温度、日照和降水情况见表1。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播种前,基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 200 kg/hm2后深翻,垄作,垄底宽85 cm,垄面宽50 cm,垄高12 cm,垄上行距35 cm,一垄双行。垄上开沟,沟内用滴灌带造墒,麦收后6月13日播种,播深5 cm,穴播2粒,穴距14 cm,种植密度为16.8万穴/hm2。试验设黑膜(M1处理)、白膜(M2处理)、银黑膜(M3处理)露地栽培(CK)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5.00 m×2.55 m=12.75 m2。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夏播花生田。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植株性状考察。
分别于播种后30 d(2021-07-13)、60 d(2021-08-13)、90 d(2021-09-13)以及收获时(2021-10-03)在各小区代表性地段连续取样10株,选择长势较为一致的5株测定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和结果数等,在播种后60 d将整株地上部分按照叶、茎/叶柄等部分取样于烘箱内105 ℃杀青0.5 h,然后将温度调至80 ℃烘干称重,取平均值。
1.4.2 测产与考种。
每个小区挑选100个双仁饱果称重,计算百果重。随机称取500 g荚果,分别计算饱果数和饱果重,然后剥壳,计算饱仁数、饱仁重和出米率。
1.5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计算试验数据平均值并作图;采用DPS 7.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平均数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膜型处理对花生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均于6月13日统一播种、覆膜,各覆膜处理均于6月19日出苗,对照CK于6月20日出苗,出苗率为90.3%~93.3%,不同膜型处理花生出苗和开花有所提前。黑色地膜M1处理成熟期最早,为9月26日;白色地膜M2处理和银黑色地膜M3处理均为9月27日;对照成熟期最晚,为9月29日。
2.2 不同膜型处理各生育期对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不同覆膜处理与对照比较,花生株高存在差异,对照CK在4批次取样时期均高于各处理株高,在播期60 d分别比黑膜、白膜和银黑膜处理株高分别增加12.98%、4.60%、8.29%,在播期90 d分别比黑膜、白膜和银黑膜处理株高分别增加12.24%、7.12%、6.24%。黑色地膜M1处理株高在4批次取样时期均低于各处理间株高,其中在播期90 d黑膜处理比白膜、银黑地膜处理株高降低了4.56%和5.34%,白色地膜和银黑地膜处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株高的差异可能与夏季7、8、9月份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减少等情况有关。
2.3 不同膜型处理结荚期对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结荚期是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处理在结荚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与各
处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叶干物质积累量比白膜、银黑膜和对照处理依次高22.2%、10.3%、29.6%,茎干物质积累量比白膜、银黑膜和对照处理依次高25.6%、16.4%、37.2%,荚果干物质积累量比白膜、银黑膜和对照处理依次高7.0%、5.7%、5.6%。这可能与该时期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变少相关,黑膜比其他地膜具有更好的增温保温效果,从而保证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银黑地膜处理地上干物质积累量仅次于黑色地膜处理,叶、茎和荚果干物质积累量均与对照CK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与白色地膜处理相比,叶和茎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荚果干物质积累量间差异不明显(图2)。
2.4 不同膜型处理对植株经济性状的影响
花生收获晾干后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考种,不同膜型处理间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各处理单株结果数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M1处理>M3处理>M2处理>CK,对照比各地膜处理单株结果数少1.42~4.65个,且与M1、M3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处理饱果数排序依次为M1处理>M3处理>M2处理>CK,对照比各地膜处理饱果数少1.02~4.00个;百果重依次为M1处理=M3处理>CK>M2处理,百仁重依次为M1处理>M3
处理>M2处理>CK,出仁率依次为M2处理>M1处理>M3处理>CK,各地膜处理的植株性状表现基本上优于对照CK,但百果重指标白色地膜处理比对照少8.03 g,可能与该品种双仁荚果和三仁荚果分布较平均有关,荚果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2.5 不同膜型处理对荚果产量的影响
从荚果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折合产量为3 079.5~3 804.0 kg/hm2(表4)。其中对照产量最低;黑色地膜M1处理最高;其次为银黑地膜M3处理和白色地膜M2处理,分别为3 636.0和3 388.5 kg/hm2,两者差异不显著;3种地膜处理较对照CK增幅分别为23.53%、18.07%和10.03%。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覆膜处理对鲁西南地区花生生理性状影响变化各不相同。丁彬等[12]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处理对花生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效果随着有效覆盖时间延长而增加。王月福等[13]研究表明,覆膜覆草和覆膜处理花生各生育时期均比露地栽培提前3~6 d。该试验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覆膜处理与对照不覆膜比较,花生的生育期均能提前1~3 d。
地膜覆盖措施能够减少耕层土壤水分在蒸发和渗漏方面的无效散失,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株形态的生长发育,保墒增产[14]。董孔军等[15]研究表明,覆盖地膜提高了谷子水分利用率、光合效率;刘晓光等[16]研究表明,覆膜处理与对照不覆膜处理间株高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在开花下针期和荚果膨大期,覆膜处理花生株高极显著高于对照,黑膜处理株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白膜处理。该研究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株高,其中黑膜处理株高最矮,在播期60和90 d测量的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2.98%和12.23%,白色地膜和银黑地膜处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这与刘晓光等结论不一致,可能与土壤肥力、栽培模式、品种特性以及天气条件不同有关,气象统计数据显示7—9月降水量达810.5 mm,常年同期平均值仅为392.8 mm,降水总体偏多,试验田土壤饱和,露地花生受到渍涝影响较大,地膜花生垄上土壤环境影响较小。